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串流音樂業者鬥垮了,音樂人和唱片公司就會賺到比較多錢嗎?

把串流音樂業者鬥垮了,音樂人和唱片公司就會賺到比較多錢嗎?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賠本生意沒人做。這句話到哪個產業去都通。假設串流音樂業者沒有替唱片公司賺錢,串流音樂業者還有機會繼續營運嗎?

文:織田紀香

關於串流音樂這兩週多方多元的討論實在精采,身為一個重度CD購買者,倒是有些看法分享。有幸跟到黑膠唱片最後還在的尾巴以及卡匣式音樂的蓬勃發展,身處在內容創作產業,是有那麼點感慨。畢竟,市場發展的狀況,還是不得不依照消費者習性與慣性而前進。

串流音樂系列討論:

國小時,恰巧經歷黑膠唱片式微,卡匣式音樂崛起。那時Sony可謂是音樂產業的領頭王者,不論是硬體或軟體,播放器到音樂都是。我微薄記憶中唯一跟家人情感締結最深的也不過只是那台Sony Walkman,其影響力之大,至今難以忘懷。當時音樂呈現模式採取卡匣形式較多,分成正反兩面。多聽個幾次,大概卡匣也得換了,或是買到品質較差的隨身聽,卡匣很快就會被弄壞。

國中開始,CD隨身聽變成一大主流。微弱印象中,CD甫推出時,被人詬病音質不如卡匣那樣具有溫度,甚至效果沒辦法做到卡匣那種品質。但,很快的卡匣就被淘汰,CD一張聽遍不用換片太過方便。國中三年,我每兩週定期到買賣CD的路邊移動攤車與八德路唱片行詢問最新華語專輯,過度沉迷在音樂世界中。還記得收劉德華的《追夢人》一直收到《忘情水》之後。四大天王沒一個放過,至今張國榮的《寵愛》專輯,還是穩穩放在我汽車CD音響中,三不五時拿出來聽聽。

直到專科即將畢業,MP3檔案小傳輸方便,撥接剛邁入ADSL那年代,瞬間快速普及,整個音樂產業因為音樂被數位化,引起相當多論戰。我還記得,一位朋友堅持為了捍衛版權,死都不願意用MP3。他依舊支持著買下每張喜愛的CD,從華語買到日語,東洋買到西洋,他的堅持影響了我,而我也堅持好長一段時間持續購買CD。只是,數位音樂發展來得太快太急,一下子P2P業者竄起,為了好多台灣買不到的音樂,我也跟著淪陷在那無止盡數位音樂海浪裡。

在唱片公司工作的朋友曾問我要用什麼技術才能做到百分之百防拷,那一年不過2003年。各家唱片公司在CD上用盡功夫想辦法讓使用者無法透過電腦CD轉檔。我記得其中一種破解方法是在CD內圈用黑色奇異筆畫上一圈黑色,即可讓CD在電腦上讀取。不只如此,各式破解CD防拷的軟體在PC上紛紛推出,似乎唱片公司的防拷技術再怎麼樣都比不過線上網路群眾的力量。數位化音樂浪潮來襲,已經逐漸發生不可逆現象。

但真正問題卻不只音樂被數位化。同時間,市面上充斥著一片盜拷音樂CD只要30元到50元,一次買三片僅需要100元。這些盜版CD可是在學校之間蔚為風行。同大補帖時代,音樂產業遭逢嚴重衝擊,我想應該是從這時刻起。數位音樂的潮流開始大肆流動,盜拷音樂無法防止,人們選擇音樂的管道從唱片行一直到學校直銷通路以及線上P2P,各式各樣取得音樂的管道重重衝擊音樂產業。

後來各大音樂業者、IFPIMUST不斷反擊。率先發難的國外團體向Betamax、Napster開刀,這刀下去P2P業者重創。然後國內的ezPeer、KURO、Foxy於後來官司屢敗後,紛紛遭到限制甚至結束。看似好像暫時解決音樂盜版下載問題,可此舉不過是讓檯面化問題躲到檯面下。因為,中國網路的興起,各大音樂下載網站與線上播放服務紛紛在中國崛起,其他的還有BT、電驢、快車等。台灣好似風平浪靜了一下,但隨後而來的中國盜版風暴又再次席捲全球音樂產業。

2004年,我第一次在KKBOX上付錢。用著那還算便利的付款方式,順利成為線上音樂付費成員。付錢理由很單純,因為「我不用去煩惱要找什麼音樂,想要的全都在KKBOX上。除了少部分我想要的電影配樂、大地音樂、各國特色音樂不齊備,其他華語、日語該有的主流音樂都沒少。」雖說如此,其實我聽的音樂也不過是那幾個藝人,每天能聽的歌相當有限,甚至連內建下載功能都沒有用過幾次。在那之前,其實已經有線上購買專輯的概念出現,但是對於同樣買專輯在數位與實體多了張CD感覺相比,我個人傾向買CD而非單獨購買線上數位專輯。

串流內容服務的發展越趨蓬勃,特別是中國線上播放網站,從影片到音樂,應有盡有,而台灣則是因版權與法令保障關係,導致線上串流服務少有什麼特別亮眼網站出現。台灣曾經有過一小段串流服務發展的歷史,像是無名影片、Yam天空等,印象中還有兩、三個不同的影片串流網站出現,搶食著當時被Google買下YouTube的市場。但串流服務營運成本之重,導致網站陸續結束或變更營運模式。高成本不僅是合法版權付費、非法內容管理,還有頻寬與硬體設備等。

看著串流內容服務在台灣慢慢式微,幾乎沒有幾個業者能撐的下去,可卻唯獨像是KKBOX這樣低調營運的公司,默默耕耘著這塊市場,持續給予唱片業養分。2007年,身邊沒有朋友在討論KKBOX,朋友們的嘴邊掛著不是PPS、優酷、土豆,就是BT、電驢、搜狐等,大家下載數位內容毫不手軟,音樂產業發展被全球化盜版走勢嚴重影響。台灣唱片圈從一個月推出三個新人搶占市場,到現在一年不到五個新人,而天王天后則是一年約莫兩張到現在一年可能不到一張專輯。

最近,美國知名藝人Taylor Swift向Spotify開出第一槍。她的說法是串流音樂帶來大量播放,可是卻沒有帶給藝人相對該有的收入,這是多麼不公平之事。指責串流內容服務不僅沒有帶來幫助,反而對音樂產業帶來不小傷害。至今,我對她的說法持保留態度。畢竟,CD市場本來就不像過去一樣蓬勃發展,就現況而言其市場已經開始萎縮,要怪在串流服務業者身上不是不行,但事實上從音樂內容數位化的那天起,CD就像卡匣式得慢慢走入歷史,如同黑膠被卡匣給取代。

Photo Credit:  Eva Rinaldi @ Flickr CC BY S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