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費曼:只有不太了解一個女人時你才會愛上她,因為你看不到她的缺點(喻研究熱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最近終於知道,出色的物理學家那麼多,為何有些朋友如此著迷於費曼。
世上有兩種天才

向來知道一些好友著迷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P. Feynman),卻不了解這份著迷背後的心跡,出色的物理學家這麼多,為何偏偏對他特別鍾愛?為了滿足若干好奇心,近來雖然為一些事情奔波勞累,亦抽點時間看費曼女兒整理他生平語錄——《科學頑童費曼語錄》(The Quotable Feynman),讀後,多了幾分共鳴。
或許你會發現,費曼平生說過的那些話,看起來時有互相矛盾之處,對同一話題的想法「搖擺不定」,甚至像在自我推翻;實情,這是他在不同場合因應不同對象所說,此外是他「反覆」推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一如他形容思考就像是「內心深處自我對話」的過程,不只是單純在回應、批判他人的想法,同時是回應、批判自己的想法。
可見,這絕非部分毫無主見的人那種搖擺不定,完全不是那回事,卻是費曼在科學思辨之中,誠懇渴求找到一個問題的真相,而不是滿足於片面或虛假的解答,對他而言,只有「自以為是的傻子」才會喜歡自欺欺人。
同理,費曼不但擅長諷刺那些荒謬的見解,也擅長自我嘲諷,有時激讚物理學家的重要性,有時又批評物理學家的愚蠢與狹隘;他是位真正浪漫的人,努力擺脫各種防礙認清真相的框架和制肘,不停轉換看事的角度,享受挑戰,熱切期待新點子的出現。

曾經,費曼的朋友貝特(Hans Bethe)就曾這樣評價他:
「有兩種天才。普通天才有偉大的成就,但是這些成就讓你相信,如果自己夠努力的話也能辦得到。另一種天才是魔術師,你完全不知道他們如何達到那些成就。費曼就是魔術師。」
亦只有了解費曼如此浪漫、充滿想像力的一面,再聯繫他在量子力學的重大貢獻,我們才能更明白這位天才物理魔術師的魅力所在,他除了是一位物理學家,亦可廣義地說是一位教育家與思想家。
最後,他年輕時一度說不會結婚,到後來還是結婚了,更深愛著她的妻子、家人;只是,有件事情值得幾番細味:為何在某段時期中,費曼如此害怕女人。
費曼語錄的點點滴滴

以下節錄我認為《科學頑童費曼語錄》裏較為深刻的說話,偶爾補上幾筆感思:
【年少時代】
- 「我小時候發現世上沒有聖誕老人時,並不覺得沮喪,反而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樣就很容易解釋為何全世界有那麼多小朋友能在同一天晚上收到禮物了。」—《落杉磯時報》,1994年11月27日。
- 「在十三歲那一年,我捨棄了猶太人的宗教觀。」—《費曼手扎:不休止的鼓聲》,致利薇坦(TinaLevitan),1967年1月
筆者的話:費曼在小時候經已天馬行空地思考生活與世界,他不先排斥「有聖誕老人」這樣的想法,卻是先假設真有這位「老人家」,他怎麼做到「同一或相近時間,在全球不同空間派發聖誕禮物呢?」可見,連聖誕老人如何派禮物這件事,他都不會放過,加以推想和思考。
【自述】
- 「(談到哲學家)哲學並不會讓我厭煩,浮誇自大才會。他們好像在嘲笑自己。」—《全知》雜誌訪問,1979年2月
- 「科學讓我體會到一種強烈的美感,但很少有其他人能夠看見,這讓我感到悲傷。」—《費曼手扎:不休止的鼓聲》,致韋納夫人,1967年10月
- 「我對許多事的認識都很淺薄,其中一件是要怎麼準備才能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手扎:不休止的鼓聲》,致魯勒提(Eric W. Leuliette),1984年9月
- 「你問我對於生命的看法之類的事情,好像我很有智慧的樣子。我可能偶爾有這樣的表現,不過其實我沒有什麼智慧,我只知道我有些看法而已。」—《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致凡得海,1986年7月
- 「男性和女性的理性思考能力是相等的,那些人在這麼多年來,面對所有顯而易見的證據,都一直持續反對這點。他們可能有點問題。」—全國科學教師第十四屆大會演講「科學是什麼?」,1966年4月
- 「任何含糊的理論,只要不是全然荒謬的,都可以透過更含糊的談話拼湊說明,這些談話論點是無法維持前後一致的。一旦我們開始相信空口白話而不相信證據,就會陷入可悲的狀態。」—《費曼重力講義》(Feynman Lectures on Gravitation)
- 「過去,外貌和他人對我的印象,一直是困擾我的議題。在麻省理工學院時,我走出來了,也許只是因為我就像一般人那樣長大了。雖然我知道自己的恐懼,但我仍向此宣戰。總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時光的確改變了我,我的個性、我對女孩們的懼怕、容易膽怯受的不安性格,全都消失了。」—韋納採訪費曼,1966年3月5日
- 「這真是讓人擔心的事:女孩們認為你是個娘娘腔。真的很蠢,但人生就是如此。」—韋納採訪費曼,1966年3月5日
- 「我得說清楚,我的身分是科學家,這並不意味著我就沒有和其他活生生的人接觸。我認識這些日常打拚的人們,知道他們是什麼樣子。我喜歡到拉斯維加斯,去和那邊的表演女郎及賭徒談天說地,我經常四處閒晃鬼混,因此真正認識那些為了生存努力的市井小民。」—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科學的年代」,1963年
筆者的話:對科學充滿好奇,在成長遇上大大小小的所有困惑,他的心境都非常真實且誠懇地面對一切,包括他的外貌,也包括面對女孩子。

【藝術、音樂與詩歌】
- 「如果你說的『科學時代』是指在藝術、文學,以及人們的態度及對事物的理解中,科學占據重要地位,那麼我不認為現在是一個科學時代。」—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科學的年代」,1963年
- 「我很想學畫畫,心裡一直有個念頭:這個世界很美,我想要表達這份情感。」—《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
- 「人類的心智是演化而來的,從動物演化成人,心智就如同新開發的工具,本身有弊病和難題。心智有自己的麻煩,其中之一是心智自己產生的迷信會污染自身,造成混淆。唯有讓心智保持某種程度的規律,才會醞釀出發現,讓人類在某些領域小小進步,而不是一直繞著圈打轉,最終墮入深淵。」—伽利略專題研討會〈現代社會中科學文化所扮演與應扮演的角色〉(What Is and What Should Be the Role of Scientific Culture in Modern Society),1964年9月
筆者的話:在費曼眼中,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一切文化文明,不會因而瓦解萬事萬物之美,甚至可能發現另類又截然不同的美感。
【自然】
- 「透過科學產生的世界觀有其價值。那是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經由新實驗產生的結果所呈現。」—全國科學教師十四屆大會演講「科學是什麼?」,1966年4月
- 「一項技術要能成功,真實必須凌駕於公共關係上,因為你無法欺瞞大自然。」—〈調查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總統委員會報告書〉(Report of the Presidential Commission on the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Accident)第二冊附錄F,1986年6月
- 「我們從許多經驗中學到,所有哲學對於大自然的直觀看法都是錯誤的。」—《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
- 「大自然才不在乎我們對它的稱呼,它一向想怎樣就怎樣。」—「費曼物理學講座」第一堂課錄音,1961年9月26日
- 「如果你稍微認識大自然的複雜程度,以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過程,你就會了解生命的形式可能會有多麼驚人的變化。」—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科學的年代」,1963年
- 「到了某個時刻,有些物種學習的速度會提高到某種程度,突然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事。一隻動物所學到的事物能迅速傳遞給其他同種個體,再傳播出去,因此整個物種都不會失去這份學習內容。如此這般,這物種就可能開始累積知識。某些時刻,這個過程被稱為『傳承』(time-binding)。」—全國科學教師第十四屆大會演講「科學是什麼?」,1966年4月
- 「人類習慣於用具有生命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我們無法了解『不具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能了解這個世界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是沒有生命的,目前宇宙中幾乎所有地方也都是沒有生命的。」—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科學的年代」,1963年
筆者的話:許多人受著心理影響,容易用「擬人化」去解讀身邊的一切事物,可是,大自然是怎麼回事,往往要學懂如何逆向思考,努力克制過多、不必要的詮䆁和感受,真切地理解純粹萬物的運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是科學世界非常重要的思想態度。

【想像】
- 「人們不相信科學研究需要想像力,這真讓我驚訝。科學中的想像力很有趣,跟藝術家的那種不同。要想像之前從沒見過的事物、想像出來的內容要能吻合每個觀察到的細節,又要和過去的想法不同,極為困難。除此之外,想像的內容得是明確肯定的敍述,而非虛無飄渺的說法,這真的很難。」—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科學的年代」,1963年
- 「我對科學的想法是,讓科學那麼困難的原因之一是它需要很多想像力。」—BBC節目《想像真有趣》,1983年
筆者的話:費曼經常提到包括科學家在內,不少人欠缺想像力,因為過於容易認為求真,跟天馬行空的聯想沒有關係,其實在漫長的尋求過程之中,不停轉換看事的眼光與角度,對發現真相無比重要,有些時候,真相很可能違反我們的直覺,叫我們不容易承認它就是事實、它就是真正答案。
【幽默】
- 「我認為關於飛碟的報導,就像是地球上已知的智慧生物不理性思考的結果,而非地球外智慧生物所造成的不明效果。」—《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
- 「雖然我成了教授,但言行舉止還是很像學生,甚至是大一新生。我會被誤認成新鮮人,然後受到對新鮮人來說適當的對待。」—韋納採訪費曼,1966年6月27日
- 「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你仔細進行實驗想要找出真相,而不是進行深沉的哲學思辨。」—「費曼物理學講座」第七堂課錄音,1961年10月17日
筆者的話:探索過程中你可以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但到了最後,你必須透過確切的實驗與科學方法(或科學的思維方式),嘗試得出結論。

【愛情】
- 「如果我坐在泳池邊,而那個跳水的女孩不是很漂亮,那麼我就會想其他的事,我會思考水中的波浪和其他在水中形成的東西。」—BBC節目《想像真有趣》,1983年
- 「你得愛上一個理論,就像愛上一個女人那樣。當你不了解她時,你才會愛上她。」—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演講,1965年12月
- 「我在那裡的時候很怕女孩子。我記得我得去拿信。我要告訴你我的這些差異,看看這社交態度是如何形成的,真的很有趣。當我從樓上把信拿下來,就在這時剛好有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和女朋友們坐在階梯上,還有兩個女孩。她們只是坐在階梯上聊天,但我就是不知道怎樣才能帶著信從她們身邊走過。我很怕女孩子,我很怕這整件事。」—韋納採訪費曼,1966年3月5日
筆者的話:費曼不敢走過女孩子之間,到底是怎樣的焦慮和心境,能嘗試設想一下嗎?
【哲學與宗教】
- 「結果,謬誤與邪惡變得如同正確與善良那般,很容易就傳授出去了。」—丹茲講座系列演講「價值的不確定性」,1963年
- 「科學家是探險者,哲學家是觀光客。」—《天才費曼》(Not Ordinary Genius)
- 「回頭看看歷史中最糟糕的時刻,總是人們相信某些絕對信仰與絕對教條的時候。他們如此認真嚴肅看待那些內容,使得他們堅持世界上其他人都得要同意他們的看法。」—丹茲講座系列演講「價值的不確定性」,1963年
- 「某個概念的擁護者,會帶著恐懼的眼光看待相信其他概念的人的舉動。這個恐懼來自於觀點的不同,使得對於人類這個種族的種種可能性被導入了錯誤與狹隘的窄巷中。事實上,歷史上無數殘暴可惡的事,起因於一種錯誤的信念,認為哲學家最終已了解人類的非凡潛能和奇妙的能力。」—丹茲講座系列演講「價值的不確定性」,1963年
- 「科學是什麼?科學並非如哲學家所說的那樣。」—全國科學教師第十四屆大會演講「科學是什麼?」,1966年4月
筆者的話:人的大腦可以想出千萬種想法和價值觀念,一些人想出來後,內心感到相當實在,漸漸把這些內心感到實在的念頭,視之絕對真理的教條一般,並竭力捍衛腦海中的觀念;然而,不必理會有多少理據證據支撐那些觀念嗎?又有甚麼準則要世上億萬人跟你一樣狂熱地追隨?不用想清楚嗎?

【科學的本質】
- 「現在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從愛因斯坦和玻爾那裡學到,有時候一個概念乍看之下全然矛盾,但仔細分析所有細節及實驗結果之後,可能並非如此。」—《1963-1970年諾貝爾物理獎演說集》,1972年
- 「我們會竭盡所能,盡快證明自己是錯誤的,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進步。」—《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
- 「如果他們告訴我們在某種情況下,一定會出現相同的結果,這當然很好。但如果我再三嘗試,都沒出現預期中的結果,那我們就必須接受眼前的事實。」—「費曼物理學講座」第二堂課錄音,1961年9月29日
- 「我們會說科學是好的,但這並不表示沒有科學就不好。」—「費曼物理學講座」第三堂課錄音,1961年10月3日
- 「理論物理學家的創造力實在低得嚇人,我們只依賴穩穩當當的基本原理時更是如此。」—致貝特(Hans Bethe)博士,1951年6月
- 「問題幾乎全都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道格拉斯高等研究實驗室,相對論演講錄音,1967年
- 「科學與商業或其他職業不同。科學家彼此合作,以了解大自然。我們已經學會了,要非常小心地認可和尊重任何想出有用新點子的人。」—《費曼手扎:不休止的鼓聲》,致戴利亞哥(Rafael Dy-Liacco),1978年6月
- 「不過,如果某件事並不科學,如果這件事不能當成可觀察檢測的對象,並不意味著這件事就是無效、錯誤或愚昧的。我們沒有意圖去爭論科學不管怎樣就是好的,其他東西無論如何就是不好的。」—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科學的年代」,1963年
- 「科學並不是專家的事業,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科學的年代」,1963年
- 「刺激的事經常發生:你一開始研究時抱持的概念被全部推翻。」—《全知》雜誌訪問,1979年2月
- 「有件事讓科學變得困難,那就是科學需要大量想像。我們很難想像事物的真實模樣就是那麼瘋狂。」—BBC節目《想像真有趣》,1983年
- 「在科學這個領域,有些原理要經過學習才會明白自己知不知道,以及自己知道多少,你得小心,別搞混了。」—約克郡電視台節目《另眼看世界》的訪問,1972年
筆者的話:不管是誰,不管是以往如何受追捧的想法,在探求真實和真相面前,最後最後,許多制肘我們的包袱都是次要,甚至毫不重要。
【好奇與發展】
- 「在我那本書中說到我對於繪畫、解讀馬雅文字、打鼓、開保險箱等,都和研究科學一樣努力,這點我雖然沒有大力強調,但卻千真萬確。生命中真正好玩的是持續嘗試了解運用自己的潛能可以做到什麼地步。」—《費曼手扎:不休止的鼓聲》,致凡得海,1986年7月
- 「我無法回答成年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糟糕。通常他們只想知道一些新字眼的意義,他們之前見過這些字眼,而其中的意義是他們永遠不會了解的。我討厭成年人,孩子才會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哥倫比亞快報》(Columbia Dispatch),1966年10月22日
- 「當你解釋一個『為什麼』的原因時,你得處於一個架構中,在這個架構中包含了一些事實;不然你就只能一直問『為什麼』而已。」—BBC節目《想像真有趣》,1983年
- 「一開始是這樣的。對我來說,這個概念既明白又優雅,使我深深的愛上了它。這就像愛上一個女人,只有在你還不太了解她的時候才可能愛上她,因為這樣才不會看到她的缺點。這些缺點後來才會顯現,不過此時愛意已堅,會讓你繼續和她在一起。所以雖然這個理論很困難,但是在年輕的熱情之下,我也會一直研究這個理論。」—《1063-1970年諾貝爾物理獎演說集》,1972年
筆者的話:由發現自我的可能性,從而發現世界的變化,過程中儘管遭遇嚴重衝撃,甚至有些信念全盤被推翻,在求真的勇氣底下,未必只是沮喪,更可以是與別不同的刺激。

【科學與社會】
- 「所有的研究人員得到的結論是,世界上所有人都蠢到不行,因此要告訴他們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持續侮辱他們的智商。」—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確定的年代」,1963年
- 「一般民眾的態度是想要找到答案,而不是想要找到有方法獲得答案的人。」—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確定的年代」,1963年
- 「我得指出,人並不誠實,科學家也不全然是誠實的。多說無益,沒有人是誠實的。科學家也不誠實。只是人們通常相信科學家是誠實的,這使得狀況變得更糟。說到誠實,我的意思並非是你只能說真實的事情,而且你還要搞清楚整個狀況。你要弄清楚所有的資訊,但是這得要其他人聰明到能夠下定決心才行。」—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確定的年代」,1963年
- 「我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科學的年代,各種訊息連番轟炸,還有那些電視語言、書籍等,都是不科學的。並不是說這些都不好,不過它們是不科學的。結果就是有許多假借科學之名行事的知識暴君。」—全國科學教師第十四屆大會演講「科學是什麼?」,1966年4月
- 「人們常有一種感覺,認為科學家知道的東西比他們研究的多,事實上並非如此。這根本就像是《綠野仙蹤》那般虛幻。你仔細看一下就能發現科學家和你一樣是個普通人。」—韋納採訪費曼,1966年6月28日
- 「科學有價值嗎?我認為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本身是有價值的。結果是好事或壞事,則取決於利用的方式;不過這種力量本身是有價值的。」—丹茲講座系列演講「不確定的年代」,1963年
筆者的話:大部分的人容易站在兩個極端:一端是只執著於知道科學結論,不細緻加以反思;另一端是,完全任憑自我的推想,拾取個人喜歡的說法,否定一切科學的內容,去相信萬事萬物是這樣的和那樣的。理性與真實的分寸在哪裡?這是一個問題。
【數學】
- 「我認為數學不算是科學,就某方面來說不算是自然科學,可能是『非自然」的科學。」—「費曼物理學講座」第三堂課錄音,1961年10月3日
- 「對這個真實世界而言,純數學只是個抽象的存在。純數學在處理該領域中專門與技術上的主題時,具有特別精確的語言,但是這種精確的語言在你處理現實世界的真實物體時,並沒有任何精確的意義。除非純數學中的某些特殊的細微之處能夠仔細的凸顯出來,否則只能用來炫耀賣弄,而且還會引發混淆。」—〈新數學〉,為加洲教育局而寫,1965年
筆者的話:除了人們慣常指數學是科學的語言等說法之外,費曼的推想,相當有趣。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在洛沙拉摩斯工作。在首次原子彈試爆成功之後,大家都很興奮,每個人都參加派對,到處跑來跑去。我坐在吉普車上打鼓。有個人愁眉苦臉坐在那邊,他是威爾森。我問他怎麼了,他說:『我們製造了很恐怖的東西。』」—《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訪問,1985年2月
- 「我學到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當你有很重要的原因而要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必須經常回頭看,看看最初的動機是否依然正確。」—「為了科學的未來」訪問
筆者的話:科學家從了解武器的影響力,只要有誠意擴濶掌握更多,絕對可以且應該參與、思考有關戰爭的討論。
【懷疑與不確定性】
- 科學家身上不尋常的特質是,不論做任何事,他們都不會像其他人那樣自信滿滿。他們總是抱持著一定的懷疑,想著:『這可能會這樣』,然後嘗試看看。他們一直都知道『凡事都有可能發生』。」—《全知》雜誌訪問,1979年2月
筆者的話:這是很理想的說法,可惜在不同年代,科學家的態度不盡相同。

【教育與教學】
- 「我相信課本對於一個好老師而言,只是幫助教學的工具,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材料。」—《費曼手扎:不休止的鼓聲》,致郭德夏爾(Richard Godshall),1966年3月
- 「保持人性,並且站在學生這一邊。」—《費曼手扎:不休止的鼓聲》,致郭德夏爾(Richard Godshall),1966年3月
筆者的話:試想想,一個社會有多少「好老師」?
【未來】
- 「我希望未來的世代能擁有自由,擁有懷疑的自由,這樣才會有發展,能夠持續冒險,找到進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丹茲講座系列演講「價值的不確定性」,1963年
- 「我經常認為,終極的物理將不需要用數學來陳述。當最後的物理機制揭露出來時,物理定律將如同棋盤方格那麼簡單明瞭,只呈現出複雜的棋局而已。」—《物理之美:費曼與你談物理》
- 「我們總可以很簡單對別人說:『你能解䆁我們所見的這個世界目前為什麼是這樣,這很了不起,但明天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事實上我們依然努力尋找答案,這讓我們保持積極的態度。」—麻省理工學院百年紀念講座「談談我們這個時代」,1961年12月
- 「就人類種族的發展、心智的發展,還有智識生活的發展而言,我們都只處於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日子。我們的責任不是在目前回答所有問題,不是要把每個人都驅趕到同一方向,然後說:『這就是解答。』因為這樣我們就等於受到了束縛,讓我們的想像力受到限制。」—伽利略專題研究會〈現代社會中科學文化的角色〉,1964年9月
筆者的話:必須留意,費曼所指的「懷疑」,不是空泛無根的懷疑,而是透過不斷認識和探索之下,提出「更加」有助找到真相的懷疑。此外,對未來人類文明的各種可能性,抱持積極開放的態度。
【智慧】
- 「我不知道實際上怎樣,不過有趣的是,當你做了一些傻事時,會為了自我保護而不知道自己的愚昧之處。」—〈傑出的費曼博士〉,《洛杉磯時報雜誌》,1986年4月
- 「一般的傻子沒有問題,你能夠和他們說話,幫助他們。但是自以為是的傻子明明是傻子,卻要把自己的傻遮蓋起來,然後用花招讓別人以為自己有多了不起。這種人我無法忍受。」—《別鬧了,費曼先生:科學頑童的故事》
- 「我學畫畫,也讀一點書,但我其實是知識偏食的人,我知道的事情並不多。我的才智有限,只能用來朝著一個特定的方向發展。」—《你管別人怎麼想:科學奇才費曼博士》

核稿編輯:周雪君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