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臘時代到現代,「神的問題」對科學家依舊棘手且情緒化

從希臘時代到現代,「神的問題」對科學家依舊棘手且情緒化
Photo Credit: Matthew Fearnley,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神的問題」依舊棘手,常常很情緒化,而且一直很受注意,能刺激大眾。我不能說自己有什麼新的見解,只能把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和學者對它的意見做個整理,這或許會有些幫助。

文:佛克(Dan Falk)

與神有何關係?

科學發現神。——《新聞周刊》封面故事,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日

物理不是宗教。如果是的話,我們更容易募到經費。——列德曼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了很多物理與哲理,但很少談到宗教,可是物理未開拓的新領域,尤其在尋找萬有理論的過程,必然會侵入神學的領域。宇宙如何開始的?恆星、行星與銀河是哪裡來的?有存在智慧生物的其他世界嗎?曾經只有神學家與哲學家問這些問題,但是現在,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及宇宙學家在沒有神的指引下,成天研究這些事。從一些針對這個主題所寫的書籍與雜誌看來,這些「神的問題」依舊棘手,常常很情緒化,而且一直很受注意,很能刺激大眾。我不能說自己有什麼新的見解,只能把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和學者對它的意見做個整理,這或許會有些幫助。

我們就由科學的誕生說起,從希臘時代到科學革命。古希臘人的信仰很廣泛,有些是唯物論者,像前蘇格拉底時期哲人就拒絕任何超自然的事物;其他哲人如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就相信有更高階的力量存在,由祂負責創造一個有秩序的、可以理解的宇宙。至於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偉大科學家,如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與牛頓,情況就更明確了,他們毫無疑問都是有深厚信仰的人。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話說,他們在宇宙的科學圖像裡,都發現「上帝的角色」。例如哥白尼說,重力是「創造者的神恩」;克卜勒認為,在天文學裡深深體會了神的手藝:「我們的信仰愈深,愈能了解創造者與祂的偉大。」從他們的信仰裡,我們彷彿聽到《聖經》的回音,特別是〈詩篇〉第十九章裡的敘述:「蒼天陳述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作為。」

科學革命並未消除上帝。藉由宇宙是「可知的」,我們在宇宙裡為人類找到新的定位——在這裡神的創造不但是可見的,也是可以了解的。英國的科學家索麥維在十九世紀初,將牛頓學說的世界寫成通俗的報導,她相信是神「讓人具有這種能力,可以欣賞神的奇妙的工作,並且能精準地追尋出祂的運作規則。以我們居住的地球為基地,測量出太陽與行星的距離……而人類可能採取的第一步行動,就是探索星空。」

但到了十九世紀後半段,情況有了重大的轉變,尤其是達爾文(一八○九~一八八二年)的研究工作。他提出物競天擇的演化理論,認為複雜而多樣的生物是由簡單的生物演化而來的,不必有神的介入。在此同時,地質學家也發現,現在的大陸與海洋也是經過數百萬年的變遷才造成的,人類在地球上顯然是新的成員。而天文學家則發現了一個浩瀚的宇宙:一九二○年代,我們已經知道太陽系只是在銀河旋臂無數星星之中的一顆恆星,而我們的銀河只是無量無邊的銀河星團當中的一個。宇宙、地球、生物,似乎都是根據與人無關的自然機制,演化而來的。

當然,科學仍有許多謎團未解: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識的來源,也許對於這些問題,科學永遠無法提供令所有人滿意的答案。對於人類知識無法解答的這種空隙,有些人求助於神來填補,哲學家稱這種「如果科學無法解釋,我們只好依賴神」的論述,為「填補空隙的神」。對於那些渴望傳統宗教經驗的人來說,這種說法無法滿足他們,因為它限縮了神的角色,而且把神學定位為「改變的狀態」,每當科學有進展,一個人的信仰就被迫跟著改變。

雖然愛因斯坦在著作裡經常提到「神」,但他指的並不是「填補空隙的神」,更不是那種會介入人類事物的神。那些想把愛因斯坦說成一個教徒的人,經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科學無宗教是跛子,宗教無科學是瞎子。」但是仔細觀察他的信念,在傳統的觀念裡他離宗教虔誠還遠得很。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所理解的神,來自一種深深感受到的信念,那就是某種超越的智慧在這個可認知的世界裡,展現它的存在。神在一切處所顯露祂自己……。」他說,如果有人想替這種感覺貼標籤,應該可以稱之為泛神論,簡單地說,就是把大自然當做神。(這是十七世紀猶太哲學家斯賓諾莎的看法,愛因斯坦很欽佩他。)愛因斯坦不相信的是「人格」神,那種「關心人的命運和行為的神」。

即使邁入二十世紀,科學一旦有新發現,宗教信徒仍然可以從中找得到呼應他們宗教文本的共鳴。宇宙論的大霹靂模型就提醒了信徒聖經創造論,「要有光」就像大霹靂,兩者似乎都可以用來描述宇宙的起源。(只是為什麼上帝選擇在這一刻創造宇宙,然後又等了一百四十億年,從來沒有說清楚。)在此同時,量子理論的發展又提供了一塊新畫布,給那些想把科學畫成某種靈性追求的人去發揮。很多通俗作家想把量子理論與東方的神祕主義連接在一起,但是卻沒有任何一位量子理論的先驅認為兩者之間有這種關係,而即使到了今天也沒有什麼物理學家會這樣想。粒子物理學家列德曼說,有些書像《物理學之道》和《物理之舞》,「是有些好的物理陳述,但作者從經過證實的觀念,跳到物理學之外的觀念去,其間的邏輯過程大有問題,或根本不存在。」

到了二十世紀後半段,無神論科學家開始說話了,其中費曼提出他對宇宙創造的看法:「如果說上帝只是為了觀察人類的善惡交戰,就造了一個這麼大的舞台,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未免也太不成熟了。」(當他在一九五九年的一次電視訪問中說出這些話時,加州有個電視台為此拒絕播出這段節目。)近年來,物理學家裡比較有名的無神論者是溫伯格,他在一九七七年寫了一本《最初三分鐘》,其中有段話最常被引述:「當我們愈了解宇宙,就愈看得出它是沒有意義的。」十五年後,他又在《最終理論之夢》中說:「在最後理論中,對於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問題——有沒有神存在的跡象,是不可能不去懷疑的。我認為沒有。」為了有所依據,後來他在《紐約書評》裡為物理的最終定律寫了一段話:「這個定律將是非人本的,不會和人類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