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日本觀點的東南亞史?

為什麼要讀日本觀點的東南亞史?
Photo Credit: Paul Sullivan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本書開頭便強調的印尼立國精神「存異求同」,不只讓民族、宗教、語言、地形相異的東南亞各國透過「東協經濟共同體」團結合作,也是近年烽火四起的世界所能學習的對象。

除挾著雙方各取所需的情勢,讓日本從二戰期間帶著野心「南進」東南亞,到對東協外交政策轉為援助要角,一九七七年的一場外交出訪更定調了日本的轉變。當時的日本首相福田赳夫於訪問馬尼拉期間,宣布日本對東南亞外交政策的三大精神:

一、日本不會成為軍事大國,將會致力於為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

二、日本將與東南亞各國構築心連心的相互信賴關係。

三、日本將以對等的立場,支援並配合加強東協各國的堅韌與團結,致力推動東協和印度支那三國的相互理解,促進東南亞全域的和平和繁榮。

這被稱為「福田主義」的三大原則,不只讓全世界放下對日本的提防芥蒂,重新定義日本與東南亞的關係,也預告日本與東南亞各國關係將更為緊密。而繼福田赳夫後,二○一六年一月日本又再度向東南亞傳達和平訊息。

為慶祝建交六十年,高齡八十三歲的日本天皇明仁,偕皇后美智子風塵僕僕訪問菲律賓,期間兩人特地前往菲律賓民族英雄黎剎紀念碑(Bantayog ni Jose Rizal)獻花,並赴二戰陣亡將士墓致意。

Japan's Emperor, Empress visit  Philippines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日本明仁天皇訪問菲律賓,與當時菲國總統艾奎諾會面。

明仁天皇的菲律賓之行,讓日軍在二戰期間的歷史成為話題,戰時曾為慰安婦的菲律賓婦女,也在天皇所到之處舉牌抗議。明仁此行並未提及慰安婦議題,不過在參訪陣亡將士墓時的致辭中表示:「在先前與菲律賓的戰爭中,犧牲了菲律賓人、美國人、日本人眾多生命,其中菲律賓市內戰還造成許多無辜菲律賓市民受害,我對此常念在心,希望借這次訪問表達心意。」明仁天皇口中的內戰,意指發生於一九四五年二月三日至三月三日期間造成十萬人死亡的「馬尼拉戰役」,當時美日兩軍在菲律賓本土作戰,終結了日軍對菲律賓的占領,卻也讓馬尼拉遭到嚴重破壞。

日本對東南亞頻頻遞出橄欖枝,從外交斡旋角度自當有與中國分庭抗禮的意味,以及在南海爭議海域的資源爭奪戰裡不致缺席。但也不能忽略,日本已持續透過半世紀的和平宣告與經貿援助,努力撫平過去留下的傷口。

我們可從東南亞學到什麼?

日本電視節目《移居世界祕境日本人好吃驚》,內容是以挖掘移居世界各地日本人的故事為主軸,其中一集劇組來到寮國的豐沙里省鳥頭烏村。在這位於中寮邊界的小村落,有個名叫川口良子的小姐,二○一五年透過組織「日本之心」被派遣到寮北,在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村莊擔任醫療志工。

從福田赳夫、明仁天皇到川口良子,在在都傳達了日本與東南亞的正面交流,岩崎育夫也在書中列出兩點「從東南亞學習的事」:一為東南亞各國的政治體制,讓「民主政治」呈現多元樣貌,二為東南亞國家提供「小國內心世界」的線索,讓世界不再只有大國的聲音。而從本書開頭便強調的印尼立國精神「存異求同」,不只讓民族、宗教、語言、地形相異的東南亞各國透過「東協經濟共同體」團結合作,也是近年烽火四起的世界所能學習的對象。

二○一七年,因製作《我們才是「新南向」:六座城市代表的東南亞故事》專題,我訪問多位在東南亞工作或留學的臺灣年輕人,印象最深的,是即便各國都市都在大興土木,卻仍保有各自特有的食物、服裝、傳統或交通工具:你可在清邁吃到包裹各式香料的泰北香腸,在河內穿上越南國服奧黛,在仰光茶店高歌一曲,或乘吉普尼穿梭馬尼拉街道,而這便是東南亞最有意思之處。

相隔四年,那通開啟這趟「下南洋之旅」的電話已升級成《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接洽超過七十位駐地在東南亞的台商、學生、NGO工作者、記者、外交官、創業者、背包客、教師、研究人員、學者、自由工作者,也和許多在地媒體朋友結為網友;透過他們的文字和觀察,使東南亞變得更加活靈活現。臺灣目前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這本《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正是值得參考的入門好書,同時也可讓我們思考:能從東南亞學到什麼?尤其臺灣擁有上百萬因工作或婚姻從東南亞各國移居來臺的新住民,我們更不能對這些最熟悉的鄰居置身事外。

*本文為《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推薦序

相關評論:

書籍介紹

《從東南亞到東協:存異求同的五百年東南亞史,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

作者:岩崎育夫

西方列強、印度、中國一帶一路,外來勢力如何影響東南亞?
排華暴動、羅興亞人衝突、伊斯蘭教激進派,族群的多元性如何牽動地緣政治?
戰後東南亞各國的獨裁統治,跟經濟開發主義之間如何取捨?
ASEAN如何形成?東協十國未來如何統合?亞洲共同體真能實現?

這個在赤道上歧異曖昧的地域,地理環境或歷史發展都跟臺灣極其相似,繁複而顛沛動盪。如今東協成立,躍昇全球第三大市場,坐擁 6 億 4 千萬人的巨大經濟潛力;與東南亞共生共存的台灣,必得正視此一趨勢,站在高度同質的基礎上尋求兩地合作。

從東南亞到東協-立體書封300dpi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