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澳門終於成為一個「問題」——書寫《隱形澳門》

澳門終於成為一個「問題」——書寫《隱形澳門》
photo credit:Bobby Yip/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澳門絕非沒有價值可以發掘,為何一直以來無論是澳門內外的人都渾然不覺?

澳門是個隱形城市。

澳門當然是存在的,但卻被視而不見。長久以來,華人慣用的「中港台」及「兩岸三地」等字眼,完全視澳門為隱形。很多關於兩岸社會的討論,也會輕輕跳過澳門,彷彿澳門並不存在,又或是澳門經驗不值一提。究竟,澳門為何長期隱形?

在兩岸社會中,澳門受忽視是可以理解的;澳門地方很小,經濟地位不顯著,而且形象模糊,太少文化輸出,以至兩岸都常常看不到澳門。小小的澳門,在「中港臺」的大概念中完全隱形,而「港澳」這概念指的又常是香港。儘管澳門在政經社會各方面都其實跟香港截然不同,但澳門卻在香港的巨大身影後面不被看見。外面的人都知道澳門,說得出澳門有很多賭場,有大三巴,有葡式蛋塔及葡國雞,曾經被葡萄牙殖民,但就僅此而已,很少有進一步的了解。

RTR39EQL
photo credit:Bobby Yip/reuters/達志影像

不只別人看不見澳門人,澳門人有時也看不見自己。我自己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的幾次本土覺醒

在澳門土生土長,我很長一段時間幾乎從不深究澳門的特質與價值。在臺灣讀大學時,我開始隱約察覺到自己對澳門無知,卻也不會視之為一個問題。每當有臺灣朋友問起澳門,我發現自己只能提供寥寥數語的介紹:「澳門很小」、「澳門沒香港繁忙」、「賭場生意是澳門的重要收入」,非常浮淺。偶爾有人細問下去,我已經沒法多說什麼。儘管如此,我事後卻也不會著緊去惡補澳門知識,彷彿身為澳門人而不熟悉澳門並非什麼令人慚愧的事。

我在澳門的舊區長大,卻對那裡負載的澳門歷史文化價值視而不見。葡國人早於十六世紀中葉登陸澳門,並在澳門半島南部定居,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歐洲人社群。他們建房子、建教堂,留下了數百年的足跡。而我,就在這個區域──風順堂及議事亭前地一帶──長大。陪伴我成長的,是家裡旁邊的教堂鐘聲,是我家附近的歐洲式劇院。

然而,當時的我從來不會去問:我家旁邊的教堂究竟有多久歷史?為什麼這一區那麼多古舊的西洋建築?葡國人以前在這裡做過什麼?這個安靜的住宅區其實隱埋了什麼歷史?第一次的覺醒,是我在2002年因為教學上的需要,首次粗略地了解澳門歷史:原來對比香港在清末才割讓給英國,澳門早在明朝已有葡國人定居!原來曾經有三百年的時間,澳門同時有明清官府及葡國人自治機構!而且,原來葡國人最早在澳門定居的地方不在別處,正正就是我成長的舊區!

AP_9911200575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第二次的覺醒,是2005年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因為答應了香港一本刊物寫文章,我看了不少相關資料。當時,我首次從歷史審察這一區的建築,更是驚訝連連。我家旁邊的教堂,原來是全中國最早的西洋教堂之一;我家附近的崗頂劇院,是中國第一座西洋劇院;而我長大的區域,正正就是後來登上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在這一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竟然要靠聯合國去確認這裡的價值。

又過了好幾年,有一次,我在倫敦參觀交通博物館,了解到倫敦的公共交通系統發展。該館介紹,倫敦的公共交通大概起始於19世紀初,在此之前,只要從泰晤士河畔市中心的西敏寺或聖保羅大教堂往城市外圍走半小時的路,眼前都是荒蕪一片。這叫我異常震驚,倫敦是西方文化名城,有深厚歷史,但原來,除了市中心地帶,今天倫敦大部分地區的建築歷史還遠遠沒有我長大的風順堂區那麼久遠。這麼多年來,為何澳門人如我只仰望倫敦這種西方名城,卻看不見腳下的澳門?

逆反幻覺:對澳門視而不見

既然澳門絕非沒有價值可以發掘,為何一直以來無論是澳門內外的人都渾然不覺?

澳門的基礎教育中甚少本土元素,中小學用的是香港或中國大陸的教科書,裡面自然沒有關於澳門的內容。澳門缺乏多元的媒體市場,媒體多年積弱,沒能推動本土文化。另外,澳門的本土學術研究累積亦少。澳葡政府多年不發展大專教育,直到1991年才設立第一所公立大學澳門大學。長久以來,有關澳門歷史、文學、政治、社會的研究低度發展。

連澳門人自己都不太了解澳門,外地人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澳門的文化輸出一直很弱。試想,一個生活在臺北、香港、上海的人,日常生活有多少機會接觸關於澳門的資訊?他有沒有買過一本澳門小說、聽過一首澳門人創作的歌、看過一部澳門題材的電影?澳門也不乏人從事不同領域的創作,但因為缺乏商業發行通路,這些作品大多走不出去,以致外人對澳門的印象一直單一又平面,只是新聞偶爾會報導的賭業生意,或是旅遊雜誌偶爾會介紹的澳門風光美食。

如是,有關澳門的種種,學校不教、媒體少講、研究又少,本地人一知半解,外地人就更無從認識。結果,澳門也就少有被討論、探索,澳門也就似乎從來不是一個「問題」──一個連它的獨特性都沒有被說明的地方,又如何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因此在以往,不管是澳門人或外地人談起澳門,都只是輕輕一句「澳門是個很小的賭城」或是「澳門人很有人情味」就可以概括。除此之外,澳門還會有什麼問題?大概沒有了!

RTSNILT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歸根究底,澳門的本土性缺乏堅實的論述基礎。學者Ackbas Abbas 曾在其名著Hong Kong:Politics and the Culture of Dissppaearance用「逆反幻覺」(Reserve Hallucination)這概念去討論香港:幻覺是指看到不存在的東西,逆反幻覺是指事物明明擺在眼前,卻沒有被看到。Abbas 的意思是,香港背負了太多的陳腔濫調,例如「文化沙漠」及「中西交流」等標籤都令人無法看到真正的香港,反而令很多人對香港很多東西視而不見。他的這本著作,就主要從城市空間、香港電影及文學去還原香港的趣味、價值與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