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小星星》:當教育不能承接殞落的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心中的小星星》是阿米爾罕執導的印度電影⋯印度人的貧窮家庭希望小孩透過教育取得醫學、工程學或管理學的文憑、躋身高社經地位;原為上層階級的家庭更需要頂尖理工、商管科大學的文憑維持階級利益、更甚再向上攀爬。
文:郭旆君(清華大學人社院學士班三年級)
《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2007年由阿米爾罕執導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以及本部片皆是一系列阿米爾罕主演的議題性電影,藉由影像揭露出印度長期以來教育、種性制度、父權壓迫等問題。
《心中的小星星》描寫一位八、九歲,正在就讀初等教育三年級的小男孩(留級三年級一次),他叫伊翔.阿瓦斯,擁有豐富的想像力,一場伊翔獨自一人走在大馬路上的場景,鏡頭細膩的捕捉印度街上百工行業,我們跟著伊翔的眼睛感受每個在街頭努力生存的人的生命力,伊翔將高度的敏銳能力表現在繪畫裡,他的生命原是飽和又大膽的用色。
然而在印度高壓的競爭環境之下,同質化的教育講究原則、紀律,伊翔遲遲跟不上同年齡小孩的讀寫能力,學校和家人責罵伊翔不會讀寫是「態度出了問題」,未能察覺伊翔正面臨閱讀障礙的困境,而伊翔的父親為了處罰他的「態度問題」將他轉學到寄宿學校,從那開始伊翔的生命染上灰暗,閱讀障礙使他自尊受挫、被迫與家人分離,和不斷受老師辱罵,直到遇見發現問題的老師——拉姆尼康(阿米爾罕飾演)。本文分為三個軸線,依序討論導演透過影像揭示出的教育問題,藉由電影重新思索教育本質。

武裝學生:教育從競爭開始
印度的教育體制從1968年開始實施「十二三學制」,小學加中學十年、高中兩年、高等學校就讀三年。前八年稱為初等教育,也是義務教育,小學又分為初小(一到五年級)及高小(六到八年級),電影中伊翔正值初等教育三年級的階段,被學校留級過一次。
印度人口為世界第二大的國家,從睜開眼就是「搶先」的鬥爭過程,貧窮家庭希望小孩透過教育取得醫學、工程學或管理學的文憑、躋身高社經地位;原為上層階級的家庭更需要頂尖理工、商管科大學的文憑維持階級利益、更甚再向上攀爬(參考《三個傻瓜》)。

電影第一幕伊翔放學被校工抓上校車、與早晨上學被媽媽抱上校車,「他永遠都是遲到的那一個」揭示出電影前半部主軸:在正規的教育體制下,伊翔是競爭的失敗者。什麼是「正規教育」?從一幕伊翔的哥哥放學回家,母親緊追在後問考試成績便可窺知——龍汗扼腕的說:「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英語、歷史、地理科科都第一,就只有印度語差兩分居第二!」反觀伊翔在一旁開心地拼拼圖、指頭沾上艷紅顏料。
「尼康,這裡是正規學校,我們要武裝學生,他們需要競爭、成功,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學校講求紀律、秩序、勤奮,這才是完整的教學基礎。」
從這段正職老師對代課老師的「建議」,我們可見導演處理的第一個教育問題:學校教育是提供學生儲備未來軍備競賽武器的場所,同時也作為篩選菁英場域。社會學家R.Collins《文憑社會》指出現代高等教育擴張,其中一項因素是文憑主義興起。
當雇主無法辨識每位應聘者的能力時,便以文憑當作審查標準,文憑成為大家相繼競爭的就業市場入場券,尤其是特定領域、特定大學的文憑名額有限,從小就必須開始與同儕競爭(或親人、或隔壁鄰居)、角逐各階段躍升配額。而當文憑無法與技能相對等時,反而造成社會盲目追求文憑的氛圍,文憑已然變質為獲取其他各類資源票券,Collins提醒我們在文憑社會中,教育是一種市場,「在這市場裡,許多行動者群起企求達成某些目標。」

所羅門島的故事:學習失敗不是個人歸因
伊翔無法融入學校的教學模式,成績一直不見起色,一幕校長和老師約談伊翔的父母,談及伊翔學習成效差的原因作了以下說明:「他故意犯錯、上課從來不聽、常常藉故上廁所、故意惡作劇擾亂課堂秩序,每一科都零分,他也許不正常。」
伊翔的父親因此認為伊翔的學習態度出了問題,將他送往寄宿學校,寄宿學校講求紀律與服從,伊翔的「搗蛋行為」被壓制下來,但他再也不說話、不畫畫。課堂上的「搗蛋行為」是伊翔回應學習遭遇困境的方式,他無法閱讀字母,因此上課無法專注,當他被老師罰站唸課文時,不會讀字的他胡亂念了一串發音,老師們一律用處罰作為矯正伊翔的方法,卻未曾發現伊翔真正的學習困境
「所羅門島上的土著要耕種土地時,他們並不砍樹,只是一群人圍在樹旁,喊叫、咒罵,一段時間過後樹全枯死了,他們說,那是死於自身原因。」
尼康對伊翔爸爸講述的所羅門島故事浮現第二個教育問題:孩子學習成效失敗被歸因為個人問題。當學生在學科表現差,又破壞學校秩序時,此「反常」行為經常與「學習態度差」畫上等號,而伊翔長時間學習低落的表現更被校長視為他可能是「不正常的」。

這裡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當學生遭遇學習困境,無論是天生的學習障礙,抑或是社會處境困難時,反映在學科分數上都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正規教育用成績將學生劃分等級後施予不同的期待,像是因為伊翔的無法適應體制內教育,校長要求他去「特殊學校」;或如先行假定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是抱持特定的學習態度,需要用壓制讓他學會服從,對其不抱有期待,教師的態度反映在學生的學習狀態,教育學稱之「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教育是為了打造將每位學習者同質化「均質人」,還是注重學習者的差異化特質「離散人」?
從R.Collins理論切入印度教育問題,除了文憑的角逐外,必須注意到的是,不是所有類型的文憑都會被社會成員追求,從印度社會中可見,只有醫學、工程學、管理學、教師的文憑值得求取。一場尼康拜訪伊翔父母的場景,尼康對其父母說伊翔擁有過人的繪畫天分,極具發展的潛能,然而伊翔的父親回答:「會畫畫有什麼用?能養活自己嗎?可以跟別人競爭嗎?」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