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融冰升溫的大國角力:中俄兩強之間的芬蘭「北極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再加上跨國合建的鐵路、海底隧道計畫,讓芬蘭可能因北極海航線成為未來歐亞的貨品集散地,而在此航線成為穩定的海運通道前,芬蘭仍可大賺破冰財。
自從北極海因為全球暖化冰融產生新航道之後,有兩條可能的新航線一直受到世界各國矚目:第一條是行經格陵蘭島、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北岸到太平洋的西北航道,與航經巴拿馬運河的傳統航線相比,這條連接東北亞和北美東岸的海上通道能縮短約20%的航程(約5,000至7,000公里);第二條則是經東北亞、俄羅斯北部沿海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東北航線,航線距離則比起傳統麻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的航線距離減少40%,海運航程時間少約20天。假如未來這兩條航線能夠穩定開通,勢必會大幅度降低全球貨物運輸的成本,改變當前國際貿易跟能源供給的態勢。
中國、俄國野心勃勃,芬蘭也不落人後
而隨著北極海上的融冰情況越來越嚴重,各國之間的角力也慢慢浮出海面。例如俄國宣稱在北極海經濟海域探勘到價值高達35兆美金的石油和天然氣,且身為東北航線主要行經國,俄羅斯也掌握了該航線大部分的控制權。
儘管在北極海既沒有領土也沒有領海,中國國務院卻也在今(2018)年一月份公布了建國以來第一份《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書中提到北京將嘗試建立起「冰上絲綢之路」作為「一帶一路」的延伸,鼓勵中國企業在北極海的東北航線沿岸建造基礎設施並開發商業航線。
白皮書中也強調因為世界上還沒有單一且全面關於北極海事務的國際條約,而是由《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斯瓦巴條約》(The Spitsbergen Treaty)以及其他雙邊或是區域條約所規範,且由於北極海融冰所造成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因此中國有責任和義務要共同管理北海事務,以確保全人類的福祉。換句話說,中國刻意將北極海的議題拉高到全球層次,以利自己介入該地區的事務。
►北極權力遊戲:中俄聯手「冰上絲綢之路」,能突破美國經貿制裁嗎?
不讓俄國、中國等大國專美於前,芬蘭最近也積極卡位,想要在全球暖化下的北極海地區搶奪先機,而臨靠波羅的海的一個港口城市,則可能是芬蘭在北極海地緣政治競爭中勝出的關鍵。位於北極圈南方160公里、被針葉林所環繞的城市奧盧(Oulu),雖然僅有不到20萬的人口,卻是芬蘭北部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更曾因為手機公司諾基亞將許多研發中心設在這裡而在世界上有一定知名度。該城經過芬蘭政府規劃,未來將被打造成歐盟商品進入北極海航線的重要據點。
為了讓貨物都能經過芬蘭進入到北極海航線,芬蘭成功說服挪威政府共同建造一條起點為奧盧,終點為挪威海港城希爾克內斯(Kirkenes)的跨國鐵路,串連起波羅的海和挪威北邊的巴倫支海(Barents Sea),兩國都希望這條新鐵路能夠促進觀光旅遊業,並將北極海附近的礦產、林業以及漁業資源更快速的送往亞洲市場,帶動雙方北部地區的經濟成長。
除了這條與挪威政府合作的鐵路計畫,芬蘭目前也已經和愛沙尼亞政府達成協議,要在芬蘭首府赫爾辛基和愛沙尼亞首府塔林之間建造一條在波羅的海之下的高速海底鐵路,預計在2024年底完工。
假如這兩項跨國交通建設計畫都順利完成,將會建立起一條貫穿芬蘭、連結歐洲和北極海東北航線的貨品通道。

北極海新航線尚未穩定,芬蘭依舊可賺破冰財
儘管北極海溫度不斷上升,但新航線依舊不是全年皆可通行,例如冬天波羅的海幾乎還是全部結冰,需要依靠破冰船開路才能確保海運路線暢通無阻,北極海的貨運量也因此受到影響。
根據俄國交通部的資料顯示,2017年行經北極海970萬頓的貨物量中,其實只有不到20萬頓是真的利用新航線所運輸的商品,其他主要都是從俄國透過管線運輸送到亞洲的液態天然氣,也難怪許多專家仍然對北極海路線要成為歐洲以及亞洲間穩定的運輸航程存疑。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專門研究北極海運輸的教授格里特辛格(Daria Gritsenko)就表示,未來在北極海海域的人類活動肯定會越來越多,但是別期待北極海航線會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傳統的蘇伊士運河航線。
但假如透過北極海航線運送貨物困難且昂貴,芬蘭為何還積極地促成跨國運輸基礎建設呢?答案就是破冰船產業。
不管是石油、天然氣的開採,貨物運輸、科學研究、軍事基地擴張等,所有在北極海的人類活動都可能隨著季節不同,需要破冰船協助開路,而芬蘭正是全世界最主要的破冰船生產國,全球60%的破冰船都是由芬蘭公司設計或是製造。阿克北極(Aker Arctic)是一間芬蘭政府持有部分股份的私人企業,最近就幫俄國設計了15搜新的液態天然氣超級油輪,每一艘船都配有破冰的能力,阿克北極也曾幫加拿大海巡單位和中國科研團隊設計破冰船。另一間芬蘭的國營破冰公司阿拉提亞(Arctia)則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破冰艦隊,目前在嘗試開發出租破冰船的業務給需要的國家。
北極海能讓芬蘭成為重要戰略國?
芬蘭一直以來都不是歐洲經濟政治的核心,地理上也是屬於邊陲,但是如果從歐亞大陸或是北極未來貿易的角度來看,芬蘭其實位在極具經濟價值的地理位置,也因此芬蘭政府極力希望北極海航運路線能夠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不過除了貿易路線尚未成熟,北極海的航線開發也會受到國際政治局勢改變的影響,像是2014年美國為了聲援歐盟經濟制裁俄國併吞克里米亞,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因而被迫暫停與俄國國營企業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共同開採卡拉海(Kara Sea)海域的石油計畫,使得俄國開始靠攏中國,取得開採計畫資金,讓北京有更多機會介入北極海區域事務,芬蘭的北極夢要成真也多了一位競爭對手。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