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傷勢保密的跨欄界一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員達標後的新傷患,總存在著不同持份者的敵我矛盾︰賽會總是想愈早知道嚴重程度,達了標的運動員想拖到最後一刻能入住選手村的機會。
在黑人主導的田徑跨欄項目,非黑人而又有成績的都特別惹人注目。男的要講劉翔的話,女的要講Sally Pearson。
出身於澳洲黃金海岸的一個單親家庭,她自己應該都沒想過她長大後是三屆世界冠軍、兩屆英聯邦冠軍和奧運金牌得主。澳洲政府要頒荷蘭水蓋,廣告代言不絕,運動醫學教科書要找她拍封面,她早已名成利就。到2018年在自家門口舉辦的英聯邦運動會,她是聖火傳遞的最後一棒,開幕禮的主禮嘉賓,全澳洲的都期待她在家鄉發火發熱,她卻在開幕禮成後12小時內召開記者會,宣佈退出比賽。
早一個月前她已經聲稱養傷退出4×100賽事,觀眾估不到辛辛苦苦排隊購票只會看到奧運冠軍向隊友遞水。事件對社會的衝擊不亞於劉翔若果當年不跑北京奧運,羽生結弦若果在平昌冬奧宣佈因腳踝傷患放棄衞冕,有多教人失望。
她和劉翔一樣,自2015年起患上後跟阿基里斯腱炎症,病情一直反反覆覆,有時好得可以令她在2017年捲土重來再當世界冠軍,但這次卻在開幕禮前三天的練習時發作,錯失在家鄉爭取英聯邦三連冠的機會。

沒有緊隨田徑新聞的觀眾覺得晴天霹靂。但她的突然退賽源於往事的教訓。
她在2008北京奧運贏得一枚銀牌,觀眾評論都認為她在2009年世界錦標賽能取得佳績,最終在決賽只得到第五名。到賽後記者會,她才透露是次是負著腰傷上陣影響成績,卻被輿論批評成利用傷患作表現不佳的藉口。
自此,她在大比賽前的傷患,都要求主診醫生、治療師緊守保密協議,到賽後也不能向傳媒透露半點風聲。這一招看來也挺管用,例如她在2014年格拉斯哥英聯邦運動會前夕拉傷後腿膕繩肌,但仍然能透過改變訓練策略贏得賽事金牌,到事後才有傳媒揭發傷勢。
她為了避免更多人知道傷患細節影響備戰心態,所以她對長期病患一直守口如瓶。一般醫生都建議久病未癒最好嘗試找找另一位醫生的第二意見(2nd opinion),但她太堅持這種保密方式,保密到近年她連和自己合作多年的教練都解僱了,由自己編寫訓練章程。
然後,大家終於記起她在早前在布里斯班預賽選擇退出100欄而繼續4×100接力比賽的奇怪部署。
紙最終是包不住火的。
玩命的劉翔,兩次都選擇了踢著糜爛不堪的筋腱站在起跑線。2008年和2012年奧運要被擔架抬離場的不堪,觀眾仍然歷歷在目。
Pearson選擇了要圓自己缺失的奧運夢而放棄在家門口贏金牌的機會。2016年,她又撕裂了差點砸掉她英聯邦的大腿膕繩肌,缺席里約奧運。
運動員達標後的新傷患,總存在著不同持份者的敵我矛盾。賽會總是想愈早知道嚴重程度,若果早點知道運動員趕不及復出,可以安排下一位有能之士踏上起跑線;達了標的運動員,當然想拖到最後一刻可以入住選手村的機會。運動員甚至有點自私地想,情願自己臨陣退縮,也不想一直和隊中鬥得你死我活的隊友趁機踩過自己頭上佔了那原本屬於自己的參賽資格。
可以鑽這個空子,是因為就算同一種傷患,不同項目需要的復出條件都不一樣,卻每每看見運動總會、主教練、醫護人員、運動員甚至家長對「康復」、「復出」的定義總是爭論不休。國寶級運動員的身體和傷患,若果沒有倔強的自私,隨時會被觀眾和贊助商騎劫成公眾利益,名符其實身不由己。
她在記者會的眼神,除了無奈,卻有沉著和堅定,畢竟已經是多年澳洲田徑隊的「大家姐」了,東京奧運這個江湖,她早已經預訂了自己打滾的位置。
參考資料︰
- Sally Pearson withdrawal: Brave face amid grief, early warning signs and Aussies who must lift (The Daily Telegraph)
- What’s next for Sally Pearson after Gold Coast Commonwealth withdrawal? (News.com.au)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