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十二夜》票房破6000萬,這次,Raye要做個「更貪心」的導演

《十二夜》票房破6000萬,這次,Raye要做個「更貪心」的導演
Photo credit:貝殼放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這部紀錄片就是在做政府推行零撲殺前,應該要做的功課。」《十二夜》導演Raye說。

2013年,由知名小說家九把刀監製的紀錄片《十二夜》上映,刻畫了台灣動物收容所大量安樂死的「殘忍」狀況,這支賺人熱淚的紀錄片票房破6,200萬,兩年後,零撲殺法案在輿論壓力下快速通過,導演Raye聲名大噪,一天到晚被請去生命教育、動物保護的講座演講。

但她不滿足,今年,Raye以群眾募資的方式推出續集,號召大眾幫忙完成她「貪婪」的心願。

大家都叫我們要愛護動物,但收容中心到底是WTF?

1981年生的Raye,原本擔任MV、電影預告的剪接師,許多媒體報導她之所以「改行」當導演、拍《十二夜》,是因為看到鯨豚保育的電影《血色海洋》,但其實,Raye的動保意識從國中就啟蒙。她讀的是信義國中,位於現在信義計畫區內,當時那裡還只是一片工地,不過「計畫區」已經公布,這片荒蕪之地,正開始穿金戴銀,即將變成全台最貴的地段。

但這些工地卻生產許多「副產品」:就是「便當狗」。

Raye說,許多工頭,或許出於慈悲或不想浪費,會把吃剩或多訂的工人便當拿來餵狗,自然而然就在工地附近聚集一堆流浪狗,工人也希望狗晚上幫他顧工地,加上工人不會幫牠們結紮,這些有吃有喝、生存無虞的狗就繁殖出更多的小狗,「這個模式大量在台灣各個計畫區、規畫區發生。」

這些狗偶爾流浪到校園,就成為孩子們寵愛但師長們頭疼的校狗。Raye就讀國中時,就看過流浪狗「小白」,被清潔隊從校園裡拖走。為了救小白,她曾走進位信義區半山腰的台北市動物收容中心,在那個沒有《動保法》的年代,收容中心用水淹、通電等,將這些都市製造出來但不想要的「活體垃圾」處理掉。

Raye回憶,「我假日會牽著我們家的狗去公園,路上也很多寵物店、獸醫院,大家感覺都對狗很好,但我進到那個地方,感受是WTF。左右兩邊箱子,疊高高,所有的狗都非常凶狠的對著你吠叫,這些狗好像都恨人類,想把人類都咬死的感覺,大家都跟我們講說要愛護動物,但這裡到底是什麼鬼地方?」

她還看見用來淹死幼犬的水桶,管理員也若無其事的告訴她,「這些狗送來七天後就會被殺死了。」

《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中預計討論收容所角色轉換的可能方向
Photo credit:貝殼放大

那時「參訪」動物收容所的經驗,成為Raye拍攝《十二夜》第一集的起源,「當時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收容所在做什麼』,我們必須先知道自己不是個友善動物的國家,才有可能改變」,但Raye沒料到《十二夜》的影響來得這麼快,動保團體趁著民眾對流浪動物議題的關注,遊說立委修法,兩年內,政府就火速通過「零撲殺法案」,害慘收容中心,也害了更多狗。

沒有晶片、結紮,只會讓受苦的狗越來越多

2013年10月電影上映後,動物收容所成為眾矢之的,「屠夫」、「劊子手」等罵聲不絕於耳。【註1】2017年2月,台灣正式成為亞洲第二個通過零撲殺法案的國家,收容所不能再把狗送到天堂,卻把牠們困在這個永遠的人間煉獄。

《台灣動物新聞網》報導,2015年零撲殺法案通過時,全台公立收容最多只能容納6,000隻動物,但根據行政院農委會資料,當年被抓進收容所的就超過七萬隻動物,狗長期共用籠子,打架互咬是家常便飯,擁擠的空間、緊張的氣氛、不夠完善的衛生環境更讓傳染病快速蔓延,2015年所內「自然死亡」的動物就超過8,000隻。

經過三年的宣導、改善,目前全台收容所已經不再爆量,但2018年4月底的最新資料顯示,全台還是有五個縣市的收容中心「超收」(台北市、高雄市、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而且光一個月就有149隻動物在所內因為生理耗弱而死。

想要解決收容所的困境,減少流浪狗,得從「晶片」跟「結紮」著手。所以Raye將續集定名為《回到第零天》,拍過收容所的流浪狗故事後,她打算回溯這些狗的前半生,想知道牠們為何被抓、為何流浪街頭。

收容所的狗來自街頭,而街頭的狗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放養犬」,有人固定照顧、餵食,但被養在室外;另一種則是「流浪狗」,可能原本有主人,但走丟了或被棄養,或是出生在街頭。

其中,走丟的狗或放養犬,只要有植入晶片,被抓到收容所後都能找回主人,但是,台灣晶片政策從1989年推行至今,2017年全台177萬隻家犬走失後能找回來的不到一半。Raye說,《動保法》雖然規定主人要幫狗打晶片,但各地方政府的晶片登記規定通常都有「七天勸導期」,就算被抓,也沒有「立即」做的急迫性。2016年就有立委提議刪除「勸導期」,但經過兩年的程序,到今年5月22日,才終於三讀通過。

Raye回憶,2013年進入彰化員林的收容所拍攝時,光幼犬就佔40%,想要減少這些原本就出生在街頭的流浪狗,必須從狗爸爸、狗媽媽著手。雖然動保法已經要求,飼主必須幫狗結紮,但台灣犬隻絕育率只有24%【註2】。Raye認為,絕育率不高的原因在於,台灣的結紮法條,有個「立意良善」的漏洞:如果寵物生了病,不適合開刀,主人可以申請「免結紮」,但是,動保單位對此沒有准駁權,飼主只要申請,政府就一定得放行。

植入晶片和結紮,都屬於重要的「飼主責任」,但放養犬遊走在「養與不養」的界線間,也讓問題更複雜,Raye說,「今天一隻狗來,我每天就給牠廚餘,我會叫牠小黑,牠看到我會搖尾巴,這樣算不算飼主?」台灣對此還沒也有定義清楚,自然很難討論飼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