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七彩泰國:從政治語言到每週七日,「顏色」對泰人意義超乎你的想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深入瞭解泰人的思考邏輯及文化意涵,就必須要能清楚理解泰人對顏色的聯想及象徵意義,否則溝通聯繫容易陷入誤會、失禮或貽笑大方的窘境而不自知。
根據印度神話傳說,破壞神濕婆(Shiva)用玫瑰紅色的布料包紮6尊獅神後,再澆淋長生仙藥,獅神遂幻化成全身純紅色的太陽神,因此紅色成為星期日守護神的代表顏色。
泰國旗中的紅色象徵國家與人民,自阿育陀耶(大城)王朝使用國旗代表國家起,歷經7種版本的泰國旗中,紅色所佔比例是最大,有強調人民與土地為國家根本的象徵意義。
俗稱「紅衫軍」的「反獨裁民主聯盟」(National United Front of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是一個反對「人民民主聯盟」,並支持前總理塔克辛的政治團體,支持者集會行動時以穿著紅色上衣為識別,但不代表「紅衫軍」即反泰王,也不表示「紅衫軍」是左派份子,選擇紅色只是為與「黃衫軍」區隔,也有以紅色象徵人民與土地的意義。

紅色是太陽光7色(紅、橙、黃、綠、藍、靛、紫)中最容易被辨識出的顏色,因為醒目且帶有危險、警告的意味,所以泰語中有句「紅事到來」(Rueang Daeng Aok Ma)即表「事跡敗露」之意。
紅色是華人最為喜愛的顏色,常與節慶、喜事、喜氣產生聯想,然而泰人對於紅色的聯想卻非都是好事或好運,泰語有句俚語「抓黑得紅」(Jab Dam Thalam Daeng)即含「事與願違」之意。
紫色
紫色在泰國是星期六的代表顏色,因為依據印度神話,星期六是由全身穿著深紫色服裝,騎著猫頭鷹的「土星神」擔任守護神。
有「紫色泰航」之稱的泰國航空公司(Thai Airways)主打紫色形象,認為紫色具有神秘和高貴的象徵涵意,藉此表示異於別家航空公司的高雅和大氣。泰航的企業識別標誌是以「愛花/Dok Rak」的花型為概念並彩繪紫色、黃色及粉紅色而組成,意味著紫色是高貴的泰絲顏色,黃色代表佛國,粉紅色則代表蘭花意象,經由這種簡潔時尚的配色理念,清楚表達泰國的傳統特色與民族精神。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紅色又稱「赤」、「朱」、「丹」等色,「朱」與「紫」是兩種相似的紅色,更是官服的顏色。春秋時代,齊國的君服曾經是紫色,到了唐代,三品以上朝廷命官身著紫色官服,五品以上則著紅色官服,紫色自此延伸出高貴的文化象徵,例如:「紫禁城」、「紫霄宮」及「紫微斗數」等均冠有紫名,以顯尊榮。

藍色
泰國將藍色區分為「深藍色」(See Nam Ngen)及「天藍色」(See Fa),兩種各有不同聯想意涵。泰國國旗中間的「深藍色」是在西元1917年泰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六世王哇集拉伍德認為應記取戰爭教訓與經驗,而在原有紅白條紋相間的國旗中加入深藍色,使其顏色與英、法等盟國類似,寓意深藍色代表泰王,為國族領袖,具有將人民與土地組成國家的象徵意義;「天藍色」是星期五的代表顏色,因為印度神話中,全身淡藍色騎著牛神的「金星神」是星期五的守護神;另外,詩麗吉王后誕生於西元1932年8月12日星期五,泰國政府遂訂每年8月12日為母親節,天藍色即為代表色。
藍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顏色,跟深度和穩定聯想有關,具有魔法的特質。泰國佛教徒長期以來深信藍寶石(sapphires)會散發讓人冥思祈禱的力量,會抵擋邪魔外力和賜下安寧平和,此點類似基督教最重要的核心儀式,藉聖水洗禮,象徵死亡和在虔誠信仰中復活,兩者皆視與水相關的藍色具有澄澈能量的象徵意義。

綠色
泰人對於因陀羅的膜拜與佛陀崇拜具有緊密關聯,所以曼谷市名的泰語全稱中即有一句「因陀羅寶石的永恆之城」(พระนครอันกว้างใหญ่ดุจเทพนคร)。因陀羅是佛陀的嚮導,且因陀羅與拉瑪(印度神祇毗濕奴的凡體)兩者關係密切,泰人自大城王朝開始便已膜拜拉瑪至今,又因陀羅和拉瑪的體色均呈綠色,翡翠被視為祂的代表寶石,因此這座綠色「永恆之城」:曼谷大皇宮裡的翡翠玉佛成為泰國最重要的佛陀形象,所以「綠色」即有高貴至尊的象徵意涵。

印度神話中,星期三的守護神是全身綠色,騎著大象身神的「水星神」。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掌管科舉文運的文昌星亦身著綠袍,因為綠色表示希望及幸運,能帶給考生中舉的福氣。另外,綠色容易讓人聯想大自然的生命力,代表春天的顏色,隱含有成果、豐收的意義,因此泰國股價指數之漲跌走勢,是以綠色代表上漲,紅色表示下跌。
黑色
泰人認為黑色與權力、優雅、禮儀、死亡、邪惡及神秘相關,此與中國古代夏、秦以及漢朝初期,崇尚黑色相同,因為夏、秦兩代公卿大夫的官服、祭服及禮服全是黑色,又因黑色和鐵的顏色相近,所以又象徵鐵面無私、剛毅無懼等涵義。
泰人受了佛教術語的影響,對於黑色另帶有「邪惡」的負面意涵,因為「黑白」是「善惡」的別名,隨著上座部佛教的興盛,是非黑白的觀念也被接受,「黑」日久即帶有邪惡、不祥的語義。
佛教經典中對於地獄的描述是暗無天日、不見光明,所以「黑」又常和黑暗、死亡及恐怖等意義連結,因此泰人參加喪禮著黑服,親人守孝戴黑紗等,即是將黑色與死亡做聯想的具體象徵。泰國九世王蒲美蓬陛下駕崩後的一年國喪期間,泰國政府機構、學校、國營企業和大街小巷均懸掛黑白布條守喪,公務員穿著黑色喪服或佩戴黑紗或黑絲帶,全泰人民亦自發地改穿黑色或深色素服,表示對九世王哀悼追思之意。

白色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