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天的教育部長——吳茂昆請辭全文:藍營的攻擊讓我困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吳茂昆覺得,藍營一直砲口向他,使他帶給整個執政團隊很大的困擾,上任以來沒有把事情做好,他覺得很抱歉,因此主動向閣揆賴清德請辭。
(2018.5.29 13: 45 更新)
(2018.4.16 首次發佈)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今(29)日表示,教育部長吳茂昆向行政院長賴清德請辭獲准,吳茂昆自4月19日上任,至今僅41天,為目前任期最短的教育部長。
吳茂昆是上周五(25日)透過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表達辭意,上周末行政院長賴清德與吳懇談強力慰留,但吳茂昆辭意堅定,賴清德慰留不成,昨天同意吳茂昆請辭,政次林福來和姚立德依慣例也須跟進請辭。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已證實此事,吳茂昆今天早上如常到教育部上班,早上並在教育部內接見清大校長賀陳弘所率團隊,行政院預計今天下午將召開記者會宣布去職一事。
吳茂昆請辭的理由,據《自由時報》報導,吳茂昆認為藍營一直全面攻擊他,帶給整個執政團隊很大的困擾,而上任以來沒有把事情做好,他覺得很抱歉,因此主動向閣揆賴清德請辭。
報導指出,吳茂昆是2000年之後任期最短的教育部長,前國防部長楊念祖擔任國防部長6天,則是任期最短的部長。
吳茂昆稍早也發表請辭聲明,內容提到,自己接任教育部長職務之後,「特定媒體即開始撲天蓋地且用不實的指控抹黑本人,在野黨立委亦極盡能事的羞辱我,將我刻畫成一個惡質的人」。
吳茂昆表示,從過去一個多月的發展來看,他擔憂這些針對他個人的不實指控,已經造成教育部同仁工作上不必要的困擾與負擔,更使行政院團隊受到傷害,許多該做的事因而延宕。因此,幾經思量,「我決定此時以最高的道德標準,向頼院長請辭,並已獲得賴院長的同意」。他也肯定自己與團隊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108課綱的審查。
請辭聲明中,吳茂昆也否認外界對於他上任是為了要執行「拔管」,他表示「這個過程完全是對事不對人」,指出學術誠信是建構一所大學的基本原則,而大學校長作為學校的領航人,當然且必須要接受較高道德標準的檢視。
上台爭議不斷:除了「拔管」、赴中國「交流」成為請辭的最後一根稻草?
上台僅短短40天,吳茂昆上任以來爭議不斷,不僅被外界質疑任務是為執行教育部「拔管」一案,吳茂昆也被指曾前往中國兼課、拿研究專利在美國設立公司。而面對外界的質疑,吳茂昆則都是一句話帶過,強調「有違法就下台」。
吳茂昆上任一周內即火速完成前任部長潘文忠拖延一百多天的「拔管」案,除了拔管引起輿論撻伐,個人爭議部分,吳茂昆也被指拿東華大學的綬草研究專利在美國設立公司,還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台北地檢署接獲民眾告發後,這項專利技術曾技轉給麗台科技,已傳喚相關證人(時任麗台科技董座盧崑山)到案說明。
另外據《聯合報》報導,吳茂昆最近一次爭議,是國民黨籍立委柯志恩24日在立法院指出,吳茂昆2005年擔任國科會主委時,經申請後赴中國蘇州演講,但之後卻未經申請私下前往參加杭州的會議,已經違法該下台。
為此吳茂昆也在請辭說明中解釋,到中國的兩場會議行程,事先都已向行政院提出申請,並循程序簽辦,不過行政院對於其中香港科大在杭州所舉行的國際會議並未准駁。吳茂坤指出,由於該場會議是在周末舉行,且出席者都是各國科技政策的負責人,考量出席會議可大幅增加台灣在科技領域發展的國際曝光度,他才決定轉往杭州與會。
而吳茂昆請辭的消息一出,台大自主聯盟馬上在臉書發文詢問「連吳茂昆都跑了!賴院長可以還我校長了沒啊?讓我們來看,一個管爺可以抵幾個教育部長?」
吳茂昆辭職聲明全文:
各位親愛的伙伴,我已於上周末向行政院口頭請辭並獲准了。
自107年4月17日我同意賴院長邀請,接任教育部長職務之後,特定媒體即開始撲天蓋地且用不實的指控抹黑本人,在野黨立委亦極盡能事的羞辱我,將我刻畫成一個惡質的人。我這一生,無論在任何位置,都兢兢業業面對各項挑戰,但從沒遭受如過去一個多月來,對人格的嚴重汚蔑與羞辱。
我長期在研究單位,擔任過大學教授、校長,也一直都在指導學生,因此,對於接任教育部長一職進而規劃、實踐教育理念,是我認為無論多困難都應該要全力以赴的工作。然而,從過去一個多月的發展來看,令我憂心的是,這些針對我個人的不實指控,已經造成教育部同仁工作上不必要的困擾與負擔,更使行政院團隊受到傷害,許多該做的事因而延宕。因此,幾經思量,我決定此時以最高的道德標準,向頼院長請辭,並已獲得賴院長的同意。
在此,我必須向教育部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謝。雖然我們共事僅有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即使面對在野黨立委在立法院惡意且無理的挑釁,我們仍然順利完成幾項重要法案的審議。108課綱的審查,即使在某團體不分是非的莫名杯葛情況下,我們在其他課審委員犧牲假日開會的共同努力下,依然持續前進。我也希望,藉由我的離開,摒除掉外界無理的干擾,讓部內同仁可以擴大腳步、向前邁進。
外界一直以我是因為要執行「拔管」才接任教育部長職務,事實不然!從願意擔任諮詢小組成員到之後接任部長實際處理此事,我的立場及信念自始至終都一致。我認為,學術誠信是建構一所大學的基本原則,國立大學受全國納稅人委託,教育我們的年輕人成為具有全人人格及專業技能的國家棟樑。因此,尊重學術、維護學術自由、建立學術誠信是大學必須具備的基本準則。大學校長是學校的領航人,其遴聘的人選,當然且必須要接受較高道德標準的檢視;這個過程完全是對事不對人。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