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點名華為、聯想是「經濟間諜」,還有另一家甚至被「封殺」7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中一種觀點明確認為,中興通訊被懲罰是其失信在先的,「自作自受」,是企業個例,與中美貿易戰無關;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興通訊只是中美貿易衝突的一個犧牲品。
美國自16日起,對中國企業「中興通訊」(ZTE)頒布交易禁令,接著華為(HUAWEI)、聯想(Lenovo)等中國企業也遭美國點名是「經濟間諜」。有人認為中興通訊被禁,是因為他們違反美國「制裁令」,對北韓、伊朗等國輸出貨品,但有人認為,中興通訊是中美貿易戰的犧牲品。而台灣企業,在這波禁令中,很有可能受惠。
美國商務部4月16日宣布,將禁止美國企業與中國企業「中興通訊」進行交易,禁令時間長達七年。美國商務部指出,中興通訊在2010~2016年向伊朗、北韓兩個被美國制裁的國家,非法出口通信設備,2017年,中興通訊就與美國政府達成協定,將罰款並懲處相關人員,但中興通訊陽奉陰違,且繼續從事違規行為,美國商務部因此對中興通訊下達「交易禁令」,七年內禁止美國所有企業與中興通訊有任何業務往來。
《日經新聞網》報導,除了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下達「禁止交易令」,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17日也敲定方針,表示為了保障安全,禁止美國國內通信運營商採購外國企業的通信設備,受限對象企業除了中興通訊,還有「華為技術」。
《聯合報》報導,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簡稱USCC)19日更發布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可能支持某些企業進行「經濟間諜」的活動,以提高中國企業競爭力並促進政府利益;報告中除了點名華為、中興通訊,更多了聯想。
USCC的報告指出,中國政府支持這些公司的形式包括優惠融資貸款,保護這些企業讓他們擁有壟斷地位。此外,還包括官方批准或正式進行的企業間諜活動,目的在於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
美國企業對中興通訊、華為來說有多重要?
《日經新聞網》報導,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新規對華為的影響非常大,在5G開發方面,華為有可能無法繼續獲得美國企業的協助。雖然在華為的營收中,美洲的佔比只有1成多,但華為的企業形象仍受到很嚴重的打擊。
而中興通訊的影響就更大,中興通訊在製造通信設備時近三成零件都從美國企業採購。其中,半導體依賴美國「英特爾」和「高通」供貨。而銷售方面,在中興通訊的營業收入中,對歐美的銷售佔比達到25%,中興通訊可能被迫大幅調整經營戰略。
《中國時報》報導,從中興通訊年報的原材料存貨統計顯示,中興通訊晶片備貨只夠對應1個月的產能,若再加上代理商的備貨,預計中興通訊最多只有2個月的晶片庫存。
技術顧問公司「阿瑟頓研究」(Atherton Research)的分析師巴提斯(Jean Baptiste Su)在《富比士》撰寫評論表示,缺少零組件的中興通訊,未來不只出不了貨,甚至會錯過重要的5G發展轉型期,預計幾週內就會申請破產。
但這些制裁也不僅打擊中國企業,對美國企業也可能造成影響,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新聞》發布評論指出,如果對中興通訊的七年制裁完全實施,高通、Acacia通訊、Oclaro Inc三家美國供應商就將損失68億美元的銷售,超過3.2萬名員工受波及,此外英特爾和微軟的業務也將受到影響。
中興通訊不是「個案」:美國既打「違法」,也打貿易戰
針對中興通訊首先遭罰的狀況,部分觀點認為,中興通訊被懲罰是因為它失信在先,與中美貿易戰無關。但另一派的觀點認為,中興通訊是中美貿易衝突的一個犧牲品,美國對中興通訊下禁令,旨在打擊「中國製造2025」。
《今周刊》報導,根據美國301調查報告,川普打貿易戰的真正目在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擘畫的製造業升級大計「中國製造2025」。2015年,中國國務院提出「中國製造2025」國家發展計畫,將透過「政府力量」,為中國企業取得技術。301調查報告也援引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的證詞指出,「中國為了縮短進程,多鼓勵國有企業或官方支持的企業購併國外公司。」
《大紀元》報導,違規出貨給「受制裁國家」方面,中興通訊其實也並非「個案」。2013年2月,美國國務院公布聲明,對多個向伊朗、北韓、敘利亞供貨的企業實施制裁,受制裁的公司就包括中國深圳市倍通科技有限公司、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大連盛輝公司和保利集團在內。中國長年來都對伊朗、北韓等受美國制裁的國家輸出貨品,有助於這些國家製造武器。
《天下雜誌》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4月17日的記者會上,對於美國商務部16日宣佈今後七年內禁止美國企業與中興通訊交易的措施進行了強烈批評。華春瑩表示「如果美方繼續逆潮流而動,任性妄為,我們必將嚴陣以待,毅然亮劍,打贏這場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保衛戰」。
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經濟日報》報導,中興通訊的台灣供應鏈包括聯亞、聯鈞,本土投顧指出,聯亞目前營收主要來自於矽光計畫產品,客戶對象以北美資料中心為主,應用在電信設備的發射端光通訊產品營收比例已降至整體營收兩成;聯鈞自去年起即積極開發光資訊相關應用,光通訊產品占營收比重今年第一季已降至三成以下,且光通訊產品客戶並非僅有中興通訊,仍有其他中國客戶,受到衝擊程度有限。
《自由時報》報導,目前,中興通訊主要產品線,像是電信局端及基地台設備、光通訊設備等,內建核心晶片目前多向美國半導體廠採購像是英特爾、賽靈思、德儀等美國半導體廠採購,禁令一旦生效,中興通訊未來可能轉向跟台灣業者採購,像是有生產WiFi無線設備的台廠聯發科、瑞昱;生產光通訊設備廠的聯亞、聯鈞;生產電信局端、基地台設備的創意、智原等台廠,可望未來得以受惠。
美國「中興通訊案」過程
最新發展:
-
美國禁止採購中國企業產品,除了華為,還有哪4家科技公司也被禁? 4年前
-
美國啟動防堵間諜?FBI取消數十名中國學者美簽 4年前
-
德國外交部長:不接受中國武力威脅台灣、呼籲歐盟對台「立場一致」 4年前
-
美國議員提案「晶片禁售中國電信業」,檢方也發動「華為竊密」刑事調查 4年前
-
不只工研院,資策會、國家研究院也「跟禁」華為產品連內網 4年前
-
不只美加要抓孟晚舟、紐澳日英也都抵制華為——5個QA看貿易戰的「幕後」 4年前
-
不只美加要抓孟晚舟、紐澳日英也都抵制華為——5個QA看貿易戰的「幕後」 4年前
-
華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中國抗議「違反人權」 4年前
-
川普想加碼徵中國貨25%關稅,參院國防法案卻對中興華為「鬆綁」 5年前
-
14億「天價」罰單取代7年禁售:川普硬要救中興,國會擋的住嗎? 5年前
-
中美貿易戰不只是兩敗俱傷的局,全球都難以倖免 5年前
-
美國又翻臉加徵中國500億商品關稅,環球時報:不怕「互相傷害」 5年前
-
美中貿易戰「停火」:除了中國多買美國貨,還有什麼承諾? 5年前
-
美中貿易戰「停火」:除了中國多買美國貨,還有什麼「具體承諾」? 5年前
-
她讓公司年賺千億、送員工1人1套房,今年首次「不分紅」被罵翻 5年前
-
中美貿易戰看似劍拔弩張,但兩國都有妥協的理由 5年前
-
美中鷸蚌相爭,拉美漁翁得利——還是更滑向價值鏈下游? 5年前
-
美國公布301特別報告:中國連續14年列為優先觀察、台灣「盜版問題」遭點名 5年前
-
再成功的中國企業碰上了政治,也是一轉頭就退回了胡雪巖的年代 5年前
-
北極權力遊戲:中俄聯手「冰上絲綢之路」,能突破美國經貿制裁嗎? 5年前
Tags: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