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博弈時代的澎湖:轉型綠能低碳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央政府、台電、乃至於地方政府都有投入的意願,然而,澎湖邁向低碳綠能島計畫之路,卻仍在崎嶇路途緩慢地前進。
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的今日,地方是回應全球暖化課題的重要實踐者。然而,即便是引進號稱乾淨、對環境無害的再生能源電廠,地方能源轉型仍有可能遭遇重重阻礙,以下分別就台電與縣府負責之新風電開發,討論其進展與所遭遇的困難。
從澎湖邁向低碳綠能島的初期進展可知,民眾溝通及再生能源電廠的運作型態,影響著在地居民對於風力發電廠支持與否。澎湖低碳島計畫規劃的風力發電,分別由台電與澎湖縣政府採取相當不同的模式進行開發,然而台電過於僵化的風場開發程序,以及利害關係人與股東對全民入股風電廠的不信任,致使兩方的風電開發過程並不順遂。隨著中央政府採取更堅定的政策推動能源轉型,臺—澎海纜完工已經指日可待,澎湖也率先建構智慧電網,當技術性的問題可以一一排除,民眾的溝通與積極回應將是下個階段努力的目標。
2016年就任的民進黨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提高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預計在2020年再生能源發電達總發電量20%。有鑑於澎湖風力發電的潛力,行政院已宣告將持續投注資源,推動澎湖再生能源發電,預計在2025年建造澎湖的離島與本島成為百分之百的全綠能島。然而,澎湖各界雖欣喜於中央政府的眷顧,但是居民對於澎湖被定位為能源輸出島,醫療與交通等民生需求卻始終未被重視,仍不免感到失望。中央與地方均有再辦全民入股能源公司之討論,或許這將是澎湖自籌財源解決民生問題的途徑。屬於全民的能源公司將如何籌設營運?能否克服曾有的阻力?都考驗著中央暨地方政府、台電與澎湖居民的決心。
註解
- 低碳島計畫的風力發電開發容量幾乎可以完全取代尖山電廠,尖山電廠裝置容量為129.8MW,但澎湖即便在夏季最高用電量也未超過80MW。
參考資料
- 鄭隆政(2009)。〈中屯養羊問題多,陳定國不滿農漁局作發發飆〉。《澎湖日報》, 12月19日。
- Tsai, I-lun and Ho, Ming-sho. (2017). “A Tale of Two Offshore Islands: Anti-Casino Movements in Penghu and Mazu.” In Dafydd Fell (ed.), Taiwan’s Social Movements under Ma Ying-jeou: From the Wild Strawberries to the Sunflowers, pp.54-70. Loundon: Routeldge.
本文摘錄自《轉給你看:開啟臺灣能源轉型》,秀威資訊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延伸閱讀
本文經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