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沙特聊存在主義:感到羞恥時,就是認可他人眼中的我

與沙特聊存在主義:感到羞恥時,就是認可他人眼中的我
Photo Credit: thierry ehrmann,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論我們多麼接近他人,也無法踏進他人的領域,無法感受他人的意識。......我們活在我們的自由。不管我們到哪裡,我們都只能活在自己的自由。我們無法逃離自己的自由。」

作者:原田MARIRU

十七歲高中女生亞里莎失戀了,因為在推特誤讀了一句尼采的哲學名句,在心中許下心願,因而引發采尼穿越時空來到京都,教她如何讀對哲學、生命因此強大。

以下為故事裡沙特與女主角亞里莎的對話。

「我認為『人不可能到達他人』。而且,他人跟自己永遠處於支配或者被支配的爭奪關係。妳不曾有過這種想法嗎?」

「支配或被支配?」

「是的。」

「唔,說真的,我沒有這麼想過......應該說,我聽不太懂你的意思。」

「這樣子啊,那麼,我再仔細地說明一下。」

店員送來紅酒及雪茄目錄。沙特試聞了一下以後,告訴店員:「大衛杜夫No.2。如果有七星,也幫我送來。」

「好,接下來我要告訴妳,為什麼我會說,『人不可能到達他人』。妳看一下坐在吧檯的那對情侶。」

「是那一對嗎?」我看著情侶的方向。

「妳現在目光正注視著那對情侶。那麼,妳可以說說他們的狀況嗎?」

「唔,兩人看起來氣氛還不錯,但是我總覺得有股銅臭味......你看,那個女生旁邊放了一個卡地亞紙袋,大概是那個男的買給她的首飾還是什麼吧?」

「或許吧?也許他們之間有什麼特別的關係。不過,先不管這個,妳的眼前有一對情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也就是說,妳的世界裡,產生『情侶』的觀察對象。這也就表示妳所看到的世界,有『情侶』這種物體存在。」

「嗯,說得複雜一點,確實是這樣沒錯。」

「妳眼前所看到的世界,是以妳的主觀形成的。目光看向『情侶』,『情侶』在妳的世界登場。就連這個菸灰缸,或是店裡所有的物品,都是相同的道理。我們注視某些事物,就表示我們把眼睛看見的東西拉進自己的世界。到目前為止沒問題吧?」

「嗯,大概吧?」

「那麼我再說得更仔細一點。換句話說,人們以自身主觀、以自我為中心,來觀察這個世界。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視為『對象』,反映在自己的世界。」沙特說著,緩緩地搖著酒杯,然後一仰而盡。

「唔,視為『對象』是什麼意思?」

「例如,內心的聲音。妳看到那對情侶,心裡產生『看起來氣氛還不錯』、『總覺得有股銅臭味』,假設這樣的心聲,在妳的世界就像niconico動畫(註:日本影音串流網站。)上的跑馬燈好了。」

「心聲像跑馬燈?嗯,好像可以想像。」

「那麼,我繼續說明。把妳的目光放在某個事物,也就是注視某個東西。比方,看著這枝雪茄好了。當妳看著這枝雪茄,也許妳的世界會出現『菸味真臭』,或是,『要是能像殺手骷髏13(註:齋藤隆夫的漫畫作品《骷髏13》中的主角迪克東鄉,擁有一流狙擊能力的殺手,登場畫面時常叨著雪茄。)的主角迪克東鄉,那該有多帥呀!』但是,這些只有妳知道。」

「嗯,說的也是。的確無法連內心在想什麼都能看穿。」(迪克東鄉有很帥嗎?)

「就是這樣。而且這裡有一個大重點,妳把雪茄或紅酒杯『對象化』,也就是視為物品來看,是理所當然的。」

「嗯。」

「但是,如果換作是人的情況呢?以我們提到的情侶來說,大家各自都有不同的看法。就如同妳看到的那對情侶,妳心想著:『看起來氣氛還不錯』、『總覺得有股銅臭味』,而那對情侶也有他們的心聲,各自在自己的世界注視著這個地方。或許男性想著:『這個酒真美味,等一下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和她上床。』女性也許內心想著:『我好睏呀,差不多該回家了吧?』但是,這些心聲我們看不見。就和他人所看到的世界一樣,我們無法看見別人的內心世界。原因就是我剛剛說的,心聲的跑馬燈,只有自己看得見。」

「原來如此,因為我們不可能看見他人的心聲。反過來說,別人也看不見心聲的跑馬燈......你是這個意思嗎?」

「沒錯。妳回想我剛剛說的『對象化』。我們將目光投射在他人身上,縱使自己的世界有他人的存在,卻無法連那個人內心在想什麼也看見。如果要問這是怎麼一回事,是因為我們只能把看見的對象視作『有個男性』、『有對情侶』,以物件化的方式來理解。」

「物件化?」

「是的,這就叫做『對象化』。也就是說,我們能夠將眼前所看到的廣闊世界,猶如看待物件般掌握,『有個男性』、『有對情侶』、『○○在那裡』,卻無法和別人一樣以相同的視點去看待事物,我們無法完全瞭解他人內心在想什麼,有什麼想法。物件化的說法,並不是把人當作棋子來思考,而是指主觀無法附身在眼前對象,來看待世界。雖然我們可以推敲、臆測:『啊,現在大概是這樣的心情吧?』但是,無法與他人觀察到百分之百相同的世界。」

「原來如此,聽起來好像《新世紀福音戰士》(註:日本著名動畫,講述青少年駕馭新世紀福音戰士生物機器,來抵禦侵襲地球使徒的故事。導演庵野秀明在這部動畫中,有很多內容呈現強烈地顯示出存在主義色彩。)。」

「我沒看過《新世紀福音戰士》,所以不太清楚。這本書是講這樣的內容嗎?」

「我覺得很像〈刺蝟的兩難〉(註:指新世紀福音戰士第四集,這集副標是「Hedgehog's Dilemma」,意即「刺蝟的兩難」。來自叔本華寓言故事的精神分析用語。)那一集。就算彼此希望瞭解,但是距離太近又會刺傷,距離太遠又覺得孤獨......有點像這個故事帶給人的孤獨感。結果即使和別人很親近,終究還是有距離。」

「啊,那是佛洛伊德說的『豪豬的困境』吧?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把叔本華的想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原本是叔本華寫下與人交往的想法。我剛剛說的『對象化』,雖然是指別的觀點,但結論就是,自己與他人之間有一輩子都難以跨越的鴻溝......就這一點來看,的確有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