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瓦台證實:再過2天,南北韓高峰會可望解除68年來「交惡」狀態

青瓦台證實:再過2天,南北韓高峰會可望解除68年來「交惡」狀態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關鍵評論拼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兩韓簽署和平條約的消息若成真,美國學者認為,這對日本來說,恐怕不會是好消息。

外界傳聞南韓計劃與北韓在27日的領袖會議上,簽署和平協定,青瓦台昨(17)日證實,表示兩韓之間可望出現終戰宣言,並落實朝鮮半島無核化,這將會在兩韓與美方之間的首領會議中進行。

《韓聯社》報導,青瓦台高層證實,將在南北韓首腦會議上,發表終戰宣言,將兩韓「休戰協定」轉為「和平協定」。該官員表示,目前尚不知道南北韓會談是否會直接使用「終戰」這樣的表述方式,但至少希望就「禁止敵對行為」達成協定。

該官員表示,希望南北韓之間能先達成某種協議,但光有兩韓協議還不夠,如有必要,將謀求達成兩韓與美國的三方協議,如果還不夠,可以謀求加入中國的四方協議。

官員補充,會談中還要幫助金正恩能順利在6月上旬與美國總統川普展開談判,若大家想要有和平共處的門路,就必須要讓北韓當局有安全感,要找出能夠讓北韓滿意的方法。

這位官員說,南北韓和美國各自認為的無核化大同小異,旨在如何實現無核化的具體方式會有差異,但「並不是無法達成的目標」。

韓戰1950年6月25日爆發,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南、北韓嚴格上來說仍處於交戰狀態,已長達68年。

兩韓領導人預定20日舉行高峰會,南韓官員表示,他們正研究,如何與北韓達成新的協定。而根據《韓聯社》報導,青瓦台也表示,南北韓已同意將在首領會議上,直播部分內容。

不只川普和文在寅,習近平、俄國也想見金正恩

兩韓會面結束後,緊接著上場的就是美國川普與金正恩的會面。不過美國《CNN》今(18)日報導指出,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很有可能也會在近期拜訪北韓,可能會選在金正恩與川普會面之後(川金會預計將在5月底或6月初登場)。

而這也將是習近平2012年11月成為中共總書記以來,首度訪問北韓。今年3月下旬,金正恩突然密訪北京,曾經讓世界震驚,而過去一個月,北韓與中國的關係也開始升溫,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宋濤,上週還帶著一群中國藝術表演團訪問北韓。

官員表示,俄國也要求與金正恩舉行峰會,但北韓尚未回覆。

南北韓談和,日本為何開始焦慮?

(中央社)美國總統川普昨(17)日在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迎接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兩人在簡短開放媒體採訪的會面期間,川普主動談到,南、北韓正討論要結束戰爭狀態,他三度對此表示祝福。川普更自豪地表示,「他們(南、北韓)很客氣地認為,如果沒有美國、尤其是沒有我,我猜他們(南、北韓)也不會有這樣的討論」。

他還說,很多人不知道韓戰其實尚未結束。

理論上是如川普所說,1953年7月27日簽署的「韓戰停戰協議」(The Korean War Armistice Agreement),由當時聯合國軍總司令與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簽署,兩韓嚴格上來說確實仍處於交戰狀態。

然而,就在南韓總統文在寅即將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面前夕,南韓青瓦台方面傳出,文在寅與金正恩將於27日的歷史性峰會上發布聯合聲明,稱雙方將尋求緩和軍事緊張局勢、結束對抗,而文在寅競選時就曾提出,希望實現朝鮮半島非核化及與北韓簽署「和平條約」(Peace Tready)。

儘管川普當著安倍的面強調,美、日在北韓問題上是「緊密且非常團結一致」,然而,兩韓簽署和平條約的消息若成真,美國學者認為,這對安倍來說,不會是好消息。

前總統小布希時代的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Michael Green)在安倍到訪前曾分析,南、北韓情勢急遽變化,「文金會」為接下來川普與金正恩的峰會「川金會」鋪路,對日本來說卻有「焦慮感」,安倍要先與川普會面,除可能提醒川普不要對金正恩所謂的「準備好討論朝鮮半島非核化」看得太重要,安倍也可能敦促美方,要審慎看待北韓為簽署「和平條約」而提出的任何計畫。

葛林指出,北韓對「朝鮮半島非核化」的解釋是美國首先要終止對日本及南韓的核保護傘,而這關乎日本的安全。一但簽署和平條約,在日本看來就是美國接受北韓是擁核武國家的訊號,整體上來說,「川金會」對日本而言好處不多。

川普對朝鮮半島局勢進展顯得樂觀其成,候任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日前在提名聽證會上則強調,關於北韓問題與「川金會」,他有信心美國不會重蹈覆轍。

《美聯社》報導,南北韓在2007年的首腦會議上,曾宣布將致力於結束戰爭,但是在2008年南韓保守派政府上任後,這些努力失敗了,並且兩國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

根據《大紀元》整理,兩韓於韓戰後的關係如下:

  • 1968年1月21日:北韓突擊隊意圖刺殺南韓總統朴正熙,但未成功。
  • 1983年10月9日:北韓特務在南韓總統全斗煥(ChunDoo-Hwan)抵達緬甸前,炸毀緬甸一處地標,造成4名南韓內閣部長與另外16人死亡。
  • 1987年11月29日:北韓特務在1架南韓客機上安置炸彈,飛機爆炸,機上115人全數罹難。
  • 1991年9月17日:聯合國准許南北韓各別加入。
  • 1991年12月13日:南北韓簽定和解、非核與互不侵犯協議。
  • 1994年6月:由於北韓開始將核子反應爐的燃料卸下,美國幾乎要攻打北韓,後由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化解危機。
  • 1996年9月18日:北韓潛艦將突擊隊運送至南韓上岸,24名潛入者遭到射殺,南韓亦有4人喪命。
  • 1999年6月15日:黃海邊界爆發海戰,一艘載有約20名水兵的北韓船隻沉沒。
  • 2000年6月13日至15日:南韓總統金大中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於平壤舉行首次南北韓高峰會。
  • 2002年6月29日:黃海再次爆發衝突,1艘南韓船艦沉沒,6名水兵喪生。北韓估計有13人死亡。
  • 2006年10月9日:北韓進行首次核試。
  • 2007年10月2日至4日:第二次南北韓元首高峰會。
  • 2008年2月25日:保守派南韓總統李明博就職,放棄前兩任政府對北韓實行的「陽光政策」,激怒北韓。
  • 2009年5月25日:北韓退出核子裁軍會談後,進行第二次核試。
  • 2010年3月26日:南韓軍艦於南北海界附近沉沒,46名官兵死亡。國際調查人員於5月20日表示,該軍艦遭到北韓魚雷擊沉,北韓否認這個指控。
  • 2010年5月25日:首爾指稱北韓犯下3月底擊沈南韓「天安艦」(Cheonan)事件後,兩韓間的緊張情勢急劇升高。北韓表示,斷絕與南韓所有關係與溝通管道,將雙方在邊界以北共同設立的開城工業區(Kaesong)內的所有南韓人員全部驅逐,以及禁止南韓機艦進入領空和領海。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