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元網路、通話都「吃到飽」?三大電信澄清:只有軍公教能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3G到4G時代,電信業者的投資飆高,用戶數據量使用逐年增加,但卻沒有帶來等比例的收益。
台灣三大電信業者之一中華電信4月推出限時一個月的「公教雙飽」專案,具備軍公教身份的人士只要用499元就能申請網路、網內電話吃到飽的服務,隨後台哥大、遠傳等電信公司也陸續跟進,甚至一度傳出不限軍公教身份都可申請。不過部分學者和NCC都擔心,若長期維持這樣低價競爭的狀態,可能影響未來5G發展投資。
中華電信今年4月初推出軍公教人員限定的「公教雙飽」方案,軍公教人員、國營企業員工、公私立學校教職員,或者是以上身份的一等親的眷屬,只要月繳499元,4G上網流量、網內互打通話量就能無限制「吃到飽」,網外和市話也提供180分鐘的時數。中華電信這波優惠,逼得競爭對手遠傳、台哥大、亞太電信也陸續跟進。
而後,網路上流傳,遠傳、台哥大悄悄將原來的軍公教身份限制取消,一般民眾也可以申辦,而後又有網友在PTT及Mobile 01網路論壇發文指出,他在中華電信新北市板橋直營門市拿到傳單,發現最先推出軍公教方案的中華電信,也取消了身份限制,一般民眾也能申辦「雙飽專案」。
《蘋果日報》報導,《蘋果》記者向中華電信板橋直營門市詢問,的確攜碼即可享499元專案;之後記者到其他中華電直營門市詢問,有服務人員一開始表示若無軍公教證件,無法辦理雙飽方案,但後續又說可以用個案方式協助申請;另一家門市則直接拒絕申辦。
3C達人電腦王阿達說,4月初中華電信推出「公教雙飽」方案後,就有不少一般民眾到門市「盧」,要求開放給不具軍公教身分的民眾,加上可能申辦業績目標未達標,所以門市乾脆開放給一般民眾。
中華電信、遠傳、台哥大滅火:只限軍公教身份
中華電信22日發布新聞稿表示,中華電信擁有最多的公教客群,因此鎖定族群推出回饋方案,中華電信也對內部再次重申,此為軍公教限定專案,門市應嚴謹審核申辦客戶的資格,以避免引起社會大眾爭議。中華電信表示,未來還會針對不同客群和不同行業客戶,不定時推出促銷活動,以回饋廣大消費者。
中華電認為,多家競業從去年起早就推出比499元更低的「吃到飽」方案,甚至發函至各機構或透過Line等社群媒體廣為散播,但長期的殺價競爭方式,並不利於產業正向發展。
《中央社》報導,遠傳電信及台灣大哥大的發言管道隨後也都表示,針對軍公教推出的「雙飽」方案,資格與過去相同,都需出示軍公教證明;只有亞太電信全通路推出雙飽限時快閃優惠活動,一開始就不限制僅軍公教才能辦理。
學者看法兩極:有人認為不利5G發展,有人認為業者還是有賺
(中央社)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教授賴祥蔚向中央社記者說,業者想透過低價先搶用戶,後續再設法找其他加價商品賣給用戶,這種低價策略對電信產業發展並不健康。
賴祥蔚進一步分析,消費者很聰明,若讓他們習慣低價競爭,不會有忠誠度可言,好的服務內容才能建立忠誠度,像是良好手機網速、通訊訊號、線上影音等,用低價刺激用戶增長,是沒有招數下的招數,代表了電信經營管理者策略思考高度有待加強。
他說,低價吃到飽只有短期刺激效用,如果經營者只懂得價格競爭,不思索如何透過服務、內容提升附加價值,這種低價策略不需靠經營團隊,路人甲、路人乙也都會,低價策略就像七傷拳,傷害敵人也傷害自己,業者應認知到電信業是很花錢行業,用低價搶市,造成利潤減少,反而不利未來5G基礎建設,以及網路通訊涵蓋率提升。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蔡念中則抱持不同看法, 認為低價策略對消費者是好事。他指出,從最初的手機上網吃到飽,月租費新台幣1,000元開始慢慢降價,現在只要499元甚至以更低價格就能享受吃到飽服務,到底業者實際成本多少,沒人知道,說不定業者仍然賺錢,只是從大賺變成小賺而已。
蔡念中認為,用更低價格讓消費者無限上網,絕對是好事,但在商言商,就怕業者先把用戶騙到手,把對手打得站不起來後,再用比較貴的價格榨乾消費者。
NCC擔憂:低價競爭不利產業長期發展
著眼於產業發展前景,主管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對於業者打低價戰相當憂心。NCC副主委翁柏宗表示,NCC基本上尊重市場機制,但業者採取低價競爭策略同時,也要考慮未來5G發展投資,5G釋照、網路布建是不是有足夠資金因應,對產業發展好不好。他強調,電信業者應考量這種低價策略下,收入增加若單純只靠用戶成長,沒有其他創新商業模式,未來如何能健全整體產業發展?
此外,翁柏宗也說,NCC不會出手限制低價吃到飽的商業行為,但吃到飽是不是真正吃到飽,有無限速等規範,業者都應在合約中明確告知消費者。
《中央社》報導,NCC資料顯示,從2016年第2季至2017年第4季行動通訊整體營收從532億元一路下滑至494.6億元,連六季下滑,但對比同期,行動通訊數據量卻有超過八倍的跳增,傳統語音收入下滑占最大主因,低價吃到飽的價格戰持續延燒也是原因之一。從3G到4G時代,電信業者的投資飆高,用戶數據量使用逐年增加,但卻沒有帶來等比例的收益。
回顧2014年,台灣4G開台,首批4G上網吃到飽用戶平均月繳資費都在1,300元以上;時隔一年,資費吃到飽疆界鬆動,投入頻譜競標、網路建設等高額成本的電信業者,為鼓勵用戶無痛升級4G,吃到飽資費門檻跌破千元、再降至700元有找。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