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棍球、美式足球、棒球、籃球,哪一種最容易發生「運動暴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打鬥多發生在個人之間,但運動員暴力在以團隊為單位的進攻/防守型運動中更為常見。這也符合一般的模式:暴力取決於團隊支援。
作者:蘭德爾.柯林斯
觀眾參與賽事是為了獲取集體亢奮感,這種戲劇性的情感流能將興奮注入群體能量與團結之中。運動員則會用更複雜的方法來激發這種情緒上的衝動。在群體運動中,他們會與隊友共用情感,而比賽成功與否取決於整支隊伍能否獲得情感共鳴並積極配合,這兩者被共同稱為「勢頭」或「化學反應」(Adler 1984)。運動員同時也與他們的對手共同陷入情感互動,無論是個體競技還是群體競技。這種情形包含了技巧與努力的競賽,但更重要的是看誰能獲得情緒支配力。從互動儀式論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對情緒能量的爭奪,獲得情緒能量的運動員或隊伍,在對手喪失情緒能量的那一刻就已經贏了。這就是一場比賽的情感轉捩點。
觀眾中由戲劇性緊張建構起來的集體亢奮、隊伍中的情緒共鳴、對手之間的情緒能量對抗,這三種情緒互動共同構成了運動暴力爆發的背景。
比賽中的互動與運動員暴力
暴力何時會發生?下文中,我將嘗試找出比賽中最可能發生暴力的時刻。首先讓我們思考一個更寬泛的問題:運動中的哪些特點會讓暴力更加頻繁的發生,並會(雖然不一定總是有關)使暴力變得更加嚴重?
有些暴力是比賽本身的一部分。拳擊手會互相毆打,美式足球員會盡可能用暴力阻撓對手,曲棍球員會發生身體衝撞。在比賽規則允許的範圍內,也常發生受傷事件。我們將規則範圍內的暴力稱為「運動暴力」,通常它會使比賽中止。這其中也有重合的部分,有些場上暴力似乎在規則承認的範圍之內,對犯規、不必要的衝撞和規則之外的打鬥,也都會有相應的懲罰。這一切構成了一個連續的光譜,從合法的運動員暴力,到犯規,到阻撓比賽繼續進行的鬥毆,沿著這道光譜上行,情緒也會逐漸升級。
運動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類型,(一)表演型競技:既有進攻也有防守的情境;(二)平行對抗:競爭對手努力在實現某一目標的過程中超越對方;(三)技巧展示:運動員透過給評審留下深刻印象而取勝。運動暴力在表演型競技或其某些子類型中最為常見。如果深入思考原因,我們會發現,用雙方互動的結構來理解運動暴力,比用個人脾氣或背景等常見的解釋更合理。
人們經常用「男子氣概」來解釋運動暴力,它在社會文化中被理解為攻擊性或支配性,在生理特徵上則被理解為分泌過量的睾酮或是結實的肌肉。然而,肌肉最發達、看上去最具有男子氣概的運動員往往是鉛球、鐵餅和鏈球等田徑項目的選手,在這種比賽中卻幾乎從未發生過打鬥。同理,舉重是最關注肌肉的運動,但舉重運動員也很少發生鬥毆事件。這些都是平行競爭項目,運動員之間沒有直接進攻和防守的衝突,雙方的互動形式無論多麼緊張和具有競爭性,都不會挑起戲劇性的暴力衝突。技巧展示類運動項目也與衝突無涉,例如體操等,男子體操也十分關注肌肉,但其互動形式也不是衝突性的。這就是為什麼參與類似展示類運動的男性(無論是競爭性比賽如花式溜冰,還是音樂表演如芭蕾)往往會被認為不夠男子氣,哪怕他們展示出相當高水準的力量與身體協調能力。
包含進攻與防守情境的運動格外具有戲劇性,因為它們會透過一系列情境建立起緊張感,並允許發生突如其來的逆轉。運動員既要實施進攻,又要阻撓對手。在應對威脅和破壞的過程中,充斥著緊張與戲劇性,最終在防守住對方進攻的同時,也能獲得精神上的勝利,如果個人技能或是團隊節奏被打亂,就會讓人產生難以接受的情緒。透過一系列此類情境,在進攻與防守的衝突過程中,產生情緒的轉捩點。
採用表演型競技形式的運動最常發生暴力,但這還不夠。與真實的暴力最相近的運動是拳擊和摔角,但這些很少會導致額外的暴力打鬥。我們在第六章曾看到,在何利菲德與泰森的「咬耳朵事件」中,暴力升級到違反規則的程度,最終徹底中斷了比賽。不過,在這些運動中,打鬥已經成為運動本身的一部分,以至於沒有辦法透過升級暴力來發出戲劇性的聲明。在其他運動中,運動員之間的打鬥,表明原本比賽中的競爭已經升級為一場真正的打鬥,然而拳擊的表現形式已經十分類似真實的打鬥,因而沒有留下什麼空間來表現參與者超出常規的憤怒。
摔角這項運動更加有利於避免額外的暴力。技藝高超的摔角選手在比賽時彼此距離極近,因而拳腳很難用上更多力量,標準的摔角動作包括將對手摔倒在地,使其陷入無法還手的境地等。即使相對技術不高的摔角選手,通常也都知道該如何限制對手的動作並陷入僵持。這種比賽通常最後會變成比試雙方肌肉的耐久力。此處的表現形式非常簡單,比起將緊張感積累到高峰,這些運動更傾向於逐漸建立支配力或是製造僵局。技藝高超的摔角選手既能發動突襲,也能迅速躲開對手的攻擊,但這些動作的結果往往是讓對手的威脅性減弱。因此,摔角作為一種最直接和持久的肌肉對抗項目,反而為其本身形式所限制,進而使打鬥局限在規則之內。
儘管打鬥多發生在個人之間,但運動員暴力在以團隊為單位的進攻/防守型運動中更為常見。這也符合一般的模式:暴力取決於團隊支援。有兩個特點可用來預測暴力的發生與程度:(一)與暴力相關的行為、努力及威脅在多大程度上成為比賽的一部分;(二)運動員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保護以免受傷。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