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置臺北城》:後現代裝置藝術,還是「蔣中正紀念垃圾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某種程度來說,整座紀念公園都暗地指出製造自己雕像的自戀之處。而若從「垃圾場」的角度看這座公園,它見證了大眾對這種自戀行為的棄絕。
文:周文龍(Joseph R. Allen)
蔣中正的錯置
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社會急遽改變,反對黨領袖陳水扁先當選臺北市長,然後榮登總統大位。這帶來了幾個文化復原(cultural recovery),包括公開地重新探討日治時期的歷史,且幾乎到了懷念的程度。伴隨著這些文化復原的,是對戒嚴時期占據主要舞臺的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貶低與厭棄,蔣中正和蔣經國父子便首當其衝,而且就連忠實的國民黨陣營中也能看到這些現象。就以中正紀念堂為例,原本將臺灣置於蔣中正論述中的展覽,全都將論述重整過一遍,如Jeremy Taylor於本書第五章所述。另一個國民黨重新調整蔣氏父子事蹟的例子,是宣揚蔣經國總統在戒嚴後期的治理,尤其是將國民黨臺灣化,以及他死前宣布解嚴的重要決定(不論原因為何)。在這樣的論述中,蔣中正的角色遭到弱化,也刪去了蔣經國在戒嚴早期所扮演的角色,當時他是祕密警察首長(一九五○─一九六五)。最近一本桃園地區的觀光導覽手冊《兩蔣文化園區》中敘述的故事,把蔣經國描述得與蔣中正份量相當:
蔣經國就連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還為國家服務。說出「我也是臺灣人」〔宣布解嚴時〕的六個月後逝世,在我國歷史記上肅穆輝煌的一筆。身為政治人物,蔣經國在臺灣花費半生走上的道路既艱辛又璀璨。
手冊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日文和英文版,顯示出這個新論述預期的讀者範圍。重新調整蔣氏父子論述的影響,也延伸到他們執政時期遺留下來的紀念雕像上。
根據一項估計,解嚴時全臺大約設有四千五百尊大大小小的蔣中正雕像。考慮到臺灣島的面積大小和人口分布,蔣中正雕像的密度著實驚人,平均每平方英里有三尊雕像,在人口密集的區域更有數倍之多,特別是在臺北這個國民黨大本營。作為對照組,Sergiusz Michalski表示就連德國在雕像狂熱最高峰時(一九一四),俾斯麥雕像這個「一再出現的德意志國家意象」在整個德意志帝國大約也只有五百尊;大概只有蘇聯的列寧雕像能有類似的密集程度。臺灣一九九○年代政治態勢改變後,蔣中正無所不在的雕像就變得極為諷刺,令人想起過去的歷史,雕像因此招來厭惡也令人感到羞恥。二○○七年一名臺北的年輕學生說道:「這些雕像大都是國民黨想要控制人民思想時豎立的,每個校園都有雕像真的太誇張了。」
這些年來有一些相對溫和的行動,將雕像移出公共空間、藏到地下室、後院和其他不顯眼的地方,而非將這些雕像摧毀。這些行動在臺灣南部最為盛行,尤其是反對勢力最強的高雄地區,此類行動在二○○七年將蔣中正雕像移出所有軍事基地時達到最高峰。不用說,這樣的決策令國民黨的支持者十分不滿;然而和其他雕像的命運相比——比如蘇聯解體後東歐國家的共產黨雕像,和日本殖民時代結束後在臺灣的日本雕像——這些使雕像錯置的行動就顯得十分溫和。
歷史悠久的桃園大溪,在鎮上領導人的努力下,用非常不尋常的方式試圖抵擋摧毀蔣中正雕像的潮流。他們企圖以大溪和蔣家的關聯為賣點,想出一個推廣當地觀光的計畫。大溪已經有一條建有許多清朝和日治時期巴洛克建築的老城區,讓該地的觀光產業十分熱絡。大溪還有一些和老城區沒有關係的地點,卻和蔣家有所關聯,因為蔣家成員常常來到這個風景優美的地區遊憩。這種關係在大溪培植了對國民黨的大力支持,鎮中心的公園就稱為「中正公園」,公園裡還有一尊乘著戰馬、軍裝煥然一新的蔣公銅像。與蔣家有關聯的地點之中,最重要的是蔣中正在慈湖的暫時陵寢(蔣中正的棺木暫時安放在慈湖,直到遺體回歸家鄉浙江)。蔣中正統治臺灣的全盛時期,慈湖既是他的度假行館也是軍事指揮中心。這間既是行館又是陵寢的建築於一九七五年對外開放,成為頗為熱門的旅遊景點,慈湖美麗的鄉間景致也是吸引遊客前來的一大原因。
在大溪鎮長曾榮鑑的主導之下,一九九七年大溪鎮在陵寢的停車場旁設立了慈湖雕塑紀念公園。這座公園致力於收集各種早年國民黨執政時期製造而現遭棄置的雕像,且以蔣中正塑像為主。曾榮鑑鎮長向全國宣布大溪鎮樂意接收所有捐贈給紀念公園的雕像,而且大溪鎮將會負擔運送費用。公園於二○○○年建造完成後,高雄縣政府捐贈了首尊銅像,到二○一○年公園已有一百五十二尊雕像,整個空間大約足以容納兩百尊。公園的設計有曲折的走道,繞過大致上分為兩種組合的雕像,有彼此相隔十尺左右的半身塑像,置於高度齊腰的基座上,沿著迂迴的走道排列;也有站立或坐下的全身雕像,以低矮的圓形磚牆環繞,磚牆外還圍著一圈面朝內的其他雕像。
建設雕塑紀念公園的目的很明顯是要紀念蔣氏政權,一尊來自新店中正國小的塑像,介紹牌上以英文寫著:「晨起運動的民眾,走進校內時,多會自發性地向校門口的蔣公立姿銅像敬禮,學生亦會起而效法……猶如學生與居民心中的精神堡壘。」然而,紀念公園實際造成的效果似乎和這個原始目的背道而馳。首先,如同中正紀念堂展館出現的過程一樣,原先具有推崇和紀念意義的雕塑被重塑成較具歷史價值的文物。每尊雕像附帶的小介紹牌,強調了紀念公園中這些雕像的偶然性和歷史性。介紹牌提供了雕像的原始設置地點以及重新安置的日期,公園內還設有標記各雕像來源地點的地圖。有時候,雕像原本設置時看不見的藝術相關資訊,反而在重新安置時補上了。舉例來說,一尊從臺中縣太平市場移來的蔣中正騎馬雕像,介紹牌上就註明了雕塑家謝棟樑。除此之外,雕像旁還立了一個說明板,描述謝棟樑的生平與作品,闡明他的臺灣背景和訓練。在這個例子中,(英文和中文的)理想化記敘已從雕塑的主題轉移至雕塑家身上:
謝棟樑,一九四九年出生於臺中縣霧峰,籍貫臺灣省雲林縣。臺中二中畢業後,隨即考上國立臺灣藝專,開始美術探索的生涯。入學之初分發於美術科國畫組,但因與其志向不合,想轉西畫組但並未成功,翌年重考師大美術系卻不幸以一分之差飲恨,不得已之下他轉入了雕塑科,這個決定,可算是謝棟樑生命中的轉捩點,也因此造就了他成功的一生……謝棟樑仍舊堅持將作品的靈魂圍繞在人性的關愛及探索,這就是謝棟樑一直以來想要表達對藝術品最殷切真摯的情感。
Tags: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