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的時尚環保 VS 塑膠王國台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孟加拉這個貧窮、常淹水、人又多的國家,為什麼努力不懈地要讓塑膠袋消失?現在去首都達卡消費購物的人,已經拿不到塑膠袋,而是會提個素面棉袋、有美麗設計的紙袋或不織布回家。孟加拉是如何做到的?
文:曾育慧(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孟加拉是個容易淹水的國家,它位於南亞恆河、布拉瑪普特拉河與梅克納三大河川匯流入海之處,境內支流與大小湖泊眾多,但國土面積有70%不到海平面上1公尺。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喜瑪拉雅山的春夏融雪、秋天的雨季,或是在南部孟加拉灣形成的熱帶氣旋,再加上都市化與人口壓力增加,都使得該區面臨相當高的水災風險。這個貧窮、常淹水、人又多的國家,為什麼努力不懈地要讓塑膠袋消失,歷經二次政權輪替,不成功不罷休?現在去首都達卡消費購物的人,已經拿不到塑膠袋,而是會提個素面棉袋、有著美麗設計的紙袋或不織布回家。孟加拉是如何做到的?
闖下大禍的塑膠袋
垃圾量大增,是都市化與人口增長帶來的後果之一,尤其在1990年代大量使用塑膠袋之後,垃圾竟成了淹水的主因。孟加拉的廢棄物管理能力不佳,除了回收價值的紙類與寶特瓶,其它垃圾經常是隨意棄置。在1990年,每天有高達930萬公噸的塑膠袋被丟棄,卻只有10-15%丟在垃圾桶,其它被扔進水溝、農田、河川裡。1998年的那場水災,全孟加拉有三分之二的國土泡在膝蓋高的水裡近二個月,包括首都達卡大部份區域。達卡是孟加拉人千挑萬選,不會淹水的地區,沒想到竟然也淪陷。大水遲遲不退的原因就是水道塞滿了塑膠袋。
不用說塑膠要花上20到一千年才能分解,光是阻塞水道就會造成家園泡水、火車脫軌、塞車等災情。除了堵住水道外,其它的公共衛生威脅還包括積水或水溝裡的塑膠袋成為蚊蟲孳生的溫床,而蚊子就是登革熱和瘧疾的傳播媒介。因此,政府有責任確保並維護下水道系統的通暢。

在1998年闖下大禍的塑膠袋,讓嘗到苦果的孟加拉社會不得不正視塑膠袋禁用的必要性。事實上,環境森林部在1993年便嘗試禁止塑膠袋的製造與買賣,但因產業反彈而功敗垂成,沒有得到國會的支持。之後政權輪替,主政者也試圖推動法案,依舊沒有成功。一直到1998年的大水災後,孟加拉民眾的態度開始轉變,因此當政權再度輪替,2001年上台的新政府趁著民氣可用,再度端出政策。
首先在2001年底公布2002年首日,將禁用市面上最常見的薄塑膠袋,第一階段先在達卡市施行。接近生效日,環境部甚至動員環保團體和其它公民團體和民眾一起上街遊行,表達支持新法,也說服工商聯合會代表出面背書,營造有利政策推動的氛圍。孟加拉政府在新法生效初期,派遣行動法院在市集駐點,針對違規使用塑膠袋的店家嚴加取締,展示執法決心。這是全球禁用塑膠袋的首例。由於政府的雷厲風行,塑膠袋用量急降九成,當地三百多家工廠關門大吉。
黃麻出場
雖然政策導致塑膠袋工廠工人失業,但有更多手工縫補與製造各種材質購物袋的需求出現,填補了就業缺口。塑膠袋的替代品很多,從紙、棉、不織布,到合成纖維購物袋紛紛出籠。合成纖維是孟加拉政府繼禁用塑膠袋之後的下一個目標,配套就是推動天然纖維──黃麻。
黃麻素有黃金纖維的美名。號稱黃麻之國的孟加拉在1970~80年代曾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卻在塑膠合成材料問世後沉寂了將近廿年。黃麻是最廉價的天然纖維之一,重要性僅次於棉花。成熟的黃麻在水中泡軟之後,把莖的內外皮撕下曬乾,就成了抗張強度(tensile strength)高,能防水,會發出金黃色光澤的纖維,適合大批農產品的包裝。黃麻桿在孟加拉用來當屋頂鋪材、籬笆和柴薪。
隨著環保意識提升,天然纖維的需求大增,黃麻產業捲土重來,除了傳統的麻繩、麻袋、腳踏墊、地毯之外,在種植方式或用途上也有所突破,甚至進軍時尚精品圈,今日的發展比過去更具規模。國內外許多公平貿易或標榜社會企業的店家都有來自孟加拉的美麗黃麻製品。目前孟加拉年產100萬公噸,國內市場佔65%。出口量僅次於印度,國內有200多家工廠,雇用16萬名工人。
2010年,孟加拉政府公布「強制使用黃麻包材法」,規定4年後,公部門和業者在米、麥、玉米、肥料與糖這五大農產品必須使用環保材質的麻袋。這項政策另外搭配2015年包裝用黃麻纖維出口的禁令,使國內因強制使用黃麻帶來的擴大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以便徹底落實政府推廣黃麻並扶植黃麻產業的規畫。2016年9月,孟加拉政府宣布將再增加12項大宗貨物全面改用黃麻袋。這12項農產品是薑、蒜、洋蔥、馬鈴薯、魚飼料、雞鴨飼料、麵粉、豆子、辣椒、胡荽與米糠。
當先進大國與後進強國對於誰該多做減碳的承諾而互不相讓時,孟加拉這個不大不小,但人口眾多的國家,選擇不加入口水戰,默默推出幾項大刀闊斧的政策,從禁用塑膠袋、推廣黃麻包材、計程車全面改用瓦斯,到商店八點熄燈打烊。這個國家之所以如此積極行動,是因為他們直接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威脅。但如果我們仔細看看孟加拉的人均排碳量,就會明白問題並不是他們造成的,如下圖所示,孟加拉在南亞五國當中的人均排碳量最低,自1970年代一直沒有大幅上升。與日本、中國與香港相比,其排碳量更顯得微不足道。

看到來自孟加拉的美麗黃麻製品,還有各種創意的購物袋,被塑膠產業綁架的台灣人,能得到什麼啟示?至少,我們可以把家中早就被遺忘在角落,而且不只一個環保袋拿出來放在包包裡,拒絕不必要的塑膠包裝吧!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