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又發生持刀攻擊,犯罪學者:現在有「兩個」伊斯蘭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7年開始,法國的恐攻型態轉為單人發動的「孤狼式攻擊」,幾乎每兩個月就會發生一起,不僅如次,法國內政部更表示,2017年就在境內阻止了20起可能的攻擊計畫。
法國首都巴黎街頭12日晚發生一起持刀隨機殺人事件,造成一死四傷,兇手行兇時曾高喊「真主至大」。自從2015年造成130人喪生的極端組織攻擊後,法國情報單位加強偵防,但2017年開始,法國發生的六起攻擊案,都是「孤狼式」單人犯案,比過去的大規模攻擊更難防範。
巴黎街頭12日晚發生持刀隨機殺人事件,兇手行兇時大喊「真主至大」,警方已把兇手擊斃。事件導致一死四傷,傷者中有二人輕傷,二人重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承認主導攻擊。
目擊者表示,看到攻擊者持刀在街上走著,他的刀和手滿是鮮血,並不斷威嚇路人,路人紛紛走入街上的酒吧、餐廳或咖啡店內躲避。兇手試圖走進店內,但被裡面的人頂住門阻止。
警方表示,接獲第一通報案電話時是當地時間晚上8點47分,事發現場在巴黎歌劇院附近。警員在五分鐘內趕到。有目擊者說,警員曾嘗試用電槍制服兇手,但未能成功,最終向對方連轟兩槍,把兇手擊斃。此時距離獲報時間只有九分鐘。
法國反恐部門已展開調查,內政部官員讚揚警方反應果斷迅速。
— AFP news agency (@AFP) 2018年5月12日
Prosecutors citing witnesses say a knifeman shouted "Allahu akbar" as he went on a rampage in central Paris, prompting the launch of a terror probepic.twitter.com/wjOr6Dlz0P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在案發後表示:「法國再次付出了血的代價,但絲毫不會向自由之敵退讓。」
2017年開始,法國「孤狼式」攻擊更難防範
巴黎於2015年11月遭受連環攻擊,極端組織以爆裂物和步槍攻擊群眾聚集處,造成130人罹難,之後,法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維持達兩年之久,2017年11月才解除,改以新的反恐法規配套來預防犯罪。
自那場連環攻擊後,法國情報單位加強偵防,但極端份子同時也傾向改採單人犯案模式,並使用汽車衝撞或持刀傷人等手法,犯案工具比炸彈、槍枝更容易取得,也因此更難預防。
《中央社》報導,2017年開始,法國的攻擊型態轉為單人發動,且多針對軍警,例如2月羅浮宮案、3月歐利機場(Orly)案、4月香榭麗舍大道案、6月巴黎聖母院前攻擊案、8月巴黎近郊樂法洛培瑞鎮(Levallois-Perret)攻擊案、10月馬賽車站攻擊案等,幾乎每一到兩個月就會發生一起,這些案件造成死傷的人數較少,但也更難防範。
犯罪學者包爾(Alain Bauer)接受巴黎人日報(Le Parisien)訪問時說,現在有兩個伊斯蘭國,一個本有實際領土,但在反恐盟軍進攻下,已幾乎不存;另一個是虛擬組織,只存在於網路和加密訊息中,慫恿、協調有意發動攻擊的追隨者,這類行動都是「微型攻擊」,任何地點都可能發生。
比如今年3月,在法國南部特雷比(Trebes)犯下超商狹持案的兇手,早在2014年就因與極端運動接觸而被列入國安單位的追蹤名單,數年間都沒有明顯犯案意圖,卻突然發動攻擊。法國新聞電台(Franceinfo)訪問前司法警察反恐部門主任馬立昂(Roger Marion),他表示,如果被追蹤對象與其他潛在危險人物聯繫,或許還可能阻止攻擊行動,但問題是這些人「透過手機或電腦,在自己的房間裡極端化」,可能某天自己突然就決定行動。
除了這些「成功犯案」的,法國內政部表示,2017年更在境內共阻止了20起可能的攻擊計畫。這些數字顯示,法國居民面臨的風險仍然很高,尤其法國是國際反恐聯軍一員,多次參與針對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反恐軍事行動。
新聞來源:
- One killed in Paris 'Islamic State' knife attack (BBC)
- Paris knifeman shot dead after killing one and injuring four (The Guardian)
- One killed in Paris knife attack by man shouting 'Allah Akbar' (Reuters)
- Paris knife attack: what we know so far (Vox)
- 巴黎街頭攻擊案 持刀隨機殺人已非首次 (中央社)
- 平靜為假象 法國幾乎月月破獲恐攻計畫(中央社)
核稿編輯:李修慧、楊之瑜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