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舊時代,被社會雙重排除——電影中的「老年同志」身影

隱身舊時代,被社會雙重排除——電影中的「老年同志」身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同志是被隱藏在歷史當中的,假若沒有訪談、影像紀錄、民族誌、田野調查、有人站出來發聲,根本無從得知。因此,本文將挑選數部電影作為文本,藉此討論「老年同志」這項議題。

這些中老年男同志,過往已經因為同性戀身分躲藏、掩飾;結果如今,又因為「老」的身分,在同志社群中的排擠,唉,汙名深深深深幾許。

而且,幾乎沒有人願意和老年同志發生關係,甚至會譏笑,排斥。(這種情況在三溫暖尤其明顯)在網路同志論壇時常可以看見對老Gay的歧視,像是說自己曾被跟蹤、搭訕、掀浴簾等等,那些文字敘述通常都是嫌惡的。(可以想想,你聽過二二八公園的描述,都是如何。)

以本人經驗為例,在大學就讀時,就曾經遇過有一位氣質較陰柔的老教授。私底下同學對於他的描述,從沒有好聽過。

假若你沒看過聽過,那可以從廣大網民對於「馬英九與金溥聰」的揶揄嘲笑中,察覺到,人們對於老年同志歧視存在著。那些負面字眼,真的只是對於政治人物單純的不愉快嗎?或者是,某些對於老年同志的汙名也參雜其中了?

年輕世代揚棄了汙名,卻選擇性地把這些汙名遺留在老年同志身上。在異性戀同志社群中,都遭到排斥,老年同志面臨了雙重社會排除。試問呀,難道,你就不會老嗎?

1425500_1423976884486502_2145269047_o
Photo Credit: 孽子
  • 老年同志的交友難處

同志性社交文化逐漸從實體轉變為虛擬網路,而老年同志可能患有老花或是對於科技3C產品的不了解,根本無法透過此管道認識他人。或是部分的實體消費場域,像是酒吧、夜店,放眼望去,也幾乎是「以身體外貌為主流」青春肉體崇拜的年輕同志為多數,根本不見老年同志。

像是《當狗遇到鵝》中的大叔,扣除限制令的因素外,在言語中也透露出對自己的外表沒自信,沒法結交同志友人、伴侶、炮友。

這些人因為老年同志身分的世代差異,在進入同志主流消費空間時,常會遭受到的異樣眼光與歧視。

由於年輕一輩的同志以負面態度看待老以及對老化的刻板印象標籤。因此,部分的中老年男同志在二二八公園以不發達、沒有色情電影院的現代,就只能去同志三溫暖藉此來認識人。

而且有趣的是,部分男同志族群中,存在著「怕老、厭老」心態。也就是,絕對不承認自己老,靠著運動、健身、保養等「絕對規訓」,讓自己外表不顯老態,掩飾老化。而在同志交友app中,就故意不寫年齡,或者永遠只寫自己是35歲。(我也不懂為何都剛好是35歲),試圖讓自己處在年輕的一環當中。在這種中老年同志將自己建構成更年輕的同志時,反而將老年同志變成了他者去排斥、歧視。

為何如此斥老呢?因為,老,是一種不敢碰觸的污名。

當「老」成為汙名,世代不尊重彼此差異的生命樣貌時,老年同志就難以在同志社群中現形,你我就難以在周遭看見他/她們。

結語

在面對社會恐同壓力與台灣傳統異性戀家庭價值觀念,老年同志難以被看見。但看不見,不代表他/她們並不存在或者是絕對的邊緣、弱勢、非主流,他們存在著多元差異,等待著被世人瞭解。在同志社群追求「婚姻平權」的同時,是否,我們也該注意族群內部的老年議題呢?

後記:本人寫作於2015年初,故文中未列出近三年作品。這些年來時代進步,熟齡同志影視作品愈來愈多,期勉我們能夠在主流媒體上看見更多元的同志。

延伸閱讀:未必是單選題:曾經步入異性婚姻的老年同志們

本文經作者授權同意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