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辨識十二種親情控制手段,破除阻礙成長的「內在批評者」

辨識十二種親情控制手段,破除阻礙成長的「內在批評者」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父母的控制是一個強而有力且無所不在的過程,和洗腦很類似。控制型家庭洗腦的結果將導致:孩子把父母的批評和成見內化,變成存在於自己內心的苛刻父母,亦即有礙我們成長和療傷的「內在批評者」。

文:佳佳冥王星

你是否出生在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控制型家庭」?父母的控制是不是健康,關鍵在於父母是否允許孩子發展獨立的人格。控制型父母在面對溝通,通常以「不可以說不要」、「不可以問為什麼」來回應,也較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控制是一個強而有力且無所不在的過程,和洗腦很類似。控制型家庭洗腦的結果將導致:孩子把父母的批評和成見內化,變成存在於自己內心的苛刻父母,亦即有礙我們成長和療傷的「內在批評者」。美國知名家族治療師丹・紐哈斯博士將之稱作「內在父母」。「內在無形的父母」,代表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採納的負面自我評價、自我形象、自我期望,以及自我觀感。

每個人都有兩對父母,一對是實際存在的父母,一對是內在無形的父母。在你心中不斷批評的那些聲音,如同實際有形的父母在小時候對我們洗腦,內在無形的父母則是在我們長大之後催眠我們。他們對我們悄聲說「你一無是處」,而我們信以為真。他們說「你做不到」,於是我們就不試了。他們慫恿我們「去吧」,但最後萬一結果不好,他們就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我們便失去了信心。

探索這個「洗腦」過程的重點,在於不要細數父母的種種過錯。父母的所作所為有他們的理由。許多控制狂父母小時候也有他們的創傷,他們從自己父母身上得到的愛也不夠,因此,控制狂父母往往沒有足夠的愛給自己或孩子。

要從不當控制的教養方式下修復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與你實際存在的父母建立更健康的關係。但對療傷而言,與內在無形的父母建立更健康的關係也同樣重要。

辨識十二種親情控制手段

你可能會注意到,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下面所列的十二劣招無所不在。當你能夠辨識這十二劣招,你越能認清內在無形父母的真面目,就越能掌握你現在和未來的人生。

1.食物控制

  • 命令孩子何時該吃什麼、要怎麼吃
  • 左右用餐氣氛

2.身體控制

  • 過度注意身體機能
  • 試圖支配穿著和儀表

3.界線控制

  • 嚴格控管孩子的睡眠習慣、家務和遊戲時間
  • 侵犯孩子的隱私

4.社交控制

  • 干涉交友和交往對象的選擇
  • 不允許和非家庭成員的外人接觸

5.決定控制

  • 支配孩子對學校、工作和人生重大決定的選擇
  • 質疑或駁斥孩子的選擇

6.言論控制

  • 左右孩子說話的時間和方式
  • 強迫糾正文法或禁止某些字眼
  • 不容反對、不准問問題

7.情緒控制

  • 踐踏、指揮、訕笑或蔑視情緒

8.思想控制

  • 強加道德觀、價值觀和喜好在孩子身上
  • 父母的人生觀是金科玉律
  • 過分狂熱地阻撓新的想法

9.施暴

  • 肢體暴力或性侵
  • 言語上或精神上的虐待
  • 威脅恫嚇
  • 禁止孩子捍衛自己

10.剝奪

  • 不高興就收回情感和關懷
  • 不給孩子溫暖與鼓勵
  • 剝奪安全感和歸屬感

11.混淆

  • 不明確的規定、混亂的訊息、善變的行為、不明所以的溝通方式

12.操弄

  • 讓人難堪、讓人背黑鍋,以及其他各種狡猾的詭計

當然,對孩子的行為加以合理的管教是有必要的,關鍵在於父母是不是以「有條件的愛」在控制你、能不能讓你發展獨立人格。有的母親不准孩子說「誰在乎啊?」也不准孩子用「布鞋」來稱呼運動鞋;有的父親送禮物給孩子時說:「希望你明白你能收到禮物有多幸運」;有的父母對孩子說:「這房子是我的,我高興開哪扇門就開哪扇門」,他們隨意進出房間,讓孩子沒有隱私。當孩子不接受這些控制時,他們就會覺得孩子不愛他們。

這十二劣招的控制手段,以單一事件來看似乎無害,但在你的童年,這些事件卻有可能發生過無數次。不斷重複之下,它們就形成一種強而有力的模式,構成了控制型家庭洗腦的第一個手法。

在《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書中,提供了這十二劣招的案例及更詳盡的分析,當你可以更清楚的辨識這些控制手段,就更有助於你了解內在父母在你心中有多根深蒂固。

你不能換掉實際存在的父母,你也不能改變過去,但你實際上的父母和你過去的遭遇都不能操縱你的未來。能夠操縱未來的是內在父母對你、對他人、對人生整體的評斷與期望。這些評斷無非就是一種壞習慣。但就如同任何習慣,這種自我批評經過時間和努力也是可以改變的。好消息是,正因為內在父母存在於你的內心,所以要怎麼改變他們操之在你。

延伸閱讀

本文經書傳媒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