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主張「粵語不是香港人的母語」背後的預設

主張「粵語不是香港人的母語」背後的預設
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爭論涉及的並非純粹描述性的語言學事實,而是有意識形態滲透在裡頭。

近日教育局2013年上載的小學普通話課程配套資料中,有篇文章主張「粵語不是香港人的母語」,內容震驚港人(註一),但立論看起來有根有據。但只要略懂思考方法,便能輕易拆其謬論。寫此文,就當做一做思考方法練習。

該篇文章的內容可以詮釋成以下的論證:

  1. 「母語」該定義為「本(民)族語」 (根據該文的定義)
  2. 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 (根據 1 )
  3. 香港人多數是漢族人
  4. 所以,香港人的母語(只能)是漢語 (根據 2 , 3 )
  5. 方言從定義上是指一種語言的地域變體,因而不可能是本族語 (根據該文的定義)
  6. 粵語只是漢語方言之一
  7. 粵語(從概念上)不可能是漢族人的母語 (根據 5 , 6 )
  8. 粵語(從概念上)不可能是香港人的母語 (根據 3 , 7 )

只要把其推論用以上方式清楚表達出來,便不難發現其狡猾之處。我相信許多人第一時間反應的是,為何前提 (1) 是合理的?

「母語」何以應該定義為「本族語」?一般來說,「母語」的定義應該是「我父母所慣用的語言」或「我自幼所學的語言、慣常用來思考和溝通的第一語言」。按任一定義,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確實是粵語。

我不懂語言學,但至少將「母語」定義為「本族語」,是明顯有違「母語」的日常用法,而且這日常用法亦是不少學者所採用的用法。如果要把「母語」定義為「本族語」,並非不可,但必須要說明其理據何在,不能隨便作定義。

如果該文作者僅僅強制將「母語」規約定義為「本族語」(註二),然後由此推論出「粵語從概念上不可能是香港人的母語」,其實就是犯了思考方法所說的「強定成空」毛病(註三)。這情況就如同我們把「漢語」定義為「只有漢朝時代的人才會說的古語言」,然後推論出「現在所有中國人說的都並非漢語(因為現在並非漢朝)」一樣荒誕。

即使從地域的共同語來說,大部分居港人士都是使用粵語作為第一語言溝通說話。如果有所謂「香港人」這個地域共同體(最簡單直接是用「香港永久居民」作「香港人」的定義),而且母語是指某地域共同體的常用語言,那麼香港人的母語顯然是粵語。當然,如果未來愈來愈少香港人識講粵語,官方就可以大義凜然說香港的母語(共同體常用的語言)並非粵語——而這正正可能是政府的目的。

事實上,除了以上問題外,論證中的幾個前提與推論都可以被合理地質疑。

譬如前提 (6) 是可以從社會語言學上提出質疑。其中的「漢語」到底是指什麼語言?為何粵語應該被置放在漢族的語言系統之中,並因而列為漢語的方言之一?為何粵語不可以是其他族群、民族的主要語言?

另外,有些人可能挑戰前提 (3) ,即香港人並非漢族人。當然,那又要重申問,「漢族」的定義是什麼?「民族」的定義是什麼?只是個人主觀的身份認同,還是具有客觀標準去界定?

最後,我們可以很合理地挑戰從 (3) 推論到 (4),或者 (7) 推論到 (8) ,因為兩者都需要預設「那些多數的香港人只能是漢族人」。但這為何是事實?如果香港人本身可構成一民族,那麼即使香港人多數是漢族人也好,我們也可以根據 (1) 的定義合理地宣稱「香港人(香港民族)的母語是粵語」。另外,如果一個人可以同時歸屬兩個不同的民族,一個既是香港(民族)又是漢族的人,他/她就可以同時合理宣稱「我的母語是粵語與漢語」。

以上的論證分析看似只是彫蟲小技,但幾個分析都指向一個深度問題:這次爭論涉及的並非純粹描述性的語言學事實,而是有意識形態滲透在裡頭,即它必定觸及民族、身份認同等政治敏感的概念。故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教育局收錄這篇文章,顯然是想爭奪「母語」的定義話語權,並滲透「香港人是漢族人」這種民族概念。如果再加上近年政府常常吹捧的「普教中」與「以普通話取代粵語」的疑雲,那便令人更確信這是政府否定「粵語」地位的其中一項政治工程了。

註︰

  1. 宋欣橋〈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PDF)
  2. 「規約定義」是指「對字詞賦予新的用法」
  3. 「強定成空」是指在沒有合理的理由下扭曲字詞的日常用法,籍此製造「雖然為真但沒有信息內容」的結論。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書生百用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