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聯邦馬拉松的熱情與涼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聯邦運動會馬拉松比賽期間,跑手Callum Hawkins不支倒地,摔倒時還一頭栽進了欄杆,防護員在兩三分鐘後才趕到現場,引起觀眾不滿。
今年4月中,留意長跑比賽的都只會留意波士頓馬拉松。但另一半球、在澳洲黃金海岸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馬拉松項目,反而因為只有精英跑手參賽顯得有點冷清。尤其是香港己經回歸超過20年,如果不是因為工作關係,一提起總會被人覺得我政治不正確。
經過多年成功主辦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經驗,沿途支持跑手的都是世界上最文明觀眾,歡呼時歡呼,打氣時打氣。就算不是一早知道賽事規則,大會亦會一直向觀眾揚聲,不可以在跑手比賽期間提供任何支援,否則跑手會被取消參賽資格。
亦因為體育運動是澳洲人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除了昆士蘭省衞生部,醫療支援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生、物理治療師、護士及防護員以義工方式加入。我在其他場館工作,這些醫護人數往往比隊醫還要多。因為人手充裕,大會可以由平時每兩公里有一個醫療站,變成每500米就有一個醫療站。大家都認為,這次運動會的大會醫療支援,已達世界頂尖水平。
早上8時,槍聲一響,十多位跑手箭步狂奔。賽事的焦點一直落在上屆冠軍兼本地人Michael Shelly和肯亞「理髮師跑手」Kenneth Mungara身上。但一直領先的,是蘇格蘭跑手Callum Hawkins。
他全程都領先跑手超過兩分鐘,直至40公里,他不支跪地。
和平時在冬天7月馬拉松的天氣大相逕庭,8時一刻開跑氣溫已達27度,到Hawkins跑了40公里後,早上10時多的公路可熱至30度有多。他身上一滴汗珠都沒有,明顯是中暑了。
沿路打氣的群眾見狀心裏都著急,但知道不能提供任何支援,只懂得打著傘試圖為他降溫。第一位防護員主動詢問他能否繼續,他堅拒放棄這個罕有地將蘇格蘭旗在頒獎台上飄揚的機會,繼續一拐一拐地向前推進。醫療站的人員都知道比賽規則,只能尊重他的意願,沒有勉強出手,目送著他離開。
現場直播所見,Hawkins再拐了差不多200至300米,終於不支倒地,摔倒時還一頭栽進了欄杆。鏡頭等了兩三分鐘,才將最快趕到現場的防護員攝入鏡頭。
螢幕前的觀眾都憤怒得想將遙控器摔壞了︰「怎麼要等這麼久才見到第一位醫護進跑道幫忙?」推特牆上盛載著不滿的情緒,當中還包括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Paula Radcliffe毫不留情的謾罵。
Congratulations to all the runners who finished and brave running from Robbie Simpson and Kevin Seaward but big questions for LOC and medical support. That should never happen.
— Paula Radcliffe (@paulajradcliffe) April 15, 2018
因為醫療站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大會沒有為醫療人員配上單車或電單車作為趕到現場的交通工具,亦因此在Hawkins第一次倒地後並無醫護可以緊隨跑者觀察狀況。防護員的裝備由自家品牌Elastoplast贊助,背包連所有急救包紮用品,再加上和沿途同事聯絡用的對講機,重量可達12公斤。有多次經驗的賽事醫護,應該沒有人曾經要揹著這個重量的器材徒步暴走數百米。兩分鐘時間,我肯定防護員已經盡力跑了。但這120秒,在全球直播的賽事彷佛變了一個世紀。
更讓觀眾感到糟糕的是,鏡頭裏的她身上一包降溫用的冰水都沒有。她到達現場可以做的,只是監察維生指數和呼叫救護車接走Hawkins。有時候,運動醫療支援和自已的醫術高低並無關係,反而要像多啦A夢的百寶袋,大雄需要甚麼就可以將法寶從裏面掏出來。大會指定要揹著到處跑的十多公斤的器材,到出事時裏頭所有東西都不管用,人生有時就是這樣無奈。
Shelly就在醫護在檢查Hawkins狀況時超越了,他也成為賽事冠軍。但24人起跑的比賽,連Hawkins在內有7人未能完成,當中更有不少來自酷熱氣侯的非洲國家,不能不說天氣對跑手的影響甚大。賽前被寄予厚望的Mungara只能以第7名完成賽事。
Hawkins經過降溫和補充水分後已經好轉。當大家以為事件告一段落時,組委會主席Mark Peters為賽事安排辯護,再挑起群眾的情緒。「我認為8點開跑沒有問題,因為長跑運動員平常就要預算在極端天氣下比賽;反而我對於賽道旁觀眾見狀袖手旁觀,舉起手機拍照的行為感到心寒,這不是英聯邦運動會標榜的體育精神。」
黄金海岸的秋天,清晨和黄昏只有21、2度,絕對比八點多的烈日當空更適合長跑比賽。觀眾聽從大會指示不為跑手提供支援,反而招惹組委會主席批評,心裏當然覺得委屈、被利用。雖然Peters是運動員出身,但他的棒球背景似乎未能讓他理解籌辦耐力賽的細節,畢竟球手打完球就可以躲在包廂和更衣室遮蔭,難怪發言可以如此離地。
可惜的是,這醫療支援做得比歴屆更完善的英聯邦運動會,在直播鏡頭下還是有個永不磨滅的污點。
相關報道︰
- Commonwealth Games officials are missing a significant Callum Hawkins reality (News.com.au)
- Viewers slam officials for failing to help collapsed marathon runner Callum Hawkins (News.com.au)
- Commonwealth Games 2018: Games boss Mark Peters hits out at spectators after Callum Hawkins collapses during marathon (Sporting News)
- Commonwealth Games: Scottish runner Callum Hawkins misses marathon gold after collapsing 2km from finish line (ABC News)
- Commonwealth Games organisers criticised after slow response to Callum Hawkins' collapse while leading marathon (The Telegraph)
- Marathon drama sees leader collapse in Gold Coast heat, Aussie Michael Shelley’s tough gold win (Herald Sun)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