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被WHA拒於門外(一):為什麼加入世衛體系對台灣、世界都很重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8世界衛生大會落幕了,我們還是承受了台灣入會提案被否決的挫敗。以下內容來自筆者在世衛大會前於美國紐約向台灣僑胞及駐紐約經濟文化代表處,宣傳無國界醫院團隊的演講,我們來探討所謂「疾病無國界」整體的戰略概念。
2018年的世界衛生大會(WHA)於5月2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辦,而台灣則是第二年被拒於門外。對於這樣的困境,有一群人選擇主動突破,他們是無國界醫院團隊。
其中親臨日內瓦、最後成功進入會場的姜冠宇醫師,為關鍵評論網撰寫了系列文章,與讀者分享此行的經驗見聞。第一篇,姜醫師要先告訴您,台灣與世界衛生體系的接軌為何重要,有沒有加入WHA有什麼影響。
在開啟本年度世界衛生大會的經驗分享前,有人說每年台灣爭取進入WHA是政治大於實質衛生利益,先必須說這個認知當然是不對的。以下內容也是來自筆者在世衛大會前2018年5月12日於美國紐約向台灣僑胞及駐紐約經濟文化代表處宣傳無國界醫院團隊的演講,我們來探討所謂「疾病無國界」整體的戰略概念。
台灣「傳染病防治經驗」與加入世衛體系的重要性
台灣經歷了SARS,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疫病的關係。在犧牲了這些殉職抗SARS的醫療人員後,如何自我保護,進而保護他人,這個共同經驗奠定台灣今天衛生政策的基礎,也在這段歷史的回顧中,意識到爭取加入國際合作、成為全球衛生一份子的必要。而全球衛生也是為了保護更多醫療前線人員,使其盡量免於在疫情控制中死亡。

台灣是自從2009年才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觀察員,而現在已回歸2009年前的狀態。2002-2003年發生SARS疫情時,台灣正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之外。當時從台灣第一例自中國境外移入案例,到造成和平醫院院內感染的台灣第一例本土病例,這釀大禍的時間差裡,由於台灣沒在世衛體系,拿不到WHO的陽性比對檢體,上述這些疑似病例還被當時SARS專家會議,以無境外接觸史而排除,失去適當處置的先機。儘管台灣是當時SARS控制的最後疫域,最終仍有181人犧牲而死亡。
同樣是致命傳染病,並不是只有SARS經驗而已。在中國,H7N9疫情自2013年就被發現,然而疫情浩浩蕩蕩地在2016年進入高峰,一開始都是靠台商受到感染、返台醫治而取得病毒株。接下來世界各國的新興傳染病,不管伊波拉也好,MERS也好,禽流感也好,即使台灣有實力進行檢驗,卻無法第一時間拿到WHO的檢體做為比對,而必須透過台灣跟國際民間的交流合作才有可能獲得檢體做為比對。尤其是在未知病源體的新興傳染病檢驗上,特別容易造成時效上的延遲,進而使得防疫工作產生困難。
台灣疾病管制局配合WHO所定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IHR)於2016年頒布的實體架構「外部評估」(Joint External Evaluation, JEE)中,預防/偵測/回報皆通過認證,是為第八個使用JEE並公佈認證的國家,專業水準有目共睹。

然而,WHO因我非其會員,未將我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IHR窗口聯絡資訊公布在IHR官網,致2017年10月發生某國將我國籍旅客為「結核病患同班機接觸者」資訊逕通報中國IHR聯絡窗口(即中國衛生部),事隔五個月後,我國疾管署於本年3月始輾轉獲悉該案情形,嚴重延誤。此事件也是本次世界衛生大會「台灣入會案」我方盟友新增的重要辯論素材。

世界衛生組織沒有回答有關台灣如何參與世衛組織規劃的問題,如大流行性流感防範(PIP)框架、全球流感監測和反應系統(GISRS),以及全球抗菌素耐藥監測系統(GLASS)。
當中國是一個經常隱匿衛生資訊、極端封閉與不透明的國家,即便在世衛堅持一中原則排除台灣,中國也一如往常不對台灣過去的損失或全球危險做任何負責動作。中國無法獲取台灣的數據,也無法與台灣有效共享資訊,因此也不應該代表台灣。
2017年5月19日《Nature》對於世衛排除台灣的重砲轟擊
全球衛生不能被世界政治籠罩,就像去年醫學科學期刊專家們的聲明:
Politics should not get in the way of infectious disease, which knows no boundaries.
政治不應該妨礙傳染病防治,傳染病防治沒有界限。
其中重要的論點,是台灣為國際貿易和旅遊據點,與全球衛生隔離是「有風險又具危險性」(Because Taiwan is a nod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vel, isolating it “is both risky and dangerous”),隔離她將對全球健康產生反作用。有人也肯定台灣公共衛生和生物醫學研究基礎設施等貢獻。(原文見此:Clock is ticking for WHO decision over Taiwan)
何以2018年歐盟支持台灣?歐盟思考點為何?
事實上,已有過像是Gro Harlem Brundtland對環境議題提出的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如「在平等公正和尊重國家主權的前提下解決國際爭端,以對話代替對抗」、「一部份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份人的利益」,足見歐洲思考的藍圖與格局。有了二戰後的教訓,國際組織屈服極權政權的作法,就是重蹈國際聯盟失敗的覆轍。

當歐洲也爆發麻疹疫情,從歐洲疾病管制局的數據看來,歐洲疫苗覆蓋率並不佳。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底,共有14,800起麻疹案例通報。過去每年歐洲流感統計也約有40,000起死亡案例。歐洲聯盟委員會的Andriukaitis說: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not confined within national borders," said Andriukaitis. "One member state's immunization weakness puts the health and security of citizens at risk across the EU. Cooperating in this area is in all of our interests.
傳染病並不局限於國界。一個成員國變成免疫弱區會使整個歐盟公民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脅,合作符合我們所有的利益。
不只是致命傳染病,所有疾病資訊共享都會影響全世界的健康與經濟
即便不是立即致命傳染疾病,在強調疾病負擔(因為疾病造成整體社會支出)的今天,我們都會希望能執行Prevention and Promotion policy(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要做到這項精神,還是要回歸強調全球衛生資訊共享的重要性。在以避免病人在該地區資訊缺乏下,接受過多無效的經驗療法,增加藥物經濟消耗,增強該病株之抗藥性。
以近年興起的「超級黴菌」為例,全球人口變化以來,一是高齡社會,免疫缺陷患者(如:愛滋病患、化學治療或器官移植的病人、老年人、糖尿病患)的壽命延長,當其體內的抵抗力降低,被認為是體內原生病株的念珠菌數量大增,造成各種疾病。二是急慢性照顧設施重疊,同一限定區域有大量急重症醫院和長照機構,意即為轉送率高,提高感染風險。這些都成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防疫挑戰,使得醫療管理的重要性大為提高。
最新發展:
-
第76屆WHA四大重點:台灣入會案何時審查?重點議程「全民健康覆蓋」是什麼? 6月前
-
加拿大政要、阿根廷醫護與企業界挺台參與WHA,歐盟延續政策支持台灣參與WHO 6月前
-
展現挺台力道!拜登簽署法案助台重獲世衛觀察員身分,外交部:感謝強勁支持 1年前
-
WHA前夕,美國正透過兩布局重回全球衛生治理核心,每一劍都揮向中國 1年前
-
世界衛生大會5月登場,美眾議院全票通過法案協助台灣成為觀察員 1年前
-
WHO公布2021十大全球衛生議題,靠自己守住疫情的台灣為何該爭取加入? 2年前
-
受譚德塞邀請,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將於今晚世界衛生大會致詞 3年前
-
官員在訪問中避談台灣後,世衛罕見發聲明提到「台灣經驗」 3年前
-
【未來大人物】涂醒哲交棒姜冠宇 ,握手傳承進入世衛使命 4年前
-
WHO認可組織「國際醫療資訊協會」除名中國,由台灣AI權威出任主席 4年前
-
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論文將台灣視為中國省份 與新疆、西藏並列 4年前
-
與新疆、西藏並列,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論文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省 4年前
-
我在WHA現場:為國發聲前,自己人要先在檯面下打贏自己人 4年前
-
【未來大人物】前進WHA突破台灣困境,姜冠宇:用行銷角度做無國界醫療外交 4年前
-
「當天凌晨才通知」台灣首度缺席WHO流感疫苗會議,外交部:中國打壓力道還會更大 4年前
-
史上首次,衛福部長入華府與美國衛生部長見面談什麼 5年前
-
當台灣被WHA拒於門外(四):5月21日那天,我進到了WHA會場 5年前
-
當台灣被WHA拒於門外(三):假定台灣可以進入WHA的六大議程報告 5年前
-
當台灣被WHA拒於門外(二):美國與歐洲的「疾病無國界」宣傳之旅 5年前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