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劫」快樂,但你快樂嗎?——談母愛創傷

「母親劫」快樂,但你快樂嗎?——談母愛創傷
Photo Credit: Pexels @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這個「質疑母愛」是種禁忌的社會裡,很難真正去探索自己跟母親間的關係真相,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母親是否存在與缺席,都帶我們巨大的影響。然而在強調孝順跟感恩的文化脈絡裡,沒有人敢說出「母親不一定有愛」的事實。

當你的主要照顧者,是一個比你還需要人關注跟寵愛的「大孩子」時,你會成長為什麼樣的角色呢?這類型的母親可能從小在缺乏愛的環境當中長大,因此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必須要給予媽媽需要的愛,這樣的母親也可能會放棄照顧者的角色,反而要孩子成為那個照顧者,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為一個提早長大的「小大人」。

名導是枝裕和指導的電影《海街日記》中,綾瀨遙就飾演了擔負起照顧三個妹妹長大的長女角色。大竹忍飾演的媽媽就像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不但常常忘東忘西,還在母親的法事上遲到,為了逃了讓人窒息的家庭,撇下了三個年幼的孩子,而綾瀨遙所飾演的長女自高中起就女代母職,養育妹妹們長大,也提早失去了自己的童年。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常常從事助人工作者的職業,例如社工、護理師等,因為照顧人是他們自小就養成的習慣,也可能唯有透過服務他人,才能感覺到自己被需要。

海街diary_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_1

忽視、背叛或打擊孩子的母親

這類母親的情況相當極端,其對孩子的行為可能已接近虐待或是暴力傾向。在社會事件當中見到的那些,自己跑去玩耍將孩子棄之不顧,或是虐待致死的母親,這類母親可能有著「反社會型人格」,他們對於孩子所顯示出的冷漠、遙遠讓人難以置信。被生下自己的媽媽遺棄,無疑是世上最讓人痛心的事,也會讓孩子根本性的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而這樣的被拋棄、被背叛感也讓人覺得人生毀滅,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相信自己有被愛的資格。

做自己的再生父母

面對原生家庭,是一門學習「認命」的功課,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家人,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做自己的再生父母。

面對母愛創傷,首先第一步得承認母親無愛。我們總以為只要再努力一點,媽媽有一天會愛自己、會肯定自己,於是不斷的執著於母親的愛當中,困在扭曲的母女關係中無法離開。我們得學會跟自己想像當中的完美母親說再見,因為完美的母親是不存在的,我們必須要再度賦能給自己,擁有愛自己的能力。

學會劃清界線、做回完整的自己,需要強大的心靈力量,因為舊有的內化系統常常讓我們走回回頭路,也可能因為內心還是極度渴求對於母親的愛和肯定,而拒絕不了父母,慣於順服和妥協。但是在建立新系統的過程中雖然蹣跚學步,跌跌撞撞,終究可以活出新的人生。

就如同《母愛創傷》作者蘇珊.佛沃給所有人的鼓勵,「雖然母親沒有給予足夠的愛,但只要學習為自己補充母愛,就有能力付出並接受愛與關懷」。獻給所有還在母女/母子關係當中掙扎,尚未走出以及正在走出無愛陰影的兒女們。

延伸閱讀:《母愛創傷》:所有無愛母親的共通特徵就是,不承認母女界線的存在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