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零工世代來臨:想當斜槓青年,但你知道勞基法對你來說根本沒保障嗎?

零工世代來臨:想當斜槓青年,但你知道勞基法對你來說根本沒保障嗎?
Photo credit: De MAHATHIR MOHD YASIN@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網路平台app興起,接案機會變得更多更快。「零工經濟」的崛起是時勢使然,還是給勞工另開一個黑洞?

29歲的Moon,是台灣典型的斜槓青年。

臉書的自我介紹,洋洋灑灑寫著「平面設計師、介面設計師,雜食跨領域患者、自由工作者」,不難看出單一職務,已經無法滿足她對工作的想像。

2016年辭去原本工作室的工作,Moon開始了自由接案的生活。靠著朋友們的轉介,手邊的工作還算穩定,接過品牌Logo設計、活動主視覺的案子,也做過政府委託的手冊設計。笑說原本打算等到沒客源時就回去工作,不過目前為止客人沒少過,就一路做下去了。

Moon說,「我這個人有一點不務正業」,沒辦法專注只做一件事,有時畫插畫、有時也做介面設計,也曾迷惘過,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工作會是什麼?

「其實我蠻早,還沒畢業就一直在想這件事 — 自己到底可以做什麼。後來聽到一句話說,『工作是可以自己創造的』,我就把它當作是目標。」

沒有固定辦公室、上下班也不用打卡,Moon說開始接案後,就回不去原來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了。「我還是喜歡自由一點,不喜歡被關在一個地方。」

像Moon這樣,不喜歡被單一時間、地點、或是同一種工作內容限制的「斜槓青年」,正不斷增加。

「斜槓」一詞源於英文的「Slash」,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單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多重職業、多重收入來體驗更豐富的生活。這些人會在自我介紹中使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像是「(姓名),演員/瑜珈老師/旅遊達人」。

斜槓當道?有網路,人人都可以是「零工」

斜槓有多夯?最近與「斜槓」、「複業」、「多職」有關的書相繼問世,從《零工經濟來了》《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到去年出版、至今仍穩佔誠品書店財經書籍暢銷寶座的《斜槓青年》,談的都是在多變的時代裡,人們如何挑戰多職、複業的人生。

2015年,英國《金融時報》的年度關鍵字之一就是「零工經濟」(gig economy),該報對這個名詞的解釋是「接案經濟」(freelance economy),意指透過各樣「不提供傳統工作保障」(如勞健保)的兼職工作維生。而根據麥肯錫2016年的調查報告,美國與歐盟有2至3成的勞動人口,正在從事「零工」(independent work)性質的工作,人數高達1.62億。

「零工」究竟和一般的工作有什麼不同?根據該報告,「零工」有主要3個特徵:

  • 零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自由選擇接案的工作量
  • 零工的酬勞是「按件計酬」,當天如果沒有工作,就沒錢拿
  • 多為一次性的任務,沒有長期的合約關係

從自由接案的設計師、諮詢顧問,到Uber司機、食物快遞員,零工經濟涵蓋的範圍很大【註1】,而對於這些「零工」,「雇主」的角色已不復以往,而改稱為「顧客」、「客戶」,甚至是「消費者」。

不過,零工經濟其實並不是新產物,這個詞在國外快速竄紅以前,台灣也有季節性的臨時契約工,只是在現代網路App的推波助瀾下,多了更多新興的兼職模式。

「其實就是打零工啊,只是徵才廣告從電線桿,跑到網路平台。」Moon笑著這麼形容自己。她說現在如果努力一點,每個月的收入和之前在工作室上班時差不多,甚至可以到4、5萬。

不過Moon也提到,之前領固定月薪的時候,不管這個月累不累、做多少事,都是領一樣的薪水,也少為一件事情(薪水)操心。而自己出來接案之後,雖然工作時間比較自由,不過很現實的是「沒案子做的時候,就沒收入」。

雖然收入不穩定,但和許多自由接案者一樣,Moon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著一定程度的自信。「我們是以專業作為後盾,有議價的能力。你今天出這麼少,我就不要做啊,你去找別人。」她也提到,「如果工作性質沒有門檻,等於是沒有議價的能力,因為(客戶)找誰都可以。」

作品
Moon作品。|Photo credit: Moon.C

「即使賺不多,也不要再回公司工作!」現代員工為何不再專一?

55歲的阿呈,也是「斜槓」。

以前做過業務,後來自己創業需要一筆現金收入,阿呈於是開始了「複業人生」,除了在東區某豪宅教人打拳、領鐘點費,他也兼職騎摩托車做食物快遞。

「我以前的工作是做化工原料,全球只有2家製造商,太專業了,做到沒路。出來之後就不想再回去上班了,不想被一個工作、一間公司綁死,自己出來創業比較辛苦,不過撐過去總比回去上班好,做的事比較廣。」阿呈說。

不過,想賺到像以前一樣的收入,阿呈現在的工作時間要比以前長。扣除禮拜天休息一天,「平均每天要騎車在外跑10個小時,一個月才能賺4到5萬。」他說同行年輕人很多都做到凌晨,大概可以賺6、7萬。

「我開很多平台,現在車手越來越多,光一個平台的接單量根本不夠。平常就掛在網上,不同的平台只要有單就去跑。這樣東湊西湊,收入才夠。」

食物或物流快遞,拆帳方式是司機拿8成,平台拿2至2.5成,司機需自行負擔手機費、油錢、車子保養等開銷。

以UberEATS為例,騎機車完成一件3公里的配送,基本車資為90.1元,扣除掉平台抽成25%,約淨賺67.6元。

雖然零工收入不見得比一般工作多,但投入其中的人數卻不斷增加。

根據主計總處調查,2017年台灣的「非典型就業人口」【註2】達到80.5萬人,創下歷年新高。主計總處認為,「非典」工作者人數上升,可能是自由工作者成國際趨勢、學生希望課餘兼職,或退休者想找輕鬆的工作,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是如此。而根據麥肯錫的報告,以零工為主要收入的自由工作者,在美國佔了近五成的勞動人口(46%),多為自發性、自願過這樣的接案生活。

「我覺得那是一種對現在勞動市場的反彈,是一種抗議。」長期觀察台灣勞動現象、現為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的張烽益這麼認為。

「零工經濟是一種非常強調個人自由的工作,可以在各個專業之間游走,來去自如,這打破了現在很多人對於工作的印象。」

張烽益說,現在台灣的勞動市場,工時過長、工作壓力非常大,對專業不斷的掏空,也不會再培訓員工,「可以說是非常惡質吧,非常血汗」,是過度耗損勞工的勞動力、創造力,而在這樣高強度的情況下,「大家都想退出啊,想趕快退出。」

相對之下,零工標榜著不進入體制內,自己就是老闆、為自己勞動,聽起來令人心嚮往之。《斜槓青年》的作者Susan Kuang就說,「斜槓」挑戰了工業時代「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作模式,以及用單一職業來定義個人的價值觀,它代表著多重職業、多元人生的可能。而在日本,也有越來越多企業為了鼓勵跨領域人才,允許員工從事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