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看到明星員工:創新團隊必備的七種成員類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需要的團隊成員應該有著不同的視野、想法及背景,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有活力的團隊。以下就是在任何團隊裡都應該具備的一些團隊成員的類型與特質。
文: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S. Hoffman)
創新需要多元化,別只看到明星員工
這個世界並不會因為人的智商而受限,但是每個人都會受限於自己的勇氣和創造力。
—— 特勒,科學家和作家
如果你想讓誰「不同凡想」,這些人首先要與眾不同。正是那些有著不為他人所認可的想法和觀點的人,才能激發改變。他們是所有變革的催化劑,能激發你的團隊向前邁出一步,並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你也許只考慮讓明星員工——你的頂尖科學家、銷售明星、精明的行銷人員,以及最出色的策略家,進入創新團隊,但是他們之中有些人也許並不是最好的創新者,或許會沉迷於慣性思維從而錯失各種可能性。換句話說,不要在挑選創新團隊成員時只局限在那些表現出色的員工身上,應該把他們融合在一起,讓最好的人才與組織中的其他員工一起工作。
那個坐在角落裡、戴著耳機、從來不和其他人交談的法蘭克,可能對你的業務有著深刻的洞見,或者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是其他人不具備的。至於那個穿著奇裝異服、有著非常激進的想法,名叫瑪麗.珍(Mary Jane)的怪人,也許和法蘭克是同一類人,她可能就是讓團隊其他成員能放下戒心、身心放鬆,並且發揮出創造力的催化劑。當你建立這些創新團隊時,要將整個過程對全公司開放,而不是只局限在某個封閉小組內會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在公司內舉行一場競賽,讓從財務長到門口的警衛在內的所有人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創意,並透過競爭成為創新者。你也許還可以將創意過程加以民主化,讓公司裡的每個人都有權投票決定什麼才是最佳創意。這樣一來,你就能奠定正確的基調,激勵整家企業,並讓整家公司都應該參與創新過程變得明確。
你也許會對誰轉變了整個企業感到驚訝。久多良木健原本只是索尼的一個基層員工,他當時花費很多時間來擺弄女兒的任天堂遊戲主機,只是想讓這台遊戲主機變得對使用者更友善且性能更強大。當他的專案開始受到關注時,索尼的幾個高階經理對此感到非常惱怒,他們認為遊戲主機是在浪費公司的時間與資源,對索尼來說,遊戲主機絕對不是未來。儘管有這些反對的意見,但久多良木健的次要專案卻在最後成功推出索尼PlayStation,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之一。
迷思:人們喜歡新的想法
不幸的是,所有人都不喜歡新的想法,特別是那些手上握有權力的人更是如此。只要看看可憐的伽利略,就會明白這一點了。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那些握有能夠顛覆傳統觀念新思想的人要不是被囚禁,就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不然就是被釘上十字架,還有其他無數種不同的迫害方式。人類就本性而言是非常保守的,我們喜歡熟知的東西,相信那些在過去成功的做法。大多數人對於安全感與可預見性的渴求會超越一切,所以他們會安於現狀,即便這種做法對於他們本身是有害依然如此。
問題是一些激進的新思想往往會威脅到現有的權力結構,你無法在不挑戰既得利益的情況下獲得思想上的突破。而且正如我們所知的,個人自身的利益每一次都會壓倒創新,人們會抗拒任何能威脅到他們的職位與錢包的變革。正因為如此,最好的創意並不一定總是在一開始就能勝出。甚至像是在手術前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這樣明顯有益的想法,也要花費好幾年的時間才最終克服那些來自受過良好教育醫生的阻力,即使當時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種做法可以挽救生命。
讓新思想能夠為人們所接受的關鍵是,要把它們打扮得對現有的秩序沒有任何威脅,還要對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強調新思想能夠為他們帶來好處。光有一個偉大的創意還不夠,你還必須讓人們能夠接受,並為它爭取相關的支持。這是一種政治遊戲。但不幸的是,很多具有創造力的思想家與發明家對於這種出現在辦公室或政府機構內的政治並不適應。正如伽利略,儘管他和當時的教皇是非常親密的朋友,但他還是激怒了教皇,並讓教皇最終把他交給宗教法庭。即便你是一個天才,也並不意味著你在所有的方面都非常出色。
正確的創新團隊組成
當你選擇創新者時,特別是涉及同事與共事者時,有些特定事項是必須加以考慮的。對創新者而言,相較於一個人受到的教育、智商或個人動機等因素,更重要的應該是他的個性特徵,正是這一點預示著某人是否有能力打破從眾心理的壁壘。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更容易成為最佳探索者。當你能把好奇心、推動某人創造一樣東西的激情、對新體驗抱持的開放心態,以及絕不墨守成規的思想等結合在一起,就能很快找到理想的創新者。
但是,你的團隊不能只選擇某一種人。你絕對不會想要所有人的想法和做法都很類似、由同一類型的人所組成的團隊。你需要的團隊成員應該有著不同的視野、想法及背景,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有活力的團隊。以下就是在任何團隊裡都應該具備的一些團隊成員的類型與特質。
1. 機會主義者
機會主義者總是在尋找某種可以獲得巨大報酬的事物或機會,他們會在較早時就發現市場上的機會,並且毫不猶豫地投入。他們喜歡面對新的挑戰,特別是如果這個挑戰意味著他們有機會超越其他人。你可以找到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是他們卻可能會對於近在眼前的機會卻視而不見。另一方面,機會主義者對於任何可能會出現的機會極為敏感,還會毫不猶豫地把這樣的機會轉化為金錢。
2. 領域專家
儘管圍繞著創新者有著各式各樣的神話,例如創辦人高中輟學,之後改變了整個世界等,但是實際上大多數的創辦人都受過高等教育,具備理解問題的關鍵能力,以及實現各種可能性的專業知識和基礎訓練。創新必然是建立在對這個世界的某一部分是如何運作的深刻理解之上,其中就包括理解複雜的商業流程、技術及社會發展趨勢。創新者如果想要弄清楚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以及辨識出什麼才是需要加以改變的東西,就需要在一些關鍵領域具有一定的知識深度。他們是否擁有常春藤名校的學位,還是他們自學成才,這些實際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能夠弄清楚正在做的東西。
3. 促進者
在你的團隊裡,至少應該有有一個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很高的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這樣一個人和組織其他部門打交道。創新需要合作,而你的創新團隊需要其他人的參與,已經建立強大人際關係網路的人就是很好的人選。創新永遠不能單打獨鬥,如果你在合適的時間能找到合適的人,事情就會截然不同。管理專家瓊.卡然巴哈(Jon Katzenbach)是這麼總結的,「在一個創新團隊裡,你無法將一個創新者從他個人的關係網路中分離出來。」而且一個專案的成功可能還常常會取決於他的個人關係,讓某個在組織內部具有某種影響力的人加入創新團隊,可能會改變整個方程式。
4. 說故事的人
如果你的團隊正在做的是真正的創新,就需要有人能夠和組織的其他部門進行正式溝通。讓人能夠信賴你的最強大和最有效方式就是說故事。創業投資公司常常會基於新創企業所說的故事,而決定是否進行投資。在你的團隊中必須要有這麼一個人,他不僅能把故事說得讓人信服,還能讓其他人接受你的願景!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