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是原住民,你們要小心…」這麼想時,那座隔離的牆又多添了幾塊磚

「那些是原住民,你們要小心…」這麼想時,那座隔離的牆又多添了幾塊磚
Photo Credit: Mark Roy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第一天抵達凱恩斯,除了悶熱的氣氛讓我印象深刻外,令我留意的是街上皮膚黝黑的居民們,他們頭髮許多灰白,皮膚黝黑,深褐色的發亮著;兩上的五官不像是非洲的黑人,圓圓的蒜頭鼻、圓禿禿的顴骨,纖細的腿踩著拖鞋,襤褸的上衣遮著微凸的肚子。 我隨口問一位路人,他說:「那些是原住民,你們要小心,特別是晚上要結伴同行。」

來到澳洲之前,我知道打工遊學、薪水優渥、熱帶度假等,而在前一個月都是如此的;直到了凱恩斯,好似帶我認識不一樣的澳洲。

第一天抵達凱恩斯,除了悶熱的氣氛讓我印象深刻外,令我留意的是街上皮膚黝黑的居民們,他們頭髮許多灰白,皮膚黝黑,深褐色的發亮著;兩上的五官不像是非洲的黑人,圓圓的蒜頭鼻、圓禿禿的顴骨,纖細的腿踩著拖鞋,襤褸的上衣遮著微凸的肚子。 我隨口問一位路人,他說:「那些是原住民,你們要小心,特別是晚上要結伴同行。」

當下,對於「小心」覺得奇怪,什麼叫做要小心?日子久了才發現凱恩斯街上,人們與原住民中間好似隔著一座牆。許多原住民多三三兩兩的成群在一起,坐在路邊樹下,偶爾身上飄著酒味;也許正是那種不熟悉、不理解,因為人類,對未知總是掛著戒心,又或擔憂。

庫蘭達山頂的Rainforestation Nature Park,像是九族文化村的原住民文化區。對於短暫遊客的我而言,學習著怎麼旋飛標、吹Didgeridoo、觀賞舞蹈等。鮮豔的色彩裝飾、簡樸的傳統服裝,儘管那個下午多麽豐富,知道自己仍以蠡測海,原住民的文化如同大堡礁般深不可測。

Photo Credit:  Mark Roy @ Flickr CC BY 2.0

Photo Credit: Mark Roy @ Flickr CC BY 2.0

如同所有歷史,在開始受到強大文化的侵入佔領時,原本的居民反而變成次要、成為弱者。可曾知,直到1967年,原住民都不被承認為澳洲公民;在1975年前,不能私有財產。甚至在最初,射殺原住民在最早的澳洲法律上是被容忍的。對於過去歷史的傷痛,每個國家都在學習都在改善。

澳政府也不斷投入資金教育、工作保障、房屋住宅等。看似提供資源與協助成長進步,但對於有些原住民,其實那些所有並不是必須。對於生活的現況、自己搭建的房子、部落的生活語言……這才是他們要的,那裡才是他們的家。

在凱恩斯的最後一晚,派對完走路回家時,人行路旁面朝下趴著一個原住民,身上的酒味混著夏天的空氣。出於擔心叫了警察後,警察笑笑的說「謝謝你們,這常發生,沒關係的。」他戴起衛生手套,輕輕拍拍倒在地上的醉漢先生,「兄弟,起床,該回家囉!」

最後一晚,我倒回想起了第一天那個對話,有時候「要小心!」,這次則是提醒自己「小心以偏概全」。看著他踉蹌起身,上了警車⋯⋯。

原住民文化深廣,倘若不試著了解,只看到那醉漢與警察,那座隔離的牆是否又多添了幾塊磚?

歡迎加入我的粉絲頁:蹲點。奇慈飛

Photo Credit: Mark Roy @ Flickr CC BY 2.0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