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五千多億的超徵稅收,何時才要「還利於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操弄」的因素而超徵的稅收,就有「還利於民」的理由。
作者:洪銘毅(大學教授)
經濟低迷、薪資倒退17年,然依據財政部公告2014年至2017年稅收共超徵5000多億元,稅收年增率年年遠大於經濟成長率,為何GDP成長率越來越低、卻連年超徵稅收?超徵稅收流向哪裡?每年政府的預算書都需經立法院審核通過方可分配使用,但超徵稅收的花用怎可不經過立法院審核呢?背後的原因值得大家來探討。
一、稅收預算習慣低編歲收以取得績效
財政部近14年來有11年超徵,誠如前行政院長陳冲表示,綜所稅超徵的原因之一,是稅收預算習慣編太低,因超徵就有績效。地價稅、房屋稅,稅基一拉高稅收就多了,像這種政府可控制的稅收,超徵就不應該,因你知道多少收入,且了解民眾負擔能力(要維護房子的支出,又沒現金流入),這種稅收編預算要更謹慎。
二、稅收超徵是由惡意查稅而來
法治國家遵守正當法律程序,依法課稅,人民依法納稅,然稅捐機關卻動輒以「往前查帳五年」、「國家缺錢」為由,要脅納稅人「多少繳一點」補徵稅捐。立委盧秀燕就發現2005年到2007年幾乎超徵金額的一半以上均為查稅所得,而且超徵數額非常大,另以台中市為例,幾乎十家企業就有六、七成以上會被查到,而且連年的比例都很高。
三、稅務獎勵金是超徵背後的推手
稅捐人員之所以惡意查稅,則與稅務獎勵金脫不了干係。
2004年,160多位立委就是認為稅務人員可能會因為貪圖獎金而浮濫查稅,而聯名提案廢除「查稅獎金」。然2008年後財政部卻偷偷自頒所謂《財政部核發稅務獎勵金作業要點》,每年編列沒有法源之上億元稅務獎勵金預算,且於該作業要點分有團體獎勵金及個人獎勵金,其中「個案調查」、「執行各種加強稽徵方案,績效優異」、「辦理重大違章案件或事後稽核稅務案件,績效優異」、「查核逃漏」、「徵起鉅額欠稅」等都在給獎金之列。
造成的結果,就是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公布每年新增欠稅欠費的強制執行案件,從2008年459萬件,一路飆升到2017年936萬件,平均全台灣幾乎每十人有四人就有欠稅欠費被強執行的問題。
四、超徵人民的稅,國債仍節節上升
財政部聲稱稅收超徵可以減少債務舉借或償還國債,然自2004年至2017年,包含短徵年度在內,合計總共仍超徵7,889億,而國債卻從3兆6千億元,攀升到將近5兆4千億。雖然2017年底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2.9萬)較2016年底(23.2萬)減少新台幣3,000元,然2018年2月16日財政部發布此訊息當天,財政部網站所公布的平均每人負擔債務卻是23.6萬——短短1.5個月,每人平均債務多7,000元,以台灣2,300萬人估算,已增加1,600多億債務。顯見財政部一貫避重就輕、玩數字遊戲,企圖把人民蒙在鼓裡。
依據《公共債務法》第12條第1項規定,中央應以當年度稅課收入至少百分之五編列債務之還本,故預算還本金額是要經過立法院審議通過,而每年就以這個金額來還本,經查2007年至2016年度中央政府預決算資料,每年實際還本數與預算數完全相同,根本沒有將超徵稅收拿來還債。依「預算法」第59條規定「各機關執行歲入分配預算,應按各月或各期實際收納數額考核之;其超收應一律解庫,不得逕行坐抵或挪移墊用。」
因此,若要拿來償還債務,究竟償還哪一項債務?金額多少?都必須事先編入預算,經立法院審查通過才能據以執行。然財政部卻聲稱超徵稅收是用償還國債,藐視立委每年審查預算的專業性,更知法犯法違反「預算法」之規定。
五、超徵稅收,退還人民
早在2008年,蔡英文總統擔任民進黨主席時,就帶動黨團大力推動「全民退稅、弱勢補助」方案,主張在近兩年稅收超徵情況下,將超徵稅收退還人民。關於超徵稅收,2010年當時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即表示,政府任何稅費的徵收都必須非常精確,有超收的部分,一定要立刻退還給民眾,遵守政府與民眾的契約關係;前行政院長陳冲、前財政部長李述德、賴士葆委員、盧秀燕委員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許祺昌等人也表示應「還利於民」。
此外,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暨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特聘教授黃俊杰也認為超徵的稅收應還給人民,前立委羅淑蕾更曾在質詢時表示,國家不是營利單位,應要維持收支平衡,人民繳稅是為了支付國家的支出,當收的稅已超過國家支出,理當還給人民。
南韓曾於2008年發放10.5兆韓元(約100億美元)的退稅款與補貼金給年收入低於一定標準的勞工與企業,協助他們因應高油價的衝擊;新加坡政府也曾經因國家有財政盈餘,而把18億星幣(約404億台幣)分紅給人民;澳門政府則有減收居民職業稅、調高免稅額、職業稅退稅等措施;香港也在去年因財政盈餘而退稅,希望能夠還稅於民,推動內需,反觀台灣5,000多億的超徵稅收,若以2,300萬人口計算,每人可領到2.2萬多元,一戶四口就可領將近十萬元,可造福低薪家庭,更可提振消費與經濟,卻不見政府有相關動作。

前行政院長陳冲指出,因「操弄」的因素而超徵的稅收,就有「還利於民」的理由。現在連川普都要刺激經濟,顯示貨幣政策已無效,政府既不願花錢,就只好由民眾來消費。除超徵的房地稅外,超徵的綜所稅,也可以用前財政部長李述德的建議來發消費券,還給人民,或是用來做更大規模的公共建設,帶動景氣。
從以前到現在,台灣各地不分黨派的基層里長及各級民意代表,幾無人不認為超徵稅收應該退還人民。因為人民該繳的稅款均已依法繳交,超徵的部分都是人民的血汗錢,本應依法還給人民,以遵守政府和人民的契約關係,建立彼此信任和諧的關係,並維護憲法所保障之財產權。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