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蘭嶼攜手造船「逆黑潮而划」,橫跨100公里壯舉為的是「垃圾」

香港、蘭嶼攜手造船「逆黑潮而划」,橫跨100公里壯舉為的是「垃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個香港的龍舟教練到台東花了一年的時間造了一艘船,號召划手們橫渡太平洋黑潮100公里蘭嶼,在那裡等著的則是另一個為環境付出不遺餘力熱血傻瓜。

一位住在香港卻跑到台東造船的龍舟教練,一位返鄉做生意結果傾家蕩產的蘭嶼青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四十名划手,以及超過一年的造船工程,在5月13日,他們將划著一艘自己手工打造的龍舟,橫渡太平洋上洶湧的黑潮,從台東前往蘭嶼。

由台東大武漁港划船至蘭嶼野銀部落,直線距離約七十五公里,各種自然因素如風壓、潮汐、洋流、浪湧,划行距離更長,天氣狀況如許可,清晨四點出發,下午四點可抵達,這趟長達100公里,要在海上划船12個小時的冒險旅程,過去未曾有人挑戰過,是什麼促成了這場瘋狂的行動?

每年湧進10萬觀光客,「人之島」變成「垃圾之島」

位於台灣台東外海90公里的蘭嶼,面積48平方公里,是4000多名達悟族人生活的家園,居民過去大多以捕魚、耕種維生,過著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不過自從島嶼的生活樣態開始漸漸被講求快速與便利現代化所改變,以及1967年對外開放觀光後,垃圾處理逐漸成為這個美麗又原始的小島上的麻煩問題。

根據觀光局的統計,2014年蘭嶼旅客人數將近13萬人,近年遊客數量大增,帶來的垃圾量也爆增,若以遊客量進行推估,1個遊客每日飲用2瓶礦泉水,停留3天2夜,每人次將會製造至少6個寶特瓶,每年超過十萬的遊客量,會製造的寶特瓶垃圾多達60萬個,除此之外,還有遊客騎機車所排放的廢氣、廢油,及生活製造的垃圾。

蘭嶼鄉公所民政課課長施茂森指出,淡季時平均每天會有2、3公噸的垃圾,一個月曰60、70噸,旺季因為遊客多,垃圾變成兩倍,一天平均約有6公噸的垃圾,一個月可能會有多達180公噸的垃圾;這些還不包含可資源回收的部分,都成為蘭嶼這個小島難以負荷的重擔。

1998年啟用的蘭嶼掩埋場,總容量為3萬9000立方公尺,近年來不斷傳出爆滿的消息,台東縣環保局也於2011年起「只外運,不掩埋」,找廠商把蘭嶼的垃圾透過海路送至台東富岡漁港,但因台東焚化爐也不敷使用,所以再轉送高雄焚化爐,每個垃圾要經過280公里的距離才能被處理,外運成本每噸5025元,相較台東其他鄉鎮的720元,高出六倍價格;在旅遊旺季時,蘭嶼每個月處理垃圾就要花約90萬元。

不像台灣推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已久,蘭嶼居民幾乎沒有垃圾分類的習慣,台東縣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就曾表示,「蘭嶼地區的垃圾回收率相較於其他鄉鎮來得低許多。」,一直到現在,蘭嶼的垃圾還是沒有先分類,而且沒有統一收購回收的單位或廠商。

施茂森說明,垃圾車清潔隊先在全島蒐集所有垃圾後,送到掩埋場才進行分類,一般垃圾壓縮成太空包,資源回收先分類後再壓縮,不過最後也都得送回台灣本島,運垃圾到台灣的費用,環保署有補助部分,鄉公所也有自籌地方配合款,目前環保署還有補助經費六百萬,要重新活化蘭嶼的掩埋場,讓掩埋場可以再釋出一些空間。

雖然有中央地方的補助等,但根據在經營旅遊服務的「蘭色大門」指出,離島建設基金所支付的轉運費用並不包含資源回收外運的費用,資源回收的外運也僅得縣府部分補助,其餘的則需自付,另外還有三家民間的回收商,必須由鄉公所自付全額費用,要處理如此大量的垃圾,對蘭嶼來說仍是個沈重負擔。

「說蘭嶼協會」的朱磊也直言,實地到島上看看就知道,現在一般垃圾是拿到部落裡的子母車,資源回收則放在一處水泥空地,但分類並不確實,很多不同材質的東西混在一起,民眾的習慣也沒有養成,雖有垃圾車會清運到掩埋場做分類處理再運回台灣,實際上分類和清運的情況都不是那麼穩定和完整,畢竟整個島只有一台垃圾車,清潔隊人力也不足。

朱磊也說,現在很多居民會在河邊或是家旁邊就直接自己把家庭垃圾燒掉,真正能「治本」的方式還是要從源頭管理做起;近年來,也有不少團體開始在蘭嶼島上推動環保,呼籲遊客「自己的垃圾自己帶走」、「一人幫忙背一公斤蘭嶼垃圾離開」等,包括奧美廣告公司的團隊,也曾在2016年和當時尚未成立協會的蘭嶼青年林正文合作,發起「咖希布灣」計畫,盼讓更多遊客重視蘭嶼的垃圾問題。

傾家蕩產為垃圾的阿文:龍舟行動是最後賭一把

蘭嶼達悟族人林正文,返鄉回蘭嶼做生意的青年,在碼頭邊開設雞排店和機車行,當時因為島上缺乏回收廢油的機制,大家都直接往海裡倒,有天阿文發現,這些廢油並不會因為流入海中就消失。

他在2012年開始發起「廢油回收」,自費在每個部落放回收桶,收集廢機油、廢食用油,再想辦法送回台灣處理,後來又買了一台小貨車,在蘭嶼各處設置網袋,定期環島蒐集居民的回收垃圾,盼能讓無法有效處理的寶特瓶、鐵鋁罐,有個暫時的「容身之處」。

這個「容身之處」是阿文父親留下來的瓜田,田間堆積如山的回收垃圾是他一個人到處搜集的成果,他又自費買了寶特瓶壓縮機,盼有天把垃圾運回本島,2016年他以回收的寶特瓶為素材,開始建造「寶特瓶屋」,盼能作為環境教育的基地,和更多學童、部落居民、遊客傳達理念。

蘭嶼垃圾資源回收林正文環保蘭嶼
Photo Credit:說環境協會/朱磊

「我們可以把蘭嶼看成這個世界的縮影。」阿文有天體會到,全世界都在發生同樣的問題,不久前的蘭嶼,生活原本是很單純的,只有「生產與利用」,然而隨著人類的需求越來越多,生產變成「製造」,而且是不斷大量地製造,而像蘭嶼這樣土地與資源極為有限的小島,短短數年,整個環境就已經無法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