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法院抱怨她「開庭都不來」,小燈泡媽媽為何不願出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6日小燈泡案件召開延押庭,但小燈泡媽媽說,她看到新聞才知道審理進度,重話批評司法改革如果沒有尊重被害人,「講再多都是屁」。
昨(16)日,高等法院召開小燈泡案的「延押庭」,法官提到可能在7月底前宣判。關注司法改革的小燈泡媽媽王婉諭得知消息,批評當事人竟得透過新聞才知道訴訟進度。高等法院回覆,「延押庭」通常不傳喚告訴人,如果是「審理庭」一定會請被害人到庭,但高院也說,正式審理時小燈泡媽媽都不出庭。然而,小燈泡父母其實曾參與地方法院審理,卻對開庭過程有些意見。
(中央社)台灣高等法院審理「小燈泡案」,昨日提訊王姓犯嫌進行延押訊問;王嫌對是否要延長羈押沒意見;法官說,考量《速審法》相關規定,希望本案最晚在7月底前宣判,近期將密集審理。
王嫌的羈押期限將於23日屆滿,法官吳秋宏問王嫌的身體狀況以及是否要延長羈押;王嫌表示,每天都有吃精神科的藥,目前身體情況還可以,對延長羈押沒有意見。
吳秋宏說,高院委由台大醫院對王嫌做的精神鑑定報告已完成,為配合《速審法》羈押期限相關規定,近期將密集開庭審理,預計5月辯論終結,希望最晚7月底前進行宣判。至於王嫌是否延押,高院將另行裁定。
三歲女童小燈泡2016年3月突然遭王男遭持剁骨刀從後方猛砍頸部,導致女童身首異處,當場死亡。一審士林地方法院去年5月間審酌王男再犯風險高,犯後沒有絲毫罪惡感、同理心及悔意,但受限聯合國兩公約規定,不得對精神障礙者及身心障礙者判死為由,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
而小燈泡的母親王婉諭,在事件發生後投入司法改革,並進入司改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參與第一分組「保護被害人與弱勢者的司法」,王婉諭曾提案推動「修復式司法」法制化,也曾要求落實「偵查不公開」,保護嫌犯及被告,並避免被害人二次傷害。
小燈泡媽媽批評「看新聞才知道」,高院:「延押庭」本來就不通知
昨日不少媒體都報導小燈泡案的延押訊問,並以「最晚在7月底前宣判」為報導重點。小燈泡的母親王婉諭昨日深夜在臉書上貼上新聞連結,並表示「從偵查庭到二審,當事人都得透過新聞才知道訴訟進度」,重話批評司法改革「沒有尊重被害人的心,講再多都是屁」。
《鏡傳媒》報導,面對小燈泡媽媽的批評,高院回應,昨天是「延押庭」,並非審理庭。從法律程序來說,延押庭與告訴人沒有關係,法院延押庭只程序上處理被告延長羈押問題, 沒有、也不能傳喚證人、告訴人或提示證據與辯論。延押庭依《妥速審判法》規定必須速審,因為延押庭記者有來,所以聽到一部分內容。
《聯合報》報導,但王婉諭的告訴代理人(簡稱「告代」)李宣毅指出,昨日開庭,法官很認真地想要與辯護律師擬定後續審理步調,可惜法院未通知告代到庭。他表示,希望法院往後在每個庭期,包括延押庭,都通知告代到庭,「讓告代作為一個被害人家屬與法院溝通的橋樑,透過轉達讓家屬知悉開庭內容,建立完整信賴關係。」
針對高院說法,另一名告訴代理人丁穩勝也質疑,「就算延押常不通知告訴人,但審理庭的審判進度以及完成第二次精神鑑定,我方完全不知,然後,現在卻反過來指責被害人?」
高等法院抱怨她「開庭都不來」,小燈泡媽媽為什麼不願接受?
《鏡傳媒》報導,除了解釋「延押庭」的法律程序,高院也表示,正式審理庭都會通知被害人家屬到庭表示意見,但「被害人都不來」, 法院也一直請告訴代理人要轉答;若希望不要與被告「面對面」, 法院也會安排, 但被害人都消極拒絕。高院表示,法院用心良苦,希望聽聽被害人的意見,但不得其門而入。
《聯合報》報導,據透露,王婉諭目前已同意會親赴法院,但希望不要提訊被告王景玉出庭,僅由他的辯護律師黃致豪等人在場,讓王婉諭在告訴代理人陪同下,對本案表示意見並聽取鑑定意見報告,至於開庭時間仍協調中。
小燈泡母親雖然沒有正面回應為何不出庭,但《自由時報》報導,士林地院2016年6月針對小燈泡案首度開庭審理時,小燈泡的父母都有到庭。但當被告王景玉說明行兇過程,講到「我只用菜刀劃了兩刀,小女孩頭就斷了」時,小燈泡媽媽當場落淚。
《民報》也報導,王婉諭在司改國是會議籌備會分享,她曾在開庭過程中被記者詢問,如果兇手要跟你和解,兩百萬元你要不要接受,當時王婉諭在表示,「我們不應該讓犯罪被害人家屬要去面對媒體詢問。」
2017年3月,王婉諭參加司改國是會議時,曾與台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雄檢檢察官姚崇略、台大法律系教授張文貞等四人共同提案,檢討媒體在司法案件中的角色,並要求落實「偵查不公開」。
提案文件中提到,台灣刑事訴訟法雖然明定「偵查不公開」,但當發生受社會矚目的重大案件時,相關執法人員可能為了爭功或諉過,有意將案件細節透露給媒體,在台灣的升遷文化下,司法警察或檢察官也可能為了成名,以利將來的升遷,特意與媒體維持良好關係,並以偵查中案件的細節作為交換籌碼。
當時四人要求,司法院、行政院法務部、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監察院都依該對違反偵查不公開者,予以究責。並要求法務部、內政部警政署,不要以破案或媒體曝光決定執法人員的升遷。也要求檢討〈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針對其中過於抽象、籠統的規定提出更具體明確的修訂。
新聞來源:
- 小燈泡案二審 最晚7月底前宣判(中央社)
- 小燈泡媽批看新聞才知進度 高院:通知她都不來(聯合報)
- 司改籌備首次會議 小燈泡媽媽:出庭時,媒體詢問200萬和解接不接受?(民報)
- 出庭聆聽行兇過程 小燈泡的媽媽淚崩(自由時報)
- 小燈泡媽怨看新聞才知要宣判 高院:被害人不出庭(鏡傳媒)
- 小燈泡媽律師痛批高院 「反過來指責被害人?」(聯合報)
核稿編輯:羊正鈺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