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國對二戰的貢獻度(中):未對日本投降是本分,不是貢獻

中國對二戰的貢獻度(中):未對日本投降是本分,不是貢獻
Photo Credit: Wikip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總結而論,中國在二戰中:第一,中國戰場戰績不濟;第二,堅持不投降,在阻止日軍擴大進攻方面有貢獻;第三,參與緬甸戰役的作用應該充分肯定。無論如何,難以高估中國軍事貢獻就是了。

中國對二戰的貢獻度(上):中國為何對「總傷亡人數」如此執著?

第三,對勝利的貢獻。

二戰中戰勝軸心國,對勝利貢獻最大的無疑是美蘇兩國,儘管他們之間誰貢獻更大還不乏爭議。

中國傳統歷史書中的說法都是蘇聯貢獻更大。蘇聯是戰勝德國的主力,德軍陸軍此前天下無敵,所向披靡,蘇聯對二戰勝利功不可沒。但蘇聯的貢獻也主要只在歐洲戰場。在遠東戰場,除了早期規模甚小的諾門罕戰役之外,蘇聯就只在最後幾天進軍滿洲、南樺太(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都是「撿桃子」。

中國歷史書以前跟著蘇聯書本的說法,把這幾天的行動說成決定日本投降的最重要因素。其實,當時在滿洲的關東軍都是老弱病殘(精銳都在太平洋戰場被美國消滅了),而且大部分地區根本沒有組織抵抗,南樺太與千島群島都是日本宣佈投降之後蘇聯順手牽羊的。蘇聯在遠東戰場的作用,與其說是軍事性的,還不如說是政治性的。

美國是戰勝日本的主力,幾乎所有日本海軍與陸軍精銳,都在太平洋戰場被美國殲滅。日本海軍實力強橫,總體實力大約與英國皇家海軍爭第二,但皇家海軍在遠東的配置遠不如日本,太平洋戰爭初期一觸即潰。美國幾乎獨力戰勝日本海軍,一點也不簡單。

美國殲滅日本海軍,對日本本土大轟炸,尤其是投放原子彈,是促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同時,美國又在北非戰場、意大利戰場、西線戰場中與英國等盟友並肩作戰,擊敗德國軍隊。對德國本土的空襲也重創德國。此外,美國是蘇聯、英國、中國等堅持戰鬥的大後方,源源不斷地供應金錢、軍火與物資。可以說,整個同盟國陣營,特別是前線國家,都靠美國輸血續命。因此,美國是二戰中貢獻最大的國家當之無愧。

中國輿論對美蘇排頭兩位一般都沒有太大異議,但不少中國評論偏向貶低英國,認為中國應排在第三位,在英國之前。這明顯小看了英國對二戰的貢獻。

二戰之初,盟軍在德國進攻下節節敗退,英國在鄧寇克大撤退中保住了大批英法陸軍。在倫敦轟炸中,英國幾乎獨力擊退德國進攻,在大規模戰役中首次挫敗德國,保住盟軍士氣、保留西線進攻的基地,這相當不容易。英國也是北非戰場戰勝德國聯軍的主力,阿拉曼戰役是二戰三大轉折點之一。

北非的勝利為南面進攻意大利本土重返歐洲奠定基礎。英國與美國聯手進攻意大利、開闢西線戰場、轟炸德國。在北大西洋,英國也是對抗德國海軍的主力,擊沉德國俾斯麥號。在遠東戰場,英國陸軍(及中國遠征軍及美軍)在緬甸作戰,擊退日本在東亞大陸的擴張攻勢,並在1945年收復仰光。英國在二戰中另一個極為重要貢獻就是情報,其情報機關為盟軍在一系列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與中國及法國等在二戰中被佔領相反,英國本土並沒有被德國佔領。中法投降,不是亡國就是「割地求和」;英國還有與德國和談、退出戰爭、保持中立的本錢。一旦如此,二戰歷史就會改寫。因此英國在戰爭初段堅持作戰,同時成為歐洲各國流亡政府的大本營,也堪稱二戰的中流砥柱。英國與美蘇並列為二戰盟軍三大國,當之無愧。

British_gunner_beach_dunkirk
倫敦轟炸後的街景。|Photo Credit: Unknown@Wiki Public Domain

中國在二戰中的軍事貢獻,客觀而言並不輝煌

七七事變之後的中日戰爭初期,中國節節敗退:平津很快陷落;華北的山東、河北、太原等戰役也紛紛失敗;華東淞滬會戰慘烈作戰三個月後失敗;南京大戰不戰而降;隨後華東雖有台兒莊會戰的勝利,但徐州最終陷落,更有河南花園口黃河決堤的害民之舉;之後的武漢會戰、九江會戰、廣州會戰也都失敗,雖然武漢會戰亦給日軍重大打擊。總之,日本在1937-1938年,對中國是壓倒性優勢。

此後,中國戰場進入相峙階段,沒有太大的戰事,日本的戰略目標是迫使重慶投降。於是一方面進攻重慶及四川周邊:重慶轟炸是日本單方面進攻,中國無還手之力;南昌、宜昌也失守,只保住長沙。一方面切斷越南與中國交通:海南島、潮州、湛江、南寧相繼失守,法屬印度支那也與日本合作。最後,中國只剩下從緬甸到雲南的國際通道,以及駝峰航線勉力支持。

在相峙階段,中國很少發動主動進攻。共產黨發動的百團大戰,中共統帥彭德懷認為「消滅日偽軍三萬餘人」,日本戰史認為日本死亡在700-2,000人之間,戰果不能高估。這次戰役引來日本對「抗日根據地」的大掃蕩,彭德懷後來被責「暴露了實力」。此後,國共雙方互相衝突,再也不主動攻擊日本。

中國重慶政府堅持不投降,這是對中國對二戰的最大貢獻,是值得稱許的。日本始終要保留相當一部分的兵力在中國。

對此,中國經常喜歡引用前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942年的話:「假如没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師團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来,他們可以一直衝向中東。」用以證明中國對二戰的重要軍事貢獻

這段話的準確出處難以查證。但很可能來自1942年2月23日的爐邊談話,並被改寫了(雖然意思大致不錯)。爐邊談話是小羅斯福向公眾爭取支持其政策的重要手段,這裡論證其二戰策略,包括支持中國的理由,用於政治說服,多於客觀評價。

首先,中國大部分重要土地都被日本佔領了,中國沒有像英國一樣還有「保持中立」的選項,中國一和談,就相當於亡國,或者割讓領土了。因此中國堅持作戰堅持後方抵抗,都是「自己的事」,不投降是應該的,是本分,而不是一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