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低薪政策」:基本時薪「有可能」從140元升到150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政院副院長表示,不是馬上要把薪資提高到三萬,「如果你把簡單工作的薪資提高到三萬,原來工作比較複雜、起薪在三萬的,他不就水漲船高,這對整個薪資結構、薪資階級都會產生根本性的變化。」
行政院今(14)日舉辦低薪政策記者會,表示國人薪資其實創歷史新高,只是有四項原因讓民眾「無感」,記者會中,行政院也提出搶救低薪的短期政策,包括為派遣勞工、公部門勞工加薪至三萬,提高代課老師鐘點費,將基本時薪提高到150元等。
行政院今天上午舉辦「我國薪資現況、低薪研究及其對策」記者會,行政院長賴清德、副院長施俊吉、勞動部次長施克和等,都出席記者會。
行政院:薪資成長「無感」,是因為外勞拉低薪資、高等教育氾濫
記者會一開始由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報告我國薪資現況。《自由時報》報導,施俊吉指出,我國去年平均總薪資已達4萬9,989元,創下歷史新高,就算以中位數薪資來看,2016年也達到4萬612元,根據統計顯示2018年第1季實質總薪資達每月5萬9,852元,續創歷年新高。
但為何民眾認為過去薪資沒有成長?施俊吉列出幾點可能因素:
- 全球化:透過國際貿易,各國工資水準趨於一致,由於我國與中國雙邊貿易使雙方實質薪資差距縮小,自2001年起台灣薪資與中國薪資逐漸趨同,與其他各國差距拉大。
- 學歷貶值:由於高等教育氾濫,當學歷喪失作為求職者能力辨識指標的功能,雇主無法從學歷鑑別求職者能力時,各行各業皆採最低薪資聘用新人。
- 外勞拉低統計數字:施俊吉指出,2016年的外勞人數有62.5萬人,由於外勞僅領法定最低工資,計算時拉低全國薪資。
- 「非薪資報酬」增加:資方有加薪,但勞方無感,由於就業保險、勞退新制,以及數度調升的勞健保費,使企業付給員工「非薪資報酬」增加,但勞方卻感受不到。
施俊吉強調,若將外勞以及雇主有加薪部分但勞工無感的因素考量,2017年的總薪資報酬本國籍達5萬8,931元,施俊吉強調從本國籍總薪資報酬來看,2017年的薪資已顯著成長。
短期低薪政策:幫派遣勞工、公部門加薪
《中央社》報導,賴清德在會中表示,解決低薪對策分為短期跟中長期措施。中長期五大政策包括增加投資、加速產業升級、降低受薪階級負擔、提升人力素質、縮小學用落差等。台灣當前經濟最重要的問題還是投資不振,總統蔡英文提出前瞻跟五加二產業創新,當公私協力、增加投資機會,自然工作機會增加,低薪問題可望解決。
而解決低薪的短期工作方面,則有五大政策,包括:
- 公部門主動加薪
- 薪資列入政府採購及頒發獎項加分項目
- 鼓勵企業加薪
- 薪資透明化
- 提高時薪
公部門主動加薪
主動解決低薪方面,行政院先統計了10個工作類別,包括上市櫃公司、公部門、國營事業、外包派遣人員、長照居家服務人員、托育人員、記者等,其中每月總薪資低於3萬元的,共計4.7萬人。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指出,若未來將這4.7萬人薪資補足至3萬元,初估總費用約需19億,「但上市櫃公司應是企業去負擔,而不是政府去負擔」,因此,如果只算公務機關、國營事業、政府投資事業、政府捐助法人和派遣人員這五類的加薪,大約需要9.6億元預算。
但施俊吉強調,「這數字不代表馬上要把這些薪資提高到三萬,如果你把簡單工作的薪資提高到三萬,原來工作比較複雜、起薪在三萬的,他不就水漲船高,這對整個薪資結構、薪資階級都會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希望能在政府「可及」的部分「漸進式」的提高到三萬元。
賴清德表示,對於幾萬人工作性質是什麼,要怎麼來調,才不至於連動去影響到其他部分,這部分會來研究規劃。籌編明年預算時會將第一批調薪人員所需的經費列入,因此第一波調薪明年就可實施。
此外,公部門也可以提高兼任教師鐘點費,國小兼任代課鐘點費可由現行260元提高為320元,受惠教師約1.5萬人,初估總經費增加7億元。
薪資列入政府採購及頒發獎項加分項目
行政院表示,政府每年約有18萬件採購案,未來將研議評選廠商的加分機制,如果員工薪資都達3萬元的投標廠商,將給予加分優惠,藉採購案帶動民間加薪。
鼓勵企業加薪
鼓勵企業加薪部分,行政院只呼籲企業,透過適當的激勵方案,改善勞工待遇,也能有效帶動勞動生產力的成長。
薪資透明化
薪資透明化部分,目前也有立委提議,薪資未達4萬,則應該明示金額,不得寫「面議」,消除勞動市場的資訊不對等。此外,金管會也將要求上市櫃公司應將員工平均薪資等資料,納入企業責任報告書(CSR)揭露事項。
提高時薪
由於過往月薪制的基本工資的調整最大受惠者是外勞,為了讓基本工資調整嘉惠到本勞,施俊吉也說,希望「基本時薪」與「基本月薪」脫鉤。
針對本勞,將先從提高時薪著手,施俊吉表示,目前基本時薪是140元,「下一個目標很可能是150元」,若要更高,可能還要一段時間才能逐步達成。勞動部次長施克和表示,調高基本時薪,行政部門中已充分討論,按往例,今年7月將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若通過提高時薪,可望在明年1月實施。
此外,目前基本時薪是140元,但最低工資是月薪2萬2,000元,換算成時薪是125元,為了防止雇主挑便宜的方式給薪水,勞動部將在今年第三季開會,未來若勞工工作時數偏低,則規定雇主不可用月薪換成時薪的方式支付,而工作時數若過高,就規定雇主必須使用有勞健保的月薪制。
此外,也有記者問到幾項蔡英文上任前承諾的勞權相關法規,勞動部次長施克和表示,《中高齡就業專法》法制作業相對成熟,短期內可以做出預告,《最低工資法》草案,預計在年底前把勞動部草案送到院會。但《派遣勞工專法》與《部分工時勞工保護》都還在研擬中。
但《中國時報》報導,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表示,基本工資的時薪從140元調升至150元,雖然對解決低薪有幫助,但從事臨時工這類非典型就業領取時薪者,人數大約100萬人左右,但大多數的勞工都是領月薪,政府若想真正幫助勞工,應該將基本工資的月薪調至2萬8,000元,才能真正改善低薪問題。
《聯合報》報導,接下來兩天,行政院也將密集舉行記者會,15日舉行移民政策記者會,提出新經濟移民法草案,以引進外國中階技術人力,留用在台求學的僑外生,鬆綁長期在台工作的藍領人力。這項新經濟移民法草案,行政院預計在立法院下會期送審。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