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族裔」有何差異?美國政府又如何區分?

「種族」「族裔」有何差異?美國政府又如何區分?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族裔」、「種族」這兩者相等嗎?又是怎麼決定?其實種族(race)和族裔(ethnicity)都是探討身分認同(social identity)以及人類社群在為彼此分類時會出現的概念,除了這些比較官方或學術的標準定義,其實在日常中更重要的是所謂的街頭種族。

文:張宇聞

在下一篇正文開始之前,我想先岔題釐清一件事,因為這件事在這個專欄會陰魂不散、反覆出沒,一如它在美國社會中的角色。我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族裔」,可是我們對新聞中的美國社會事件更有感覺的時常是「種族」。這兩者相等嗎?有什麼差異?又是怎麼決定的?

其實種族(race)和族裔(ethnicity)都是探討身分認同(social identity)以及人類社群在為彼此分類時會出現的概念,一如宗教、性別等等。在美國區分這兩者的時候,傾向將種族視為基於具體、實質特徵所做的歸類,說的淺白一點其實就是膚色和五官的婉辭,更講究一點的或許還會考量基因溯源(我在翻維基百科的時候,還真的見到某些族群的頁面裡,有一小節放的是人類粒線體DNA單倍體群的比較)。也就是種族在使用上通常有更濃厚的繼承色彩(你的祖先是誰?)。

如果你曾經玩過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通常創建角色要做的第一件事除了取名(如:煞氣a地理眼),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選種族(當然也有人覺得選性別或髮型更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之後的遊戲中,種族是少數你再也無法變更的角色特質,花再多錢當臺幣戰士也沒用。這也是種族不同於其他社會認同的一個重要特性,不論你進行變性手術或者從基督教皈依佛門,甚至是改變你的膚色,你的種族都已經被決定。然而,實際上要將種族進行窮盡的分類是不可行的,那麼美國又是怎麼區分種族的呢?

如果黑人、白人立刻浮上你的腦海,那其實離正確答案還蠻近的。經歷了數次的改變,美國人口調查局(U.S. Census Bureau)當今(最近一次修改為1997年)對於種族(也就是在填各項資料遇到種族這一欄的時候)的區分為:

  • White(白人):祖籍(origin)可追溯至歐洲、中東或北非。
  • Black or African American(黑人或非裔美洲人):祖籍可追溯至任何非洲的黑人種族。
  • American Indian or Alaska Native(美洲印地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祖籍可追溯至美洲(北、中、南)且仍然和部落或社群維持聯繫。
  • Asian(亞洲人):祖籍可追溯至遠東、東南亞或印度次大陸。
  • Native Hawaiian or Other Pacific Islander(夏威夷或太平洋諸島住民):祖籍可追溯至夏威夷、關島、薩摩亞或其他太平洋海島。

​就這樣,沒了。

​印度人?菲律賓人?臺灣人?日本人?韓國人?中國人?不管啦,選Asian就對了,你全家都亞洲人,我們大家都是亞洲人,何必分那麼細?事實上,這些細分類在美國主要留給國籍(nationality)來處理。

其中的原因或許不言可喻,對人口調查局來說,定期進行的統計工作最重要的目標包括了解美國社會組成與變遷趨勢以及促進政策(如:就業法規、公衛政策等)的社會平等(equity)。因此,在針對國民為主的調查中細分種族不僅增加作業負擔也不太實用(雖然從理想的資料蒐集觀點來說,倒是應該先蒐集比較細的資料,再根據需求簡化)。至於涉及多重國籍或者外籍人士的部分,主要是移民、稅賦的問題而不是內政,這部分自然交給相對明確的公民身分(citizenship/residence)和國籍(nationality)這類白紙黑字記載於身分證件上的欄位以及公民及移民服務局、海關及邊境保衛局和國家稅務局等單位來處理。

從這個角度來審視為什麼種族主要分為這幾項,而其中又以白人、黑人最常見,就比較能夠理解了。但更有趣的來了,你一定會想,原來種族只是約略的分類,那接下來要問族裔,總該細緻一點了吧。

並沒有喔。

族裔的選項是:

  • Hispanic or Latino(西語或拉美裔)
  • Not Hispanic or Latino(非西語或拉美裔)

Hispanic(相對於西班牙人)指的是拉丁美洲受西班牙殖民影響的廣大族群,多數共享西班牙文與天主教信仰且許多為歐洲人與拉丁美洲人的混血。這個描述的概念類似Chinese(相對於中國人)當做華裔使用時,是對共享特定文化與祖籍的模糊族群的泛稱,唯兩者的形成背景並不相同。Latino通常可以作為Hispanic的同義詞互換,但真的要分的話,Latino通常更廣泛指稱所有拉丁美洲族裔(所以不講西班牙文也算)。之所以被納入人口調查局的調查選項之一,可能是基於其作為美國重要的移民來源。當然,這種不明確的族裔和種族的分法產生了不少問題,於此不再贅述。

姑且不再掛心這個令人煩躁的分類回到我們的主題。基本上,現在使用族裔這個詞雖然同樣具有繼承的性質,但相較於種族來說是比較柔性的社會分類方式,通常和你的生長、教育、文化背景有較大的關係。換句話說,比起基因組成、生物特徵和外觀,你的語言、腔調、飲食、信仰、歸屬感更能說明你的族裔認同之所在。這個分類方式既內化於個人也較為抽象,也因此更沒有明確的界線、更不一定與外觀一致也更難測量,而外人也就無從置喙(但一定還是會有人對你的族裔認同碎碎念),它甚至是可以隨著時間與經歷而游移或重疊的(不像種族以一個最常見,兩個可理解,三個以上較罕見)。

這個部分直接舉幾個例子說明或許更清晰:

  1. 一個從出生就被一對波蘭夫婦認養到波蘭的臺灣小孩,很可能對臺灣完全沒有認同。
  2. 一路在美國長大的臺裔移民第二代青年,有可能在二十幾歲後的接觸,突然開始對臺灣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3. 一個臺印混血兒對臺印兩國文化的認同可能不是五五對分,可能是三七分;如果他又是在美國長大,那麼對於這三個文化可能是二三五分,諸如此類。

​當然,這並沒有使族裔完全豁免於實質的外觀特徵,畢竟一方面,同樣族裔的人容易有近似的外貌,另一方面,人類到頭來還是習慣用視覺建立第一印象。說了這麼多,實際上族裔和種族在很多時候仍然是被混合著使用的概念,而且在政治以及權力關係的作用下糾纏不清,即便是人口調查局在網站上針對種族的描述都是:

An individual's response to the race question is based upon self-identification. … reflect a social definition of race recognized in this country and not an attempt to define race biologically, anthropologically, or genetically. In addition,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categories of the race item include racial and national origin or sociocultural groups. People may choose to report more than one race to indicate their racial mixture.

​– U.S. Census Bureau

​(回答「種族」問題是基於個人的自我認同。⋯⋯反映的是本國對種族的普遍社會定義(分法)而非試圖基於生物學、人類學或基因學來定義任一種族。此外,種族的類別涉及種族和國族淵源或社會文化群體。受訪者可以選擇多個種族類別來表達他們的多重種族。)

搞了半天,或許是避免種族作為過度敏感的分類方式,連人口調查局自己都講得很曖昧,在即將到來的每十年舉辦一次的人口普查中也依然將沿用這樣的分類方式。不過希望這些討論至少讓大家對這兩個詞的差異有點想法,也希望使我們回過頭時,對臺灣的不同族群可以有更細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