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原希子道歉風波與羌姆儀式:族群身份可視為Cosplay嗎?

水原希子道歉風波與羌姆儀式:族群身份可視為Cosplay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是進一步將「彈性身分」當作某類cosplay的藝術行為或儀式,那麼就無法僅僅化約為「虛假」或粗製濫造的「真實贗品」,卻忽視他們追尋的意義,他們毋寧是正循線創造一個新的事物、文化,使用既存的語言說出自己的言語。

文:李建霖(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

在西藏文化中存在一種宗教舞蹈,名為「羌姆」(འཆམ་),漢語稱為「跳神」,每逢宗教節日許多寺廟都會舉行「羌姆」儀式以驅邪鎮魔,既娛人也娛神,跳神者(通常是寺廟裡的僧人擔任)頭戴各式面具,面具代表了不同的鬼怪、先人、法王、護法神以及野獸等等,按照神位的高低順序出場,象徵著神靈已降臨人間,接著進行一連串的以宗教神祇為主題的舞蹈演繹。戴上面具進行儀式的那一刻,人與神連為一體,我們可以說:「當人帶上神的面具,便成為神」,或者保守一點,是扮演神靈,扮演者改變了自身的形象及氛圍,成為他者(格桑Charu 2017)。

「羌姆」儀式源起的時間難以斷定,可以確認的是,在佛教傳入西藏地區後,因與當地苯教信仰競爭及互動,吸收了苯教巫師祈神儀式中擬獸面具的舞蹈形式,後來逐漸演變為今日藏傳佛教「羌姆」舞蹈(格桑Charu 2017),而當代苯教的「羌姆」,如今也因長時間與藏傳佛教接觸,使得形式反過來受其影響或說是仿造而創造(克里斯托弗 2005)。這種頭戴面具、身著特定服飾跳舞,再現為妖魔或神靈的儀式展演,實際上並不限於藏族,或許形式不一,但在許多族群或文化中都不乏其蹤影,台灣社會熟悉的八家將也可說是類似(但非相同)的文化呈現,甚至在當代的流行文化中也可找到近似的現象。若我們將此類套上特定物件(面具、服飾或彩妝)視為進行一項「身分置換/跨越」的行動,而非侷限於「真」和「假」的區分以及伴隨的道德判準(一般我們並不會說扮演神靈的僧人或靈媒是「假」神),或許能夠獲得不同的視野。

cosplay當然也是「身分置換/跨越」的展現,當coser套上精心製作的擬「真」服飾與道具,不斷揣摩和反覆演練角色的台詞、口氣、手勢、表情、舞步,竭力復刻「原真」,接著於一個公開的、想像的「儀式」場景中演出,在演出者與觀賞者共有的文化脈絡之下,無論此文化脈絡是原創的動漫與電影劇情、亙古流傳的神話、詳實記載的歷史或是以上三者的彼此混和相摻的產物,coser於扮演當下都相當程度脫離自己,成為、融入該角色。當表演(儀式)結束脫下服飾,角色回復了原先的身分。同時coser對於演出的專注以及背後復刻過程的講究,恐怕也絲毫不遜於任何宗教儀式。在如是的並置下,我們可以看見僧人對比於coser、神靈置換為角色,而面具與角色服飾、修行與練習、對神靈的知識與對角色背景的理解,同樣是作為開啟「身分置換/跨越」的媒介。

雖說直接將cosplay等同宗教儀式的說法仍言之過早,但是藉由「身分置換/跨越」的概念將兩者並置,卻能使我們擴充對cosplay活動的狹隘觀點。cosplay經常被直覺地認為「不過是年輕人模仿動漫人物,換上衣服唱歌、跳舞的娛樂活動」,其娛樂性與隨意性往往被連結到缺乏文化脈絡及歷史深度的批評,然而此類刻板印象正是看淺了cosplay本身蘊藏的文化意涵。一方面cosplay活動所扮演的動漫或電影人物往往出自經典歷史人物、文獻紀錄,或是賦予特定形象與特質的集合體,成為一種二層甚至多層的擬仿、再現形式(動漫、電影與文獻本身就是擬仿、再現形式),coser選角有時也關係到對自我期許以及自己與角色特質的重疊,體現更為深刻的情感甚至是歷史背景。

在日本發生的一則案例,或許更能說明cosplay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所蘊含的歷史深度。位於東京的靖國神社供俸著幕末維新至大東亞戰爭期間陣亡的英靈,按照慣例日本首相多在春祭之後參拜靖國神社,後來則改至有許多二戰紀念日的夏季(理查德 2014),不過因顧及中、韓兩國反彈,2013年後擔任首相的安倍晉三就不再參拜靖國神社。已經連續數年在日本的「終戰紀念日」時,一群身著二戰時期日本軍服的人們集結於靖國神社,帥氣的軍裝,工整的隊伍,「軍人們」手執旭日旗演唱軍歌,隊伍中既有年輕人也有老人,形成一幅奇特景觀,甚至在2009年也曾出現在軍歌演唱結束隊伍高喊:「大日本帝國萬歲,天皇陛下萬歲」時,一旁觀看的群眾也附和著「萬歲」之景象。

RTX2B4AP 靖國神社 Yasukuni Shrine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靖國神社的軍裝cosplay早已成為國際媒體注目焦點,不少國外網民直指這是軍國主義的復辟,顯示出對過去軍國主義威脅的擔憂,相對日本網民的評論更為多元,一般的說法認為這場cosplay是由極端右翼份子發動,也有人反向懷疑是左派群體假扮以製造政權批判的工具,更有人認為此舉羞辱了靖國神社的英靈,甚至還有網民批評這群coser:「這些傢伙的肚子是怎麼回事」,表示cosplay的程度不夠專業,尚難符合帝國軍人形象。無論對於該事件的看法如何多元,在coser、觀眾或網民身上,我們都能覺察這場行動背後涉及的歷史脈絡,以及將人群捲入其中並引發共鳴的力量,二戰戰敗對於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反省及反彈,至今仍像幽靈一般依附於人們身後,持續影響著人們的行動。這場cosplay行動實際上意義深長。

這類現象不僅展示了「身分置換/跨越」於我們日常文化與生活場域中的存在,更是呈現作為一種彈性運用的可能——藉由特定身分宣稱達成目的一直都是身分政治的重要環節。過去兩年間曾發生一連串引人關注的「彈性身分」事件,日本人氣女模水原希子向中國道歉或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繼周子瑜國旗道歉風波之後,2016年水原希子也遭中國網民起底在友人的instagram上「對天安門比中指」的照片上點讚,水原希子在面臨中國網民的壓力下公開道歉,不過結果卻與周子瑜天差地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