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的同志文化:為何台灣男性成為泰國男同志新歡?

潑水節的同志文化:為何台灣男性成為泰國男同志新歡?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許多亞洲地區的男同志,興起在潑水節期間前往泰國旅遊,在天使之城的艷陽下,許多男體熱情裸露,更多是入夜後的限制級活動。在區域整合以及旅遊交流,以及泰國社會的階級觀念,台灣男性逐漸成為泰國男同志「亞洲白人」想像的擇偶首選。

泰國宋干節,亦是傳統新年,多數民眾紛紛返鄉,首都曼谷頓時成為空城,近年,許多亞洲地區的男同志,興起在潑水節期間前往泰國旅遊,在天使之城的艷陽下,許多男體熱情裸露,更有許多針對男同志的泳池派對,收取高額門票,在幾個月前就銷售一空,更多入夜後的限制級活動,泰國媒體鮮少對於宋干節,曼谷逐漸成為男同志尋歡的現象多做報導,卻已是公開的秘密。

泰國長期給予外界「性產業」發達的印象,但其實泰國禁色、禁賭、禁毒,惟「性交易」長期被官方包庇,更甚有之,泰國政客直接開設泰國浴,透過情色行業賺取從政資本。泰國官方雖極力想扭轉外界對於泰國性產業的印象,認為違反風俗道德,但在經濟發展跟道德選擇之下,只能與業者配合偶爾查緝的逢場作戲。

泰式親密經濟學

泰國「親密經濟」(Intimate Economy)是從2000年起,在學術研究及新聞報導被提及的概念註1,意指泰國近年觀光產業快速發展,性產業不僅是體液交流,更販售「親密感」,也造成許多外籍人士,每年大批前往泰國尋歡或租賃伴遊,亦有與泰國性工作者婚戀,尋求在母國失落的「親密感」,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身體資本,或在母國處於弱勢階級,在情感甚至性需求無法被滿足,而向海外尋找。

因此,「親密感」在泰國成為一種可以販賣的商品,在芭堤雅、普吉島,甚至曼谷,都可以看到外籍人士前來找尋慰藉,不僅是異性戀,泰國更提供男同志視覺,甚至身體的多重刺激,但也造成泰國人刻板印象,與白種人婚戀,都是因為金錢為主的結合,形成一種羨慕又輕蔑的矛盾心理。

在台灣或中國的男同志線上群組,「泰國」長居熱門關鍵字,到泰國旅遊,更常開玩笑「回娘家」,每年潑水節,亞洲男同志更擠爆曼谷,是隆路(Silom)、考山路等區域,塞滿外來遊客。不可諱言,從深藏曼谷的同志酒吧、桑拿、甚至情色按摩,還有專門針對男同志的旅遊專書來看,可見早已有一定市場需求,提供在不同男人的胯下之間,尋找親密慰藉的可能。

泰國更提供多元的選擇,身體資本較佳的男同志,可以游刃有餘在不同場所,甚至手機找尋潛在約會或發生性關係的對象,對於年齡較長或缺乏身體資本的男同志,則可以在泰國,透過金錢購買一時慰藉,這套遊戲規則,在泰國同志族群面臨缺乏法律保障及就業歧視的現況,仍會持續,而讓遊客認為泰國對於多元性別的開放及包容,事實上,泰國社會深植階級意識,而聯合國等人權報告,更直指泰國LGBT族群,長期面臨歧視與壓迫,事實上,「性」從不是平等。

台灣同志福音? 泰國男同志近年偏好台灣男性

近年,在東協區域整合的推動,以及廉價航空和域內旅行的便利化,亞洲遊客早已取代歐美人士,成為泰國旅遊的主要群體,在跨國流動的過程,泰國中產男同志不偏好白種人,越來越傾向找尋東亞男伴,而台灣男性,越來越受到泰國男同志的「青睞」。

美籍韓裔人類學家Dredge Byung’chu Kang深入研究曼谷同志族群生態,在2017年發表文章指出註2,泰國「中產階級」男同志,在消費及審美觀念,都越來越崇尚東亞先進經濟體的「現代感」,而「性」有階級之分,這群泰國中產階級男同志,勤於在健身房提升身體資本、在網路社群分享自己出國旅遊的浮誇照片,「出國」是指歐美日等國,而不是鄰近的柬埔寨、寮國或緬甸,近年,台灣在免簽效應加溫,也逐漸成為泰國中產階級的熱門旅遊景點。

學者Kang選用「亞洲白人」(White Asians)一詞,來指稱這些被泰國人認為「高級」的亞洲人。他認為經濟發展跟文化取向正在形塑泰國同志的種族傾向。作者指出近年亞洲先進經濟體: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的男性,逐漸取代西方白種人,成為泰國男同志的新寵,這些國家代表的經濟文化意涵,是泰國人「想像」的「現代化象徵」,比如,有個日本男友,在泰國同志圈,可以產生近似某種中產生活模式的虛幻。

泰國亦長期有許多歐美白人前來,Kang觀察泰國同志文化圈裡,年輕泰人與白人並肩而行,多數會被認定是經濟結合的性工作者或伴遊,而遭到歧視,因而讓越來越多的泰國中產階級同志逐漸避開白人伴侶,或強調自己的經濟條件並不亞於白人,加上對異國文化的嚮往,以及對其他亞洲人有相較白種人的文化親近感,因而開始傾向找尋「亞洲白人」。

只是,泰國同志文化仍舊鑲嵌在泰國社會的階級秩序,「膚色、經濟、外表」條件,在泰國社會更被扭曲強化,泰國華裔、東亞先進國家的男性,都是泰國人「想像」階級次序較高的對象,卻又能避免被歧視被白人包養,因而逐漸成為泰國男同志圈的「新寵」。

作者訪談舉例提到,泰國男同志對於日韓有最深的文化嚮往,但實際交往發現,日本人過於專注工作,以及希望享有私人空間;而韓國人則是讓泰國人在實際接觸後,發現只是影視文化形塑的美好;而新加坡人傾向用經濟條件來強調自身優越感,讓泰人感覺不受尊重,作者特別提及台灣男性,因為大批前來泰國旅遊,以及在個性和生活模式與泰人較為相近,成為近年泰國男同志熱門的擇偶對象。

泰國「粉紅經濟」的矛盾

泰國相較台灣,在社會層面對於同性戀或跨性別較為寬容,而泰國在立法保障,卻遠遠落後台灣,觀光業是泰國主要收入來源,在曼谷、普吉島等地,都已經形成較具規模,主打同性戀遊客的「粉紅經濟」,卻不可諱言,容易直接聯想與性愛有關,卻也是世代差異,泰國民眾對同性戀雖然開放,但聯合國等多份人權報告都指出,泰國LGBT族群在就業以及求學面臨歧視與暴力,缺乏法令保障,遑論泰國軍政府治下,不可能重啟婚姻平權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