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舊時代,被社會雙重排除——電影中的「老年同志」身影

隱身舊時代,被社會雙重排除——電影中的「老年同志」身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同志是被隱藏在歷史當中的,假若沒有訪談、影像紀錄、民族誌、田野調查、有人站出來發聲,根本無從得知。因此,本文將挑選數部電影作為文本,藉此討論「老年同志」這項議題。

本片在vimeo有完整版,有興趣請點選網址觀看。

櫃中怪|Monster In The Closet

24mau02wy66qcu64a0ud2ohw6vjglj
Photo Credit: Brian Pelletier,《櫃中怪》(Monster in the Closet),2013(影片截圖)

《櫃中怪》為一男同志短片,劇情為一名白髮蒼蒼的年老者於賓館中和年輕性工作者買春。起初,以為是老年者處在婚姻家庭中,只好靠著性消費宣洩情慾。但故事最後,卻非如此。老先生是個牧師,檯面上鼓吹著反同運動,但他卻是名同志。

說實在這部短片,有些難看,兩名演員演技很有問題,甚至驚悚誇張過了頭。或許導演意圖在表現反同宗教的偽善,所以在故事當中揭曉這真相,但實在,有些轉得過硬,導致觀者難以進入劇情。

不過,撇開上述缺點,單就劇情討論,《櫃中怪》的確反應了婚姻中同志的難處,無從宣洩情慾,所以必須私下找尋性工作者排解。同理,在台灣的男男SPA客群當中,的確存在這種顧客,束縛在異性戀身分之中,只有在男男SPA,才能尋覓到出口。

無偶之家,往事之城|Scars on Memory

1422502914-3057834506

《無偶之家,往事之城》為陳俊志導演的紀錄片作品,為國內少數談及老年男同志的電影作品。電影中除了講述AG健身房警察濫權臨檢事件外,亦記錄了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男同志三溫暖之一,漢士三溫暖的老闆「阿嬤」。

紀錄片中阿嬤講述自己過往曾受到親屬、社會壓力,而被迫相親結婚,有過一段十年婚姻。而婚後,他選擇做自己,所以開了一間供男同志消費的三溫暖。許多顧客將其視為家人,甚至在過年時節,阿嬤會煮豐盛的年夜菜,大家一起團圓。

觀者可以知悉,許多男同志與原生家庭早已失聯,所以以「三溫暖」為家,找到了歸屬。眾人更在同志遊行時,走上街頭,為同志社群發聲。

在《無偶之家,往事之城》中,你可以見這些漢士三溫暖的老年男同志生活樣貌。

恰巧,2015年1月28日的壹週刊訪問了阿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連至網站觀賞圖文報導

其它電影、影視作品

hrwbxans8lzr50y2azgc1ql15bnvru
Photo Credit: 犬童一心(Isshin Inudou),《彩虹下的幸福》,2008(影片截圖)

除了上述提及的老年同志電影外,還有幾部作品皆有出現老年同志。例如2003年公視播送的《孽子》就有提及228公園的早期同志生態。2004年陳映蓉執導的《十七歲的天空》,片中也曾出現兩名年老同志牽手的畫面。2005年的日本電影《彩虹下的幸福》(又名《彩虹老人院》),則是講述一名收養同志為主的老人院,劇中女主角起初無法認同,但在持續接觸下,逐漸了解這群遭受社會拋棄的邊緣族群痛楚。同年的《斷背山》,當中亦有老年同志蹤跡,即主角小時候曾目睹到一名老年同志遭到牛仔們處決凌遲,藉此可看出當代的恐同氛圍。

在看完所列的同志作品後,我將更進一步討論老年同志的議題:

  • 老年同志的照護

多數老年同志在保守道德價值觀瀰漫的時代,難以做自己、公開出櫃個人性傾向,通常就只能在見不得光的角落搜尋情慾或是在壓抑的社會環境佯裝,躲藏在異性戀婚姻當中。而且,由於無法透過人工生殖、領養,有許多沒踏入異性戀婚姻的熟齡同志們沒有子嗣、與原生家庭沒有牽連,孓然一身,獨居著。

假如失去了行動能力、感染重病,這些獨居者將會沒有親人、配偶(假如單身)照顧;假如其沒錢僱傭一名二十四小時看護,就必須獨自一人面對自理。(即便是伴侶同居者,當一人如此時,另一人也因為體力大不如前,無法全心全意照顧)從此,可以看見,同志友善的長期照護機構、相關的社會福利政策,將是多麼地重要。

(其實這也是婚姻家庭制度的毒瘤。多數人都將婚姻、共組家庭視為一個人生必然階段。假若一個人沒結婚,大大小小親友聚會就會被提醒、叮嚀、追問、追殺。而假如他/她最後真的沒結婚,獨自一人呢?大家又會一副可憐樣,覺得怎麼會這樣,不找個人共度餘生呢?

難道,人沒有「不結婚」的獨身自由嗎?國家政策的制定時,是否應當注意到有這樣的選擇,而不是假定所有人都會有人照顧。)

今日的同志,可以在陽光灑落的街道上,遊行著,高舉自身理念。(雖然還是有許多不平等待遇,但對比從前,至少有某程度上的改善),但想想那些沒有出現的熟齡同志,為何他們沒有出現街頭呢?因為還在婚姻家庭當中?或是必須隱瞞性傾向以便其有個棲身之所?

這是應當注意的問題,在長期照護系統中給予同志的老年生活正向支持。因為,不久之後,檯面上的年輕人也將步入熟齡,也將成為「多數人現在不去關心的族群」。正所謂,你我都會老,關心要趁早。

  • 婚家中的老同志

在這點討論,要拋下異性戀與同性戀的絕對二分。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常常會因為一個人結了婚,就直接認為該人是異性戀(演藝明星尤其如此),但受制於華人社會對於婚家即幸福的單一想像,早些時期的同志們,因此受到無形、有形壓力必須進入異性戀體制之中。

像是《菜是老的辣》的皮巴弟、《拉拉手到白首》的小桃、《不能說的愛》的帥大叔、《櫃中怪》的牧師,皆是如此,他/她們都進入婚姻,符合家庭期待。

也只有等到喪偶、離異或前去隱密空間時,這些婚姻中的同志曾能夠做自己,解放過往曾經束縛的情慾,像是《無偶之家,往事之城》中的漢士阿嬤,就是如此。或者是某些在同志三溫暖消費的顧客,他們也常常具有婚姻身分,僅是在這個場域,找個人,抒發情慾。

  • 老年同志的汙名

「同性戀身分」總是老年同志害怕被家人知曉的一個不能說的秘密,年輕時害怕父母親知道,老時則害怕家中晚輩知道。尤其因為過往經歷過「同性戀是種病、同性戀會得愛滋、同性戀是骯髒、同性戀是家庭恥辱」的黑暗年代,這樣病理化的污名歷史烙印,讓他們難以忘懷,很難完全地走出櫃子。《沉默的一代》中的華特正是如此,只敢躲在屋內與伴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