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民調預測:全台百里侯 藍掉5席 綠增4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眾所矚目的首都之戰,洪耀南說,柯文哲在辯論及停止募款後,聲勢再上揚,當選市長機率接近8成,預測柯文哲可拿下78萬票,贏過連勝文的67萬多票。
距離投票日還剩11天,19日起依規定選前10天不得公布民調。未來事件交易所在17日也公布全台22縣市的最後民調,預測藍綠縣市長的席次變化,其中藍營恐將丟掉台北市和台中市,執政縣市恐從現在15席掉為10席、綠營則是現有6席提升10席、台北市和花蓮縣應由無黨籍的柯文哲和傅焜萁勝出。
(相關報導:預測選舉「涉賭」遭搜索?未來事件交易所:有政治動機)
NOWnews報導,根據未來事件交易所做出的全台各縣市民調預測,民進黨目前執政的縣市包括屏東縣、高雄市、台南市、嘉義縣、雲林縣和宜蘭縣,今年選情相對穩定,這次預測將增加4席,增加的縣市分別為基隆市、台中市、彰化縣和澎湖縣。
6都情況,在台北市部分,柯文哲預估可拿下78萬票,勝過連勝文的67萬票;台中市部分,也預測民進黨的林佳龍可望贏過現任市長胡志強;另外在新北部分,現任市長朱立倫若是勝過游錫堃35萬票以上順利連任,有71%的機率成為2016年的藍營總統候選人。
蘋果報導,未來事件交易所執行長洪耀南說,全台僅彰化較難分辨誰會當選,林滄敏和魏明谷得票率和當選機率都呈現55波。
未來事件交易所預測,民進黨魏明谷當選機率為52.51%,超過國民黨籍候選人林滄敏的45.84%,但得票率林滄敏卻以48.1%,超過魏明谷的 47.82%。另,關鍵性的無黨籍候選人黃文玲最後是否有棄保效應,令人關注;各家民調顯示彰縣的未表態比例太高,也會影響選舉結果。
中時報導,政大國家發展所所長童振源分析,一旦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輸掉台北、台中,馬英九總統有56%機率被迫辭去國民黨主席;新北市長朱立倫一旦贏對手超過35萬票獲得連任,有71%機率成為2016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
國民黨穩定領先縣市包括連江縣、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新竹縣市、台東縣、金門縣、南投縣、嘉義市等10個縣市。但未來事件交易所預估,部分縣市國民黨候選人只是微幅領先民進黨。
台大政治系教授趙永茂表示,選前民調跟最後選舉結果不一定相符,因有藍色效應及綠色效應,在民調數據外,還有2至4個百分點的彈性空間,尤其國民黨基層經營及選舉動員實力超過民進黨,這是不能忽視的。
台大國家發展所教授周繼祥說,在台北市長選舉上,過去民調中,許多深藍選民不表態,其中有些人認為柯文哲態度若太囂張,他們會站出來投連勝文,這會不會造成選舉翻盤,有待觀察。
【大選】全台僅彰化態勢不明 五五波激戰(蘋果)
封關民調!百里侯席次消長 藍、綠各10席無黨籍2席(NOWnews)
未來事件交易所預測 全台百里侯 藍掉5席 綠增4席(中時)
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應該」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
Photo credit: Theresa ThompsonCC BY 2.0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