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與歐盟達成零關稅FTA,就知道貿易其實一點也不自由

墨西哥與歐盟達成零關稅FTA,就知道貿易其實一點也不自由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仰賴美國內部市場的墨西哥,由於美國政府對外政策上的態度改變,「尋求新的出路」成為墨西哥政府有必要實行的政府方針。

全球市場之中,歐洲聯盟的發展屬於一區域化相對成功的模範,然而歐洲單一市場為數一數二的大型區域市場,根據官方網站顯示,約莫16.5%的世界進出口貿易額是來自於歐盟的貢獻,而且在其區域內達成貨物自由流通,讓更多成員國商品流通在此聯盟的各個角落。

區域化帶來1+1>2的效果?

自1950年代起至今,歐洲歷經戰後頹勢,整合再整合、異中求同,逐步建構出屬於歐盟自身展現在世界體系中的輪廓,為了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前提必須在區域間的協作開始,否則揠苗助長的結果只會讓爭端與誤解更深。

區域化是否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從歐盟的例子來看,需注意的是:其一,共識,倘若歐洲並未歷經戰火,假使歐陸各國並未因此而有所體認,對於制度的建立並沒有成熟的法源基礎,那麼歐盟不會如現今所見的規模。其次,法源基礎與制度化的支持,如前所述,在應用上不僅是建立一聯盟體系,在維持一個市場貿易體系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法源基礎及明確的制度,在運作上將有所依據,也相對促使區域內各國有跡可循。

最後,貿易是建構在世界系統之中的一環,區域市場的運作並不僅針對內部而滿足,對外締結貿易協定也是相對重要的柔性外交,不僅是與他國或是區域組織,甚至是世界貿易組織等皆以建立一公平且開放的平台,執行其間的貿易往來。因此,從邏輯上來說,歐盟擁有的並不只是龐大的資金與資源,區域化的深淺仍需要仰賴歐盟各國的共好,才能有效達成預期效果。

There is no wind, row

區域貿易或是區域間(跨國)貿易的發生,也因應著國際關係中地緣政治的影響,國與國之間政治關係的微妙改變,會讓自由貿易協定(區)的簽署,在經過漫長的談判後付之一炬,墨西哥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便是如此。

對國際層面而言,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確實跌破許多國際關係專家的眼鏡,相較於同一時期英國脫歐,川普的當選對美國地緣及外交關係的運作更是影響深遠,對美墨雙邊貿易發展,相對上減少了互動的機會。過去仰賴美國內部市場的墨西哥,由於美國政府對外政策上的態度改變,「尋求新的出路」成為墨西哥政府有必要實行的政府方針。

AP_18113420388441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在2018年4月21日重新與歐盟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除了是促使墨西哥尋找經貿夥伴來源的開端,也意味著長期仰賴美國貿易而缺乏更多元的貿易管道,以及至今仍爭執不下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的糾結,也將因此得到解決。實際上,墨西哥是第一個與歐盟簽署全球協議(Global Agreement 1987)的中南美洲國家,自2000年起歐墨貿易協定的實施,已經促使雙邊貿易以每年約8%向上成長,在此階段的商品貿易成長總額達148%。事實上歐墨貿易往來成效顯著,然而儘管有上述的統計結果,雙邊貿易夥伴關係仍有更進一步合作的空間。

因此在此次更新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值得注意的是商品貿易「零關稅優惠」的達成,尤其是針對在墨西哥農產品出口(至歐盟)發展,如起司、牛奶、豬肉、巧克力、麵條等飲食材料;其次簡化歐墨雙邊貿易的紙本作業,並給予企業在雙邊進行公共採購相關商業往來,實屬歐墨之間在貿易與政府關係的一大進展。因此即便如墨西哥一般對美的貿易仰賴程度高,受到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的負面影響,與歐盟之間的區域貿易往來程度的提升,也許能讓墨西哥在歐美之間有正面的貿易轉移效果。

其實貿易一點都不自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貿易,一點都不自由,即便它一直以自由當成蜜糖食用著!」從前述區域化至全球化的理解,到區域及區域間貿易發展及運作,可預期到政府政策、制度法規及領導人的共識及態度等,都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跨區域,甚至全球貿易。

或許可以這麼來解釋,所謂自由,是設定在人類(尤其是主導者)個體認知並同意的共同意象,但在揮動自由貿易的旗幟的同時,我們必須進行一連串的相關談判,無論是零關稅、可流通的商品項目、流通的方式等,都被雙邊或多邊政府、廠商及市場之間的協議所限制。

此次歐墨能夠達成初步協議,基於共同原則上,致力於形成自身利益的堡壘,更以多邊合作做為目標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競爭對手當然還是現今美國對貿易發展及對外關係的保護主義,甚至也可能是集中力量對應中國或印度市場的磁吸效應。未來跨境及跨區域的貿易版圖該如何擴張?轉折點應是在於是哪個國家或組織擁有的策略手腕與各項資源最多,無論公共或私人的談判總在妥協中形成,不可否認地,「自由」貿易仍舊是現代經濟成長的甜點,依舊在資本市場中有著迷人的魅力。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