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小眾電影粉絲俱樂部:從《大災難家》回顧不可錯過的六部邪典電影

小眾電影粉絲俱樂部:從《大災難家》回顧不可錯過的六部邪典電影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災難家》所欲重現的「靠片(邪典電影)」,到底指涉什麼作品?又有哪些電影是靠片影迷們的必看清單?

文字:Angeline Hsiao、Billy Kuo

看著雙眼凝視銀幕的Franco兄弟,你或許疑惑:《大災難家》誓言重現的影史神級「靠片」,到底何其厲害,需用如此跳脫之詞?「靠片」取「邪典電影(Cult Flim)」諧音,它是一個只有瘋狂粉絲才得以沈浸其精神的作品類別,儘管只受到少部分影迷擁戴,它仍歷久不衰,化為經典。不必血腥、不必色情、也不非得光怪陸離,只要能在時間長流下持續地被重複播放,它就能登上邪典殿堂。除此之外,又有哪些電影是影迷心中的不可錯過的經典靠片呢?

#Film 01: 《房間》

gallery-1515748552-tda-06133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提供

由Tommy Wiseau在2003年自導自演的大爛片《房間》,便是《大災難家》欲還原拍攝現場的那部「邪典電影」。誠如其他「靠片」前輩,《房間》雖與院線交不成朋友,卻意外地在DVD市場找到了第二春。不論是讓人毫無頭緒的橄欖球拋接遊戲,宛如英語教學的設計對白,或是頻頻中途插入、莫名其妙的San Francisco風景平移畫面,都令人看得好氣又好笑——不過也正因為它夠爛、夠荒唐,「邪教信徒」才得以聚眾,共同恥笑它,並從中獲得無比樂趣。

#Film 02: 《洛基恐怖秀》

gallery-1515748390-gettyimages-630910591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提供

能同時融入外星人、變性人、亂倫,以及同志情節的瘋狂歌舞片,大概只有《洛基恐怖秀》辦得到。這部「靠片」一流傳便是40餘年,撇除歌詞嗆辣,旋律趕不出腦海的一首首搖滾樂不說,城堡內主角一字排開的奇裝異服,更是其吸引眾多影迷爭相模仿的元素。穿上Frank的黑色馬甲,或手持Riff Raff的三叉雷射槍,只要〈Time Wrap〉樂聲響起,著裝完畢的影迷便會不自覺地踩起經典舞步,在戲院開起狂歡派對。

#Film 03: 《親愛的媽咪》

gallery-1515748247-gettyimages-180262903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提供

《親愛的媽咪》改編自好萊塢女星Joan Crawford女兒撰寫的自傳,電影通篇描述母親如何拿衣架追打小孩,並同時大聲斥罵一些俗爛、不經設計的荒謬台詞。看似無聊透頂、不知通往何處的劇情,不僅徹徹底底地毀了Crawford的名聲(或許可說是母女一場,Christina Crawford在媽媽去世後一年才讓書正式出版!),更意外地替狡猾女兒賺進了一大筆錢財——這一切都歸功於飾演Crawford的Danaway肆無忌憚、過度激動的演出;一大批美國同志開始塗上臉霜,學Danaway在戲院忘情大罵,扯完嗓子後又一起大笑,十分過癮!

#Film 04: 《銀翼殺手》

gallery-1515748370-gettyimages-482737303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提供

不少台灣影迷肯定被Ryan Gosling主演的新作《銀翼殺手2049》「未上映即轟動」的現象搞得不知所措——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其前身作品《銀翼殺手》成功在邪壇上留名。當年同樣主打未來科技的《銀翼殺手》,遭逢《星際大戰》與《星艦迷航記》夾擊,加上其打鬥場面與後兩者相形見絀,《銀翼殺手》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但誰也沒料到,這部注重倫理,探討記憶、科技與人類三角關係的哲學科幻片,竟在影迷反覆觀看之後,被咀嚼出了新滋味,且流傳至今。

#Film 05: 《鬥陣俱樂部》

17_1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提供

受困於反覆循環的人生牢籠,《鬥陣俱樂部》的成員唯有透過拳拳到肉的搏擊,在最陽剛的肉體互動中,才能斬獲應得的理解與發洩。David Fincher透過本片對於資本主義所做的嚴正抗議,以及塞入大量血腥且難懂的隱喻,或許是《鬥陣俱樂部》與《銀翼殺手》淪為相同結局的原因。然而,有深度、有話題性的故事終究將尋覓到專屬於它的影迷;透過他們鍥而不捨地口耳相傳,《鬥陣俱樂部》至今仍是眾家影展片單中的常客。

#Film 06:《發條橘子》

gallery-1515748291-gettyimages-83628367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提供

近來終於在台灣解禁的經典之作《發條橘子》,憑藉其洗劫民宅、毆人強姦,最後強迫歸善等聳動情節聞名於電影界;不過使其無法通過審核的主要原因,實是片子對政界操弄人民自由意志的諷刺。或許是作品對「善惡道德論」發出的衝擊性戰帖,又或許是影迷天生「愈禁愈好奇」的追隨心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巨作就這麼被冠上「邪典電影」的稱號。看看睽違四十年才終於在台灣上映,卻仍舊造成的話題旋風,便不難臆測其坐擁多少狂熱影迷!

#Film 07:《大災難家》

gallery-1515748348-tda-01994
Photo Credit: Harpers Bazaar提供

《大災難家》重演《房間》的過程,肯定準備讓你笑破肚皮;然而在嬉笑之餘,我們不妨試想:Tommy Wiseau最初的本意是拍出一部「邪典電影」,只吸引小眾影迷指著他大聲恥笑嗎?《房間》是否也曾試圖塑造一部富含寓意的「外遇片」,甚至目標問鼎奧斯卡?(他可是灑出六百萬美金製作費!)其實,邪典電影從來不能「有意拍成」,它是一種只能由觀眾認定的作品型態;唯有部分影迷一致認可,你才會在邪堂中被妥善供奉。

反思:《台北物語》讓電影美學淪喪?

20258305_156737124884258_146265102503792
Photo Credit: 台北物語

回頭看看台灣「邪典文化」,除了金馬奇幻影展老愛放映的《洛基恐怖秀》以外,於去年上映的《台北物語》無非是不可不提的「靠片」。其看上去低廉無比的宣傳海報,還有粗糙至極的拍攝手法與狗血劇情,讓部分影迷擔心《台北物語》將破壞國片格局,讓電影美學淪喪。然而,朝聖邪典電影真的是一宗罪過嗎?還是只是影迷尋求娛樂的一種途徑?在朝聖的過程中受到洗禮,並在參與「儀式」後一塊捧腹大笑,相互討論,何嘗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