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台灣現在有16個原住民族嗎?他們是這塊土地的先鋒者,卻有一條尋求認同的漫漫長路

你知道台灣現在有16個原住民族嗎?他們是這塊土地的先鋒者,卻有一條尋求認同的漫漫長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人對近年來不斷增加的族名數目感到不解;在2001到2008年間,邵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再加上今年6月新加入的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目前總共有16個原住民族............

作者:Cheryl Robbins|翻譯:吳玟潔

大多數台灣人成長過程中,都會學到台灣有九大原住民族,而鄰近日月潭的「九族文化村」便是以介紹九大原住民族特色為主題的遊樂園區。

因此,許多人對近年來不斷增加的族名數目感到不解;在2001到2008年間,邵族(Thao)、噶瑪蘭族(Kavalan)、撒奇萊雅族(Sakizaya)、太魯閣族(Truku)及賽德克族(Sediq)陸續獲得承認,再加上今年(2014)6月新加入的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及拉阿魯哇族(Hla’alua),目前總共有16個原住民族。

(相關新聞:台灣原住民再添2族: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

很多人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念頭都是:「怎麼一下新增了這麼多新的族群?」事實上,他們並不是「新」的族群,他們的祖先早就居住在台灣幾千年了,而近年來的正名運動,只是在改正過去錯誤的分類。

台灣的原住民族早期沒有拼音文字,因此族群歷史仰賴口耳相傳。1895-1945年間統治台灣的日本人,首度嘗試將原住民族群系統化地分類,但由於語言隔閡及多年的歷史演變,調查結果仍存有一些錯誤,例如在19世紀末為了抵抗清軍,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的頭目被殺害,倖存的族人躲藏到鄰近的阿美族部落,改阿美族名字,學習阿美族語言,隱姓埋名度日,害怕清軍挾怨報復,因此當日本人進行調查時,這兩個族群的人民自然也被併入阿美族。

而由於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都居住在現在的大高雄地區,日本人便將他們歸為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的鄒族南部分支,這個錯誤也延續了好幾世代;Pi(翁美英)是台灣卡那卡那富文教產業發展促進會的秘書,她回憶小時候就曾覺得在學校被歸類為鄒族不太適當,因為家裡的祖父母及父親都是講卡那卡那富語,而且她們與鄒族之間的聯繫也很少。

二十多年前,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裡的長者曾與阿里山的鄒族一同應邀前往台北國家戲劇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文化表演節目。而他們與鄒族之間的差異這時特別顯現出來,雖然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採用了鄒族的服飾,他們的語言差異卻大到無法互相溝通,這次活動過後,兩族心生尋回本族根源的念頭,然而這個想法在經過很多年後,才真正被付諸行動。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CIP)是負責審核原住民族是否可獲得官方認定的政府機構,同時也負責管理各項原族民群事務。委員會指定研究機構進行審核,項目包括:種族分類、人口分佈、歷史、文化、社會組織及傳統儀式和慶典。另外,該申請部落必須有族人會說流利的族語,並能重製傳統服飾。

拉阿魯哇族於2011年五月提出官方認定申請,卡那卡那富族也於隔年2月跟進。政治大學研究團隊受原民會委任,進行長達一年的調查,研究結果說明這兩個部落與鄒族有很大的差異。為了避免領土爭議,在與鄰近的布農族協商過後,今年(2014)3月原民會通過兩族的申請,並劃定各自的活動範圍。

Hlaalua_01

Photo Credit:Rich Matheson

拉阿魯哇族的故事

一位拉阿魯哇族文教發展協會的成員說明,該族過去曾分佈於玉山,部落傳說一千至兩千年前,一場大洪水沖散聚落,導致族人四散。有些族人向東遷移,遇見一個身材矮小的族群,稱其為 「Kavurua」 (小矮人),拉阿魯哇族人向他們學習農耕技術,族人的數量因而增加,其後他們再次遷移,沿著荖濃溪來到今日的居住地高雄市桃源區高中村。而其他族人則遷移至今日的台南市安平區,與鄒族有較頻繁的互動。在荷蘭人佔領安平的400年間,拉阿魯哇族逐漸往山上移居,最後也定居在高中村。

大約在100年前,日本人鎮壓反抗統治的布農族人,布農族人因此逃離到桃源區,至此,拉阿魯哇族人在桃源區所占的比例逐漸下降。族群間通婚的案例也越來越多,而根據部落的口述歷史,拉阿魯哇族人與鄒族人或布農族人通婚時,生育率高於同族間的婚姻。

拉阿魯哇族人數約500人左右,約八成居住於桃源區,剩餘族人居住於鄰近的那瑪夏區。自2000年起,拉阿魯哇族人著手復興部落文化、語言、傳統慶典,也建立了一間語言教室。目前在桃源區的三位族人及那瑪夏區的一位族人都能說流利的族語。拉阿魯哇族文教發展協會會長謝先生表示,在文化保存方面,族語教育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在他住家外,就有一塊白板,上面寫有許多中文單字,旁邊附上拉阿魯哇族族語以羅馬拼音呈現的對照用語。

位於桃源區的興中國小,校內只有6個拉阿魯哇族學生,其他皆屬布農族,但他們也一同學習拉阿魯哇族的傳統及歌謠,例如貝神祭。貝神祭在習俗上為期五到六天,在2003年復興後,縮減為一天的祭典。拉阿魯哇族的傳說裡,當時他們告別Kavurua族,前往他處另尋新據點時,Kavurua族人將12個貝神送給他們,並教導他們如何祭拜這些神祇。

(2014台南市鄒族日 :拉阿魯哇族貝神祭展演)

農耕是拉阿魯哇族賴以為生的生活方式,因此其他祭典也都圍繞著農耕進行,例如小米收成時所舉辦的收藏祭,祭師會到各家舉行儀式並帶走小米,為冬季儲糧。現在部落裡沒有祭師,這項祭典也不復存在,但是其他如播種祭仍繼續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