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個「質疑母愛」是種禁忌的社會裡,很難真正去探索自己跟母親間的關係真相,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母親是否存在與缺席,都帶我們巨大的影響。然而在強調孝順跟感恩的文化脈絡裡,沒有人敢說出「母親不一定有愛」的事實。
普天同慶的母親節即將到來,在這個舉世高喊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偉大的日子,你是否有些勉強以對?面對鋪天蓋地對母親的頌讚,只想保持點距離,甚至遇到朋友詢問母親節要送媽媽什麼禮物,或許還有點難言之隱?
在這個「質疑母愛」是種禁忌的社會裡,我們都很難真正去探索自己跟母親間的關係真相,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母親是否存在與缺席,都帶我們巨大的影響。然而在強調孝順跟感恩的文化脈絡中,沒有人敢說出「母親不一定有愛」的事實,而認為無論母親做了什麼,可能過於控制、百般的言語指責甚至毆打,都是出於管教的必要。即使和母親的關係再糾葛,親朋好友也只會勸你「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百善孝為先」,因為懷胎十月的母親無上偉大。
但母親生下孩子,是真的準備好當個母親,又或只是為了符合社會標準、家人期待、為了人生規劃所做的決定呢?如果她也是文化脈絡下的受害者,我們又如何能期待她成為一個百分之百的好母親。
然而媽媽的言行,對一個孩子來說有如鐵律、聖旨一樣,即使是傷害的話語和行為,也會毫無質疑的吸收、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母愛創傷的影響無遠弗屆,可能造成孩子未來人生狀態的不穩定、難以建立人際關係、以及對自我形象和觀感的破壞。
這「愛中夾帶的傷害」成為生命中的枷鎖,就像一頭大象,若是在小的時候就被綁在木樁上,曾經奮力掙脫,仍然被綑綁的記憶太強大,習慣被拘束後就以為自己無法逃離,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長成巨大的、有力量的猛獸,可以成為自己的主人。
你說,要承認自己的母親「無愛」,想來是多麼悲傷的一件事。母親或許不是不愛你,但他可能不知道該如何愛人,甚至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
在《母愛創傷》一書中提到「無愛母親」的五種典型:嚴重自戀的母親;過度糾纏的母親;控制狂母親;需要母愛的母親;忽視、背叛或打擊孩子的母親,就有不少書籍及影視作品描繪出不同的母親面相。
嚴重自戀的母親——當仁不讓的戲劇天后
愛自己很好,但過於自戀型的母親會養育出怎麼樣的孩子?
近年出版的《媽媽的公主病》有著深刻的描寫:媽媽總是希望成為聚光燈的焦點,女兒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內心深處一直很疑惑:媽媽喜歡我嗎?媽媽愛我嗎?
曾聽說過有個如上述自戀型的母親,在女兒的婚禮上,全程沒有原因的臭臉,因為她感覺到被奪去了所有的關注,在原本該是女兒為主角的重要場合,身為母親竟然無法為自己的女兒由衷開心,雖然匪夷所思,但似乎時有耳聞。
美國作家溫蒂.沃克也因為擔任離婚律師,在處理離婚官司時常遇到各式家庭,而寫出《世上只有媽媽好》這本描述一對姊妹從小遭受自戀母親的精神創傷,而後延伸出驚悚劇情的懸疑小說,如作者接受訪問時所言「這種傷不是表面的肢體暴力,也不是精神虐待,但自戀母親擅長操縱別人的情緒,這種傷害很隱微,卻足以讓小孩在成長過程中萬分痛苦。」

過度糾纏的母親:你是我人生中的一切
過度糾纏型和控制型的這兩個母親類型,似乎是華人熟悉的母親型態。就曾經聽一個學妹說過,她的母親為了怕女兒離家遠去,而在學妹填大學志願的那天,從頭到尾坐在女兒的旁邊,把女兒仔細分析落點填好的志願一個一個按照自己的意思重新調動順序,直到學妹把志願表按下送出的那一刻才肯離開。原本想要到南部念國立大學的學妹,就因為媽媽的不肯放手,念了離家超近的私立大學,但也因此對母親時有怨懟。
代填志願好像不是太過陌生的事情,像是兒女已經成年,卻依然緊迫盯人,處處顯示存在感的母親,也時常耳聞。過度糾纏型母親在「情緒」上索求無度,需要極度親密的與孩子共處,也佔據了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這類母親的孩子會因為拒絕媽媽而充滿罪惡感,也就無法偏離媽媽愛的軌道。
日劇新女神波溜主演的日劇《媽媽,不當您女兒可以嗎?》,就演出受到母親病態般依戀的女兒一角,25歲的女主角從小到大備受媽媽的支持與照顧,媽媽彷彿是比同齡人更親密的好朋友,從挑鞋子到挑男朋友,都要詢問媽媽的意見,雖然身為女兒,然而卻更像是媽媽的分身,而活不出自己該有的樣子。

控制狂母親:我都是為了你好
控制狂母親則是筆者最常聽聞的母親類型,我想也是台灣孩子相當熟悉的套路:強勢的母親無所不用其極的介入孩子們的生活,就像直升機父母一樣,從小到成年依然不停的在頭頂上盤旋,揮之不去。最常聽到的故事,就像是上述代填志願的例子一樣,有許多人所就讀的科系,並不是自己所想要讀的領域;甚至從事的工作,也是父母覺得安穩、有未來的公務員、律師、醫師、老師等等。這個的孩子,就算長成了可以為自己負責的成年人,不但不能全心放手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因為父母的不支持,反而花費更多心力在「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做到的」內耗當中,夢想之路遙遙無期。
獨裁者媽媽如果遇到孩子不遵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就會用各式方式,威脅、批評、諷刺等打擊孩子,或是不支持小孩成為獨立的個體。電影《黑天鵝》中,女主角妮娜的媽媽就是一個放棄自己的夢想,鉅細彌遺關注女兒的母親,她把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強加在女兒身上,也讓妮娜為了成就完美奉獻上了自己。母親所奉獻的,女兒也必須照單全收,那個總是說著「都是為了妳好」或是「要不是你我的人生會更完美」的母親,也造就了將主權拱手讓人、覺得自己永遠都不夠好,或是自毀型的女兒。

需要母愛的母親:孩子,你照顧我好嗎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