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從失責父親身上,追溯家族失憶的馬共歷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導演質問:「為什麼他無法是一個正常點的父親?後來我想,會不會是他自己的父親的問題呢?」
文:許維賢
近年旅臺導演廖克發的紀錄片《不即不離》從家族史出發,很深刻重繪了大馬華人跟國家和馬共歷史不即不離的間距。導演從失責的父親身上追溯自身家族失憶的馬共歷史,追思那位跟自己素未謀面的祖父作為抗日分子和馬共游擊成員的史前史。
廖克發指出現在的馬來西亞人其實不知道怎麼去看待馬共,因為歷史課本就是把他們描述成恐怖分子:「人們很容易用左派右派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但是這太過簡化了。」(黃衍方2016)他認為所謂冷戰後的左派和右派其實是很西方的觀點,這樣他們才知道哪些國家是站在同一邊的。與其說導演拒絕站在左派和右派的兩端看待馬來西亞和馬共歷史,不如說他是往返來回叩問、辯證和重繪兩端之間的間距和張力:「記起我們已經忘記的,提醒我們原不該想起的。」(王德威2007:55)把人們帶向有關家庭記憶和馬共時間的政治學。
片頭一片漆黑中映入眼簾的是一盞冉冉上升的孔明燈,伴奏的是一首反覆出現在片中的馬來西亞國歌〈我的國家〉(Negaraku)旋律的前身—一支改編自印尼民謠的馬來情歌〈月光光〉(Terang Boelan)。導演安排華人文化意象(孔明燈)和馬來情歌(〈月光光〉)相互交錯形成華夷風:看似一片祥和和祈福國泰民安的想望。鏡頭一轉是一部正在軋軋旋轉的家庭錄影帶,一位裸著上身的華裔父親舉著水管清洗庭院的水泥地板,在鏡頭前卸下衣服的小女孩來回在地上蹦跳戲水滑倒嘻叫,當觀眾以為這就是導演要敘說的馬共家庭,然而畫外音是導演的聲音:「一直以來,我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家庭記憶,但是我沒有……」鏡頭漆黑數秒後,導演向大家展示不在家的父親唯一一張全家出遊的童年照片,而這位對馬共歷史一知半解的父親卻是此片的鏡頭主要敘說者。畫外音的導演自稱跟這位父親的關係很僵,九年沒講一句話。

父親長年在外不顧家,家中的其他成員包括作為大兒子的導演經常要分擔他的責任,在導演的敘述裡這是一位不負責任的父親:「基本上家裡所有的事對他而言都成了小事。」導演質問:「為什麼他無法是一個正常點的父親?後來我想,會不會是他自己的父親的問題呢?」這些追問把導演推向馬共時間所構成的記憶網絡,導演有意追究是誰應為這段父不父、子不子的家庭記憶負起倫理的責任?我們必須承認導演一開始是故意把自己設置在受害者的立場向父輩提出疑難,他就是不明白自己為何不能像大多數人那樣擁有中產階級溫馨的家庭記憶?
他重溫華小五年級的官方歷史教科書,馬來亞共產黨被描述成是一個進行各種恐怖活動的非法組織,導致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於是他追問「公公,你是一個恐怖分子嗎?」對家庭記憶的叩問在此很順理成章轉化成對歷史的大哉問,這是此片引人入勝之處,它不願意像一般紀錄片先站在官方勝者為王的歷史高度俯視芸芸眾生,也不願意屈就在民間敗者為寇的集體悲情裡控訴歷史的暴力,而是游刃有餘來回遊走於民間話語和官方話語之間的間距,從個人卑微和瑣碎的家庭記憶向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提出疑問。

導演帶領父親一家人回到公公遠在霹靂州實兆遠的老木屋掃墓。那裡還保存著公公唯一剩下的一張畫像,側對鏡頭對公公語焉不詳的父親,昭示了兩代之間對馬共歷史記憶傳承的徹底斷裂。導演只能更多是從母輩那裡了解到公公的事蹟,而她們更多是站在家庭立場苛責公公的失責,男人長年地不顧家讓母輩飽受了恐慌和獨自承擔生產和養兒育女的辛酸,母親以福州話和華語轉述婆婆生前對公公的恨,她不明白丈夫好好一個人為何要去參加共產黨,29 歲(1948 年)的丈夫當年回家被舉報,被英軍埋伏槍殺死在自家附近的叢林,根據其孫女(導演堂姊)轉述其爸(導演大伯)的回憶,生前公公也常常回家把家裡任何可以賣的東西包括米都拿走或典當。

雖然導演一家人對公公的記憶有所出入和微詞,女兒(導演姑姑)也會記取其父最疼她,半夜悄悄回家幫她和其弟(導演父親)洗澡的童年溫馨記憶。面對英方對公公屍體的不義和非人道處理(死無葬身之地,不准親人認屍和安葬屍體,也不准親人哭泣和在家裡掛上他的相片),大伯竭盡全力在公公去世後躲躲藏藏請人為他畫了一幅像,每年清明過節畢恭畢敬拜祭他。
這的確是一個「兩代人叨叨絮絮地怎麼紀念著一個老鬼魂的家庭故事」(廖克發2015)。導演不但沒有意圖構建一位高、大、全的馬共英雄形象,也沒有從「黑白立場明確的心理」(廖克發2015)進行二元對立的敵友之分,反而首先從母輩視角嘗試還原一位有血有肉徘徊在家庭、馬共和國家間距之間的父親形象,其次才是重繪馬共隊員顛簸流離的集體身影。
離散導演廖克發從臺灣回到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從南到北,也輾轉於泰國、廣州和香港四處走訪馬共隊員,從男到女,從華族到巫族,這些絕大部分被官方禁止入境馬來西亞的馬共倖存者於晚年在此片追溯他們各自的流亡遭遇和離散漂泊的命運,導演彷彿從這些憂患的遺民中依稀看到了公公的身影。攝影機步步追蹤和探勘這些流亡身體和其疆界的移動,導演安排這些馬共遺民在鏡頭前以各自的土腔訴說著無家可歸的旅程,為後馬來西亞的土腔電影注入了流亡的主題。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