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把以色列大使館遷到「兩國首都」耶路撒冷,以巴衝突造成40人死亡

美國把以色列大使館遷到「兩國首都」耶路撒冷,以巴衝突造成40人死亡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三月底開始,就有巴勒斯坦群眾聚集加薩走廊抗議,已造成超過40位巴勒斯坦人喪命。

美國總統川普揚棄數十年的國際慣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度,並在以色列時間14日下午4時(台北時間晚間9時)將駐以色列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也集結以巴邊界抗議,以色列軍方回擊,造成超過40人死亡。

(中央社)川普去年12月6日,打破數十年來的美國外交及國際共識,承認猶太教、伊斯蘭教聖地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後,更選在5月14日以色列建國70週年日子,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第二大城特拉維夫(Tel Aviv)遷移到耶路撒冷,而遷館典禮的時機也正值區域緊張加劇之際。

川普8日宣布美國退出2015年簽訂的「伊朗核子協議」,不再減緩對伊朗的制裁,兩天後以色列便攻擊數十個敘利亞境內的伊朗目標;而在以色列發動攻擊前,有火箭射向占據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的以色列部隊,以色列將此舉歸咎於伊朗。

美國以色列大使館遷館啟用典禮訂於當地時間下午4時(台北時間晚間9時),新的大使館建築本為美國在耶路撒冷的領事館,有約800名外賓出席,不過川普本人不會出席。華府代表團由副國務卿蘇利文(John Sullivan)率團,團員包括川普長女伊凡卡(Ivanka)和她夫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兩人均為白宮幕僚;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也是代表團一員。

以色列動員大批軍警執行美國遷館啟用典禮的維安,使館周邊約部署1,000名警力;以色列軍方也表示,約旦河西岸占領區和加薩的軍隊人數會加倍。

僅33國願意出席遷館活動

《上報》報導,以國政府表示,邀請86個在以色列設有使館的國家出席遷館活動,但是只有33國願意派代表出席,其中瓜地馬拉(Guatemala)和巴拉圭(Paraguay)也準備於5月底左右將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

早在川普表示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時,歐盟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四個成員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瑞典,連同德國的常駐聯合國代表就在12月8日發表聯合宣言,反對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認為此舉無益於中東和平進程。

《中央社》報導,但捷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都支持美國決定。以反對穆斯林主張聞名的捷克總統齊曼(Milos Zeman)透過的發言人奧夫查奇克(Jiri Ovcacek)表示,「捷克共和國對歐盟共同擬定的聲明表達抗議,我們很感謝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也採取了相同的原則立場。」他希望捷克也將駐以使館遷到耶路撒冷,同時,羅馬尼亞也正考慮跟進。

加薩走廊大規模抗議,超過40名巴勒斯坦人喪命

《上報》報導,目前以國街頭用花圃排列成美國國旗樣式慶祝,還有印上「川普讓以色列再次偉大」(Trump make Israel great again)標語的海報。

但以色列建國70週年這天,也是巴勒斯坦國定的「災難日」(Nakba Day),當時有數十萬人被趕出家園,美國承認以色列首都更加劇了巴勒斯坦人的憤怒,因此3月30日開始,就有巴勒斯坦群眾聚集加薩走廊的以巴邊界,進行示威抗議。《路透》(Reuters)報導指出,由於以色列軍方以砲火鎮壓,已造成逾40位巴勒斯坦人喪命。

《中央社》報導,但以色列國防部長李柏曼(Avigdor Lieberman)對此表示,加薩走廊的喪命者中「沒有人是無辜的」,李伯曼強調,每個喪生者都與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Hamas)有關,「每個人都領哈馬斯的薪水,所有試圖挑戰我們並破壞邊界的激進人士,都是哈馬斯軍方的活動分子。」

除了巴勒斯坦,美國遷館也激怒其他國家的穆斯林。《中央社》報導,伊斯蘭激進組織蓋達組織就發布了一支五分鐘、標題為「特拉維夫也是穆斯林的土地」(Tel Aviv is Also a Land of Muslims)的影片,蓋達組織首腦薩瓦里(Ayman al-Zawahiri)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是「巴勒斯坦的出賣者」,呼籲追隨者群起戰鬥。

《中央社》報導,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也有上千位民眾聚集在雅加達「國家紀念塔公園」(National Monument park),抗議美國遷館,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今天稍早也重申,印尼支持巴勒斯坦人民。

以色列 巴勒斯坦 耶路撒冷
後製:李修慧|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 達志影像

三教聖地耶路撒冷,是以巴衝突癥結

《風傳媒》報導,耶路撒冷是以巴衝突的癥結,因為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聖地,而被視為伊斯蘭教第三聖地的「聖殿山」(Temple Mount)位在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也把東耶路撒冷作為成功建國後的首都,但猶太人視為聖地的「哭牆」(Wailing Wall)剛好位在聖殿山下方,因此以色列也難以放棄東耶路撒冷。

《關鍵評論網》12月報導,1947至1949年第一次阿以戰爭,以色列奪取了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則被約旦佔領。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重新奪回了幾乎全是巴勒斯坦人的東部,並於1980年與猶太人聚集區的西部地區連在一起,並宣佈耶路撒冷為該國不可分割的首都,此後,圍繞耶路撒冷的沖突再次加劇,雙方都抱著堅定的信念和絕不退讓的態度。

由於耶路撒冷地位敏感,多數國家都把以色列大使館設在第二大城特拉維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