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薩諾斯簡直就是馬基維利《君王論》的完美呈現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薩諾斯簡直就是馬基維利《君王論》的完美呈現
Photo Credit: IMDb Avengers: Infinity War (2018)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純論動作場面,可說是近幾年漫威電影當中最少的。由於故事需要交代許多角色的後續,以及鋪陳薩諾斯的人格特質,導致於文場超多,比例可能超過四分之三,但完全不讓人看得氣悶。

(本篇影評微雷,請斟酌閱讀)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與《復仇者聯盟4》是上下集的概念,故事概念建立在復仇者聯盟對抗新的威脅:泰坦星的領袖薩諾斯。本片為上集。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的故事線,融合了多部漫威作品中薩諾斯出現的情節,並大幅改編。原則上因為《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與《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就已大幅改動漫畫故事,使得本片薩諾斯收集六顆無限寶石的過程,與漫畫完全不同。例如,《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拿掉蟻人的部分,還把幻視設定為透過心靈寶石而誕生,這影響了整個設定。

而涉及版權問題的死侍,因為不能登場,漫畫中死亡女神的設定線(關係到本片薩諾斯為何威脅宇宙的原因)也得跟著改。等於電影看完,還是完全無法得知《復仇者聯盟4》會怎麼收尾。

討論劇情本身無多大意義。如討論電影技藝,倒是有些看頭。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的成就,超越故事線混亂的《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與《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本身的電影成就普通,而羅素兄弟也並沒有延續《美國隊長2》影史經典的卓越成績,讓《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成了寓意扁平,情節混亂的庸作。但《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卻作出了令人眼睛一亮的成績。

漫畫中的薩諾斯,是智勇雙全、有血有肉,集大奸大惡與大善大智於一身的人物。從漫畫到電影,在兩個多小時的篇幅內,不但要交代登場的多位正派英雄,要延續過去18部漫威電影的內容,還得刻劃薩諾斯的性格。難度很高,但羅素兄弟辦到了。

在羅素兄弟的詮釋下,薩諾斯簡直就是馬基維利《君王論》的完美呈現。一個謹守自己的道德理念的偏執君王,透過能力的進化(收集六顆無限寶石),試圖改正宇宙的秩序。過程中薩諾斯並非完全邪惡,而是滿懷情感與責任,付出許多代價,並與正道人士對抗。

如果去計算薩諾斯登場畫面的時間,會發現一半以上他的表情是悲傷遠大於滿足。在精密的場景設定內,薩諾斯成了一個劇情片的複雜角色,而不只是科幻片常見的純惡人物。相較之下,《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的帝國領袖簡直就是白痴。

而在電影《險路勿近》有傑出表現的喬許布洛林(Josh Brolin),成功詮釋薩諾斯一角。片中許多精采的演技表現,足以媲美許多影史經典的角色,甚至角逐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好的證明就是,本片純論動作場面,可說是近幾年漫威電影當中最少的。由於故事需要交代許多角色的後續,以及鋪陳薩諾斯的人格特質,導致於文場超多,比例可能超過四分之三,但完全不讓人看得氣悶。

以漫畫為原型的造型(薩諾斯因為長太醜,被父母嫌棄),薩諾斯的醜臉充斥本片,還常常來個感傷的大特寫臉部畫面,卻不會叫人看得不滿。喬許布洛林的演技與導演的細膩手法,讓整部電影完全不嫌枯燥。技藝之高明,直追《美國隊長2》的經典成就。

而讓電影步調控制得宜的另一個關鍵,就是羅素兄弟成功地延續了所有登場超級英雄的電影特性,讓不同的英雄角色,保持了他們在個人電影中的步調與趣味。因此分散了薩諾斯故事線可能導致的沉悶與單調,讓電影進退得宜。特別是「星際異攻隊」登場的部分,讓本來可能走低的電影節奏,整個昇華。

明明電影中後段,純論故事,就是一整個走下坡,絕對會悶到死的情節,但在導演的詮釋下,雖然沒有讓觀眾看得大呼過癮,卻在電影結束後,大家可以默默地沉澱,不發一語。也還沒看到有人靠北說這部片難看或是爛片,反而像看劇情片一般,有體悟到什麼人生價值的觀影體驗。

就英雄電影來說,本片跟《守護者》(Watchmen)一樣成了一個特異的存在。而最難得的是,本片可是絕對的商業大片,根本就不該如此操作。導演卻辦到了。

而回歸電影最原初的拍攝目的,本片本來就只是上集,是在行銷操作上被設定為跟《復仇者聯盟4》分開的獨立存在。但導演不但保留了這是「上集」電影的概念,還完成不讓本片有頭無尾,成了一部關於薩諾斯的獨立電影的目標。光就此點,就足以成為一個英雄電影的里程碑。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