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穿越聊哲學:虛榮使人健談,驕傲卻讓人沉默

叔本華穿越聊哲學:虛榮使人健談,驕傲卻讓人沉默
Portrait of german philosopher Arthur Schopenhauer. Image Credit: Leemage / Corbi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叔本華銳利的眼神、嚴厲的口吻,或許就是來自他的思想。訴說該重視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態度,他簡直就像一名武士。

作者:原田MARIRU

十七歲高中女生亞里莎失戀了,因為在推特誤讀了一句尼采的哲學名句,在心中許下心願,因而引發采尼穿越時空來到京都,教她如何讀對哲學、生命因此強大。

以下為故事裡叔本華與女主角亞里莎的對話。

「光從外在來看,每個人都光芒耀眼。不論是社長、精英社員或影星,都擁有財富和名聲。但是至於他們幸不幸福,無法從外觀決定,而是由其中的人決定。」

「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有錢、有名聲、外表看起來是否風光,這些都不是直接幸福,而是間接因素。金錢、名譽無法直接帶給人們幸福,得到金錢或名譽,會覺得開心而產生幸福的氣氛。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意味著,覺得幸福或快樂是一半主體。也就是說取決於自身的感性,一半客體則是職業、金錢......等等表象因素,無法直接作用。」

「取決於自身的感性?」

「沒錯。人類必須小心不要過度尋求表象事物來獲得幸福。妳知道為什麼嗎?例如,和男朋友約會去Wolfgang's享用美味的頂級牛排。兩人沉浸在幸福的氣氛下吃,以及男朋友一張臭臉提出要分手邊吃頂級牛排,妳認為哪一種情況下會覺得牛排好吃?」

「哦,一邊談分手一邊用餐會覺得很討厭吧?再美味也吃不出來了,或者說心情沉重......都沒胃口了吧?」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唔,因為自己的心情很低落?」

「是的,這就接近我剛剛說的自身感性,也就是說,現在說的美味牛排,只不過是表象因素。即使在不愉快的心情下用餐,或許某種程度上,仍然會覺得美味的牛排好吃。但是,可能感受不到至高的幸福或快樂吧?因為表象因素在幸福的感受上只有間接影響。或許美味的牛排有它的價值,但是吃了以後是否能感覺到幸福,最終的判斷還是在自身。因此,這才是我認為重要的『一半主體』。」

「結果,無論吃多麼奢華或是多麼美味的食物,在心情低落的情況下吃,就感覺不到幸福?」

「是的。不是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嗎?現實生活中大家都羨慕不已的明星或成功人士,因為心情低落,最後結束了自己的性命。從外人來看,或許會覺得納悶,『他不是很成功嗎?為什麼會自殺呢?』這是從『一半客體』來看,看起來幸福。但是從當事人才瞭解的『一半主體』來看,根本不覺得幸福,而是受苦惱所折磨!換句話說,人類雖然無止境地追求財富、名聲,但若是真的如願以償時,真的幸福嗎?卻又不是如此,因為這些畢竟都是間接的。比起自己擁有的事物,在他人眼中看起來是什麼模樣,內心健康更能直接帶來幸福。」

「是嗎?內心健康......這才是重要的?」

「我說的不是感情用事,而是用理性邏輯的觀點。追求一半客體,也就是說追求財富或名聲,與其順從他人的價值觀而活,不如磨鍊一半主體,也就是磨鍊自己內在的感性,能夠更有效地感受到幸福。『健康的乞丐比病篤的國王更幸福』。」

「原來如此。不過,有件事我很在意,照這個想法來看,不就變成叫大家不要追求成功或名聲了嗎?」

「為了避免妳誤會,我先聲明。我並不是指:為了生活,連必要的事物也可以不要。我想說的是,財富或名譽的多寡高低,和幸福的比例沒有關係。即使坐擁鉅額財富,要維持、也必須花費許多心思及顧慮,這些心思及顧慮,也就表示需要操心的事很多。換句話說,擁有鉅大財富,就有可能在精神上操更多的心。另外還有一件案例,經常可以在有錢的大少爺身上看到。有錢卻缺乏精神上的充實,即使家財萬貫,往往只會將財富耗費在短期的快樂上......妳有辦法想像這樣的人嗎?」

「嗯,這個嘛!即使很有錢卻覺得寂寞,或者無法滿足時,為了填補寂寞空虛,而把錢花在購物或花天酒地?」

「確實如此。例如父母過世而繼承龐大遺產的大少爺,或是突然中了彩券的人,如果心靈匱乏,就算擁有一筆鉅財,很快地也會散盡家產......這是有原因的。」

「有原因?」

「這是心靈匱乏和空虛,所引起的無聊最後造成的。為了彌補空虛,追求短期的快樂。花天酒地、滿足虛榮心的購物,有如轉瞬即逝的泡沫......」

「人類總是傾向追求容易瞭解的表象事物,也就是金錢、名聲、奢侈品等等,缺乏精神層面思考的結果,終將因此而自我毀滅。」

「自我毀滅?似乎是很沉重的話題呢!」

「『精神上的貧乏,將吸引表象的貧乏』。試圖以表象的事物填補內心的空虛,是癡人說夢。例如,想要以買醉來發洩空虛的心情,最後將造成金錢上的負擔。精神貧乏的人,透過購物來填補不滿足的心情,最後只會留下一身卡債。以暴飲暴食來消除壓力的人,健康會亮紅燈。吸毒也是一樣。依賴表象事物來發洩內在空虛,最後將造成一切貧乏而殘破不堪。結論就是,唯有保持健全的內在,才能幸福。」

「原來如此,再怎麼追求表象的幸福,還是無法從根本獲得滿足。」

「介意他人眼中的自己,過度重視他人的意見,是人類的一種瘋狂。我們平時所擔憂、勞苦的事情,一半以上是對他人的顧慮、過度在意他人意見而產生的。受到虛榮心、名譽、自尊心束縛,就是過度在意他人眼光的表現。透過他人的眼光,讓自己知道自己具有更高的價值,這並不是自己內在的意見。

妳不覺得很奇怪嗎?自己的內在,對自己沒有自信、真憑實據,但是受到他人稱讚,就認定自己『我很厲害』,『我很厲害』是奠基在他人認定的基礎上。因此,人類為了滿足虛榮心,拚命裝模作樣。『虛榮使人健談,驕傲卻讓人沉默(註:Vanity talkative, but let a person quiet pride,一句出自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所謂的驕傲,是對自己有自信、感到自豪。充分擁有自信的人,不會受到他人的目光或意見左右,但是,無法對自己引以為傲,內心沒有餘裕的人,為了獲得他人的讚許,只好拚命地矯飾偽裝。到頭來,內心沒有餘裕,一昧地強調自己有多厲害,自讚自誇。人們必須內心有餘裕才能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