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泰國在雨季來臨舉辦「春耕節」,是對「穀靈」酬頌敬畏的體現

泰國在雨季來臨舉辦「春耕節」,是對「穀靈」酬頌敬畏的體現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人自古與水的關係十分密切,因為以米為主食,而河川既能灌溉農田,又能提供豐富漁獲,所以泰國古諺有云:「水中有魚,田裡有米」(ในน้ำมีปลา ในนามีข้าว),說明了泰人對於水域的依賴性。

根據2017年5月13日泰國「世界日報」頭版頭條「春耕節 十世王賜主持模擬耕耘:兩項占結果均顯示,今年雨水豐沛、田間稻穀能豐收」報導:

12日泰國國王瑪哈哇棲拉隆功在曼谷皇家田(สนามหลวง)廣場主持「春耕節」模擬田耕耘大典,是東南亞國家尤以泰國為盛的傳統節日,「春耕節」一般在每年雨季開始的5月由王室選定吉日舉行,以慶祝耕種季節的開始。今年共有兩場春耕節皇家儀式,第一場是11日在玉佛寺舉行的佛教儀式,由第十世王駕臨玉佛寺御賜灑聖水、點法粉、指環和刺棍,做為春耕典禮操控耕牛之用;第二場則是模擬犁耕儀式,旨在祈求風調雨順,俾為農民耕作豐收及帶來元氣與信心。

儀式另舉行兩項占卜,第一項是由主犁官從多件圍布中隨機抽出一條圍上身,今年被抽出的布條長度為5尺,預示水田的水量充足,有利稻穀作物生長;第二項由兩頭白色聖牛在模擬田來回翻土、播種與覆土各3圈後,從盛有青草、稻米、玉米、綠豆、芝麻、酒和水等7種食物中,選食了稻米、玉米和青草等三類,此即預示穀物、肉類及主食類農產品將獲好收成等云。

經由上述報導得知,泰國從素可泰時期開始的「春耕節」(วันพืชมงคลจรดพระนังคัลแรกนาขวัญ)古典耕禮,雖曾於1936年起暫停,惟王室及民眾為祝禱風調雨順及五穀豐登,又於1960年起恢復每年舉辦此種具有婆羅門教性質的祈占儀式迄今。

800px-Thai_Royal_Ploughing_Ceremony_2009
Photo Credit:Xiengyod CC SA 3.0
2009年泰國曼谷的春耕節

泰國對「米」和「水」的重視

泰民族具有傍水而居、種植水稻、斷髮文身、打牙鑿齒、習於舟楫、役象乘象、干欄建築、有肩石斧有段石錛與使用銅鼓等十種古文化特徵。泰人自古與水的關係十分密切,因為以米為主食,而河川既能灌溉農田,又能提供豐富漁獲,所以泰國古諺有云:「水中有魚,田裡有米」(ในน้ำมีปลา ในนามีข้าว),說明了泰人對於水域的依賴性。

泰族對水重視的程度,除上述實用目的外,另從潑水節(วันสงกรานต์)神話、納迦龍神(พญานาค)祭拜、水燈節(วันลอยกระทง)民俗與高腳屋(เรือนไม้ยกสูง)建築等習俗瞭解,河川之深層意涵是內蘊保命、養生、祈福與潔淨等多重意義。

AP_16130203563221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2016年5月9日於曼谷舉行的春耕節盛典
AP_16130204197419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泰國農業部部長Theerapat Prayurasiddhi,在2016年春耕節上撒種。

泰語「河」之讀音為「湄南」(แม่น้ำ),意即「水之母」,「昭披耶」(เจ้าพระยา)則是「薩迪那」( ศักดินา)制度下非王室成員所獲位階最高的官爵,而被華人稱為「湄南河」的「昭披耶河」正是泰國最大河流,流域面積約佔國土三分之一,發源於泰北山地,流經曼谷直抵暹羅灣出海。昭披耶河流域為泰國耕地集中的平原地帶,是暹羅泰族繼古代孟族(มอญ)後的長期居住區域,向有「泰國米倉」之稱。

昭披耶河
Photo Credit: Ninara@Flickr CC BY 2.0
泰國曼谷昭披耶河(湄南河)夜景。

土地與權力

阿育陀耶(大城)王朝第九世國王查洛王(พระเจ้าช้างเผือก)於西元1454年依皇室與貴族等級,頒訂「薩迪那」食田制度分封領地,該制度按字面之意為「權力」(ศักดิ)與「稻田」(นา);而「ศักดิ」字義源自於印度,意指「女神的能量」,其名稱由來結合泰族對於「土地」、「神性」與「社會權力」的價值觀,因為稻米是泰人的主食,所以掌握田地就等於掌握糧食,在泰族傳統社會政治系統中,土地就是一種社會地位與權力象徵之源。

自古東南亞農民將國王視為神聖之人,百姓視國王為力量的來源,可以駕馭在地的超自然力量,得使土地豐沃、農產豐收及百姓富足。泰人相信「召勐」(เจ้าเมือง),在泰語有君主、領袖、王子、主人等意涵,是古代泰人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也就是具有「大功德之人」(ผู้มีบุญ),而「功德」本身就是從宗教衍生的概念,此即意味著國王具備了神性的象徵。

泰人普遍相信事物的本質存有「靈」(วิญญาณ)與「魂」(ขวัญ)的元素,且每一種靈有其掌管的固定空間及權責範圍,因此管控陰陽兩界就需要兩種「人」:一是無形的靈界祖先,二是世俗的領地管理者(如召勐),這兩者關係必須保持平衡。易言之,「空間」的概念對於泰人非常重要,它代表了權利義務與社會階序。召勐對其轄下的農民與各村落負有保護之責,而下層的地方貴族與農民對召勐則有進貢米糧、財物與服從的義務。

2017年6月3日泰國政府舉行國家稻農和白米活動上,稻米廳即將來自全國社區大米中心的30噸稻米敬獻予詩琳通公主轉賜給國務院事務部常務辦事處,其目的是用於先王(九世王蒲美蓬‧阿杜德)陛下聖體火化儀式和皇家布施儀節。這種土地與王權經由稻米連結的概念,實踐了泰人對於空間與權力建構的模式,其中文化脈絡經過世代延續傳承後,不斷重複地再現於傳統及再製社會結構。

AP_16321145846126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關於「尚魂觀」

基於「萬物有靈論」(Animism)的「尚魂觀」是泰族重要的文化特色之一,任何事物不管有無生命,只要對人類有用的都具有「魂」,舉凡米魂、樹魂、屋魂,甚至連城市亦有市魂。魂是維持生命必備的物質,而無生命的物質也有魂,那是因為有特別的「靈」存在其中,至今大部分泰人都相信,精靈或鬼魂會干擾人們的生活,也相信一個人的生命力量必須安全地依附在身體之內。

以安魂而言,泰人相信人有32魂分佈於身體各部位,只有魂魄健全在定位時,人體才會覺得健康愉快,一旦發生魂飛魄散的情形,就必須設法將祂收回,以免遭受生病、失敗或死亡等厄運,因此全泰各區因地制宜發展出不同的請魂(ทำขวัญ)儀式,其中必包括「招魂」(เรียกขวัญ)、「舀魂」(ตักขวัญ)及「繫魂」(เพิ่มขวัญ)等三大步驟。

泰人在請魂儀式上十分講究,對待魂常用討好的做法及態度去面對,故習俗上應對不同的魂各有不同的儀式。東南亞、中國西南及閩南地區等族群大多相信稻米有魂之說,所以對於米魂就有特別的祈雨豐收儀式,而且根據傳統信仰,人與人之間的爭吵會激怒「穀靈」,造成米糧莊稼的成長失敗,一旦稻種播入土中,農民就會在田裡置放小袋米穀和其他食物,藉以供奉穀靈並象徵祈福。

結語

除了「春耕節」外,泰國另有三個與農作生產極為相關的傳統節日,分別是在雨季前、中、後期的「火箭節」( บุญบั้งไฟ)、「守夏節」(วันเข้าพรรษา)與「奔牛節」(ประเพณีวิ่งควาย):「火箭節」是在雨季來臨前,以施放火箭的做法來祈求豐沛降雨及袪災迎福;「守夏節」是在莊稼成長的雨季期間,禁止僧侶外出化緣避免踩踏稻穀造成損失;「奔牛節」則是在雨季結束後,為耕牛特別準備青草與果品舉行「喚魂」儀式,藉以慶祝稻作豐收及感念耕牛辛勞。此等融合佛教、婆羅門教與萬物有靈論之傳統節慶做法,基本上反映了泰人對於「靈」與「魂」之頌酬敬畏的態度與意涵。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