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刀の故事:偷師試水溫要「斬手」?用刀鞘能打嗎?百人斬不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不乏對日本武士刀著迷的人,究竟武士刀的製作過程以及相關文化,有何使之多年不減的奧妙?
數十年來,美國人超愛日本武士刀

相信如果有人拋出這個問題:最多日本刀(傳統武士刀)的地方在哪裏?
可能會立即被人嘲笑回答道:「當然是在日本吧!」
不過,若把問題添加時間性,把它當成是歷史問題的話,那麼,看似簡單又標準的答案,也未必全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軍在日本以一年時間大舉沒收武士刀,原意是禁制民間「武器」,不少美軍把大批武士刀視作珍貴紀念品帶回美國;直至1952年日本才讓彥三郎推出造300把新刀計畫,解禁後日本刀被視作傳統文化藝術品,數量逐漸增加。據估計戰後至50年代中期,美國收藏的武士刀極可能比日本還多。
凡事自有其發展脈絡,我們常在美國電影、劇集看見有角色使用傳統武士刀,不管是多年前令人熱愛的《最後武士》、《Kill Bill》等電影,或近年美劇《Walking Dead》中「米瓊恩」(Michonne)的刀法曾惹來網友討論,乃至Netflix原創電影《極道制裁者》(DARC)那位「企業二世祖」的武士刀亦成為重要點綴;感覺美國人對日本刀情有獨鍾,實際背後更有血淚般的歷史緣由。
只是,沒收武士刀的事跡還不能充分解釋那份鍾愛,擁有的數量再多也可以不喜歡,說到底,始終是日本人製作武士力的技藝、品質和心思,才是真正令人醉心之處。
論造武士刀的過程,傳統說法與現代有些微差異,而傳統最賦「秘傳」色彩的一環,先不得不提關於「試水溫」的迷思。
日本製刀傳說涉及「水溫」的步驟最神秘?

就是在刀匠捶打鋼刀刀芯到一個階段,刀身經已成形,便會在刀主體的上半部(刀背)塗上黏土,塗甚麼樣式會決定武士刀「刃文」的特色,唯獨不塗黏土的地方是外露那一整邊的刀刃,然後,將塗好的鋼刀整個放入爐火鍛燒,稱為「土置」(tsuchioki),加熱至攝氏750至850度燒完即置入溫水之中數秒(塗黏土的刀背部分(棟)向下延伸,使之更有彈性,而刀刃則沒塗黏土,反過來令它更堅硬)。
與此相關的迷思,就在拿捏「水的溫度」:水溫太冷,收縮過急會使刀刃出現裂痕;水溫太熱,則無法達致想要的硬度,影響堅固性。
在平安時代有一名匠叫小鍛冶宗近,人們透過謠曲〈小鍛冶〉流傳一個故事,他的門徒在幫助造刀的過程,偷偷伸手去試水溫,想知道箇中秘密,怎料瞬間被小鍛治宗近抓住,當場將他的手斬掉,此事隨著謠曲成為民間傳說。

今天要弄清楚平安時代名匠「水溫秘密」已不太可能,但現代日本刀匠透露做法,是大約把水溫調至攝氏7至13度。
當然,在泡水之前的煉鋼的各種步驟亦極其重要,說到底,造武士力要準備的事和細節相當多。在分享讓人讚嘆又嚴謹的造刀技藝之前,不妨先從整個成品最外圍的「刀鞘」談起。
太天真?即使劍術高手也無法用刀鞘退敵?

即使看似平平無奇的刀鞘,過往亦不乏趣事和製作功夫。
近年,日本「時代考證家」山田順子在《江戶那些事》提到刀鞘及武士之種種,正好滿足我們這方面的好奇心,她日常的重要專業之一,就是替日本影視製作團隊提供考證意見,讓團隊採用合適的部分拍攝。
由於不少日本人受到劇集畫面影響,一度誤以為武士界的絕頂高手,可以利用刀鞘來擊倒敵人,無須拔出整把刀撕殺。就好像《暴坊將軍》裏的吉宗將軍,不停用刀鞘擋對手的刀,又用刀鞘最尾端的「鐺」部大力反擊,似乎這像是金剛棒般厲害好用。
可惜事與願違,誠如著名刀匠吉原義人交代的過程,用來製造刀鞘的朴木(木蘭科)不見得特別堅硬,事前先徹底風乾,再被割磨成兩薄片,緊貼武士刀原型裁訂好各部後,以「續飯」(米飯壓合成的漿糊)作為黏合膠,把兩薄木片併合。可能你已推想到:「這不是很脆弱嗎?」正是,這種黏合稱得上脆弱,本來就是將來有需要時,重新把刀鞘再次分開兩半,清理長期用刀後藏在鞘內的油和灰塵,循環再用。
可想而知,無論一位武士如何高手,怎可能不拔刀,完全倚靠如此脆弱的刀鞘,彷若手執金剛棒一樣大力撃倒對手?
只是長久以來,文人雅士加上影視劇集對刀鞘的想像力,更聯繫上「銅牆鐵壁」四字,非常誇張,若知道實際刀鞘的結構,便明白一切想得太多了。
此外,還有一「武士與刀」的迷思,人們同樣想得太多,就是認為劍術強、刀夠好,就足以持刀大量斬殺敵人至天昏地暗。
手執一刀瘋狂斬殺百人、千人,有可能嗎?

每次看日本古裝劇出現武士撕殺時,不難碰見一些血脈沸騰的畫面,那些劍術高手揮舞幾下武士刀(誇張的甚至揮一下),就清脆利落把對方斬殺,如果是根據漫畫改編的故事,或會有百人斬、千人斬的場面,一會兒手起刀落,即屍橫遍野,近年《無限之住人》可謂全戲「由頭斬到尾」,看過的朋友或記起殺得有多壯烈。
以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誇張一點問題都沒有,然而總有時候會好奇,傳統日本武士真的如此輕易用刀以一斬殺十人、百人乃至千人嗎?
山田順子談及武士撕殺時,以她熟悉的江戶時代為藍本的話,還是認為電影和劇集比歷史實況浮誇太多;別說要百人、千人斬,即使劍術高超的武士,加上質量非凡的武士刀,要做到十人斬,也未必真能成事。
首先,武士刀刃在斬中衣物、人體、碰撞刀刃或硬物時,會不停累積磨損,正式生死相搏的對決,可能一次決鬥已令武士刀折損不少,到了刺傷、斬死對方之後,也意味武士刀割破衣物、弄傷人體,繼而沾上了脂肪、血液,無論原初如何鋒利,依然會使變鈍情況加劇,這樣的刀再跟另外數位武士接戰,剩下多少威力,叫人非常懷疑。
更重要的一點是,若武士不是神乎其技能一刀斬斷手或腳,意味他有許多機會只是割中衣物,而中下級武士所穿的和服,會疊在內層「襦袢」襯衣之上,而上級武士會穿「長襦袢」,加起來可有六層布料重疊。
未止於此,武士通常在和服裏,經常擺放近十張的「懷紙」作各類用途,故上身因此再加厚了,還有腹部還繫了三層厚的腰帶。
可見,戲劇效果以一刀斬中身軀「見血而亡」的場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比較容易決定武士輸贏的關鍵,更可能是斬中手腕和腳部,直至對方失去行動力的時候,斬頭或全力把刀刺進對方(大力刺破六層衣物),才真正致命,當然還可以讓戰敗者自行切腹等。
所以,若說在戰場上用刀要斬殺大量敵軍時,一位武士會帶上多把刀,絕不能一刀斬天下。
說到這裏,在後續的篇章,我們會再一次檢視整把日本武士刀的源流,以及其製作過程獨到之處。

延伸閱讀:
- 曾叫日本天皇飲「淨化尿」,狂醫戰後躲過「公審」 談人性與《零年》
- 【奇謀】美軍曾研製「惡臭S液」對付日本人,後來才發現最臭No.1
- 為了保護日本女人,日政府曾召愛國「潘潘女」慰藉大兵
- 「自戀病」的蔓延——回顧日本殺人案、跟蹤狂、搗亂事件
- 加藤智大:「你們這些人生勝利組都去死吧!」 如何抒解自戀回歸真實?
- 日本多年硬推「信濃之國歌」,仍難以團結民心
- 日本歷史講師:為何史上「好打得」的戰神往往會失敗告終?
參考資料:
- 吉原義人、里昂.卡普、啓子.卡普著:《國家地理精工系列 日本刀:全面剖析日本刀的鍛造與鑑賞藝術》(Yoshindo Yoshihara, Leon Kapp, Hiroko Kapp-The Art of the Japanese Sword. The Craft of Swordmaking and its Appreciation),臺北市:大石國際文化,2018年4月,初版。
- 樋口清之著:《梅乾與武士刀——在傳統文化中的古老智慧,揭開大和民族創新獨步的關鍵》,北市:時報文化,2017年4月。
- 山田順子著:《江戶那些事:穿越三百年老東京,原來幕府將軍和庶民百姓是這樣過日子的》(時代考証家が教える 江戸の暮らしがわかる本),臺北市:日月文化,2018年3月,初版。
核稿編輯:歐嘉俊
Tags:
月薪25萬牙醫與3萬小資有相同煩惱?缺乏財務大局觀或許更焦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針對高收入族群的財務焦慮,建議先清楚所有支出項目,列出每項支出的底限;並檢視每一支出的流向、好好善用機會成本;最後重新調整資產配置,才能慢慢邁向想要的理想生活。
本文作者: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 台灣區總經理 黃士豪
先前一名網紅指出「25萬高收入族煩惱跟3萬小資相同」引發熱議,多數網友都無法認同,但我曾經遇過一位每月平均收入約25萬的牙醫,焦慮指數遠超過一般月薪3萬小資族。
職業為牙醫的陳醫師,雖然每月收入依診所患者數量有所起落,但近一年來平均月收入也有25萬,如果看診數量較多,當月收入可能差不多是小資新鮮人一年的薪水。
接到陳醫師的諮詢需求時,我檢視了一下陳醫師資產負債情況,各種狀況算相當不錯,並沒有特別需要修改的地方,除了投資組合總資產比多數人高出許多外,手頭也有足夠現金可以擁有良好生活品質。
然而我也發現陳醫師的焦慮恐慌指數位居「前段班」。在老婆還有一份時間彈性的工作,可共同貼補家用同時,陳醫師本人還是因為每月總「入不敷出」而始終對「缺錢」存在極大焦慮,對談時可以明顯感覺到他愁眉不展。
除了覺得賺的錢跟不上花錢速度外,陳醫師對投資始終無法看到明顯獲利,也對能不用擔心經濟壓力、實現財務自由和減少晚上及週末工作時間,這些遲遲無法達成的願望感到無力。
將陳醫師的資產負債、預算損益及投資組合全盤檢視一遍後,發現他入不敷出及焦慮主要原因有三個:「財務審視不全面」、「保險機會成本過高」及「理財結構過於保守」,而這三個問題同時也是相當多小資族財務管理及投資理財時容易犯的錯誤。

賺再多也是超支,都是因為缺乏財務的大局觀。
陳醫師雖然有做帳的習慣,但缺少了與老婆妥善溝通,因此對整個家庭支出總是後知後覺,金錢分配也有些混亂。
建議陳醫師應該要清楚將每月預算損益明確分類,倘若不能知道家中各個支出類別、就容易缺乏全局觀,不會知道各個預算哪邊多、哪邊少。一直見樹不見林就會覺得每一筆支出都該花,最後造成怎麼賺都無法完全支付開銷。
例如:陳醫師接下來可能會面臨換車這類龐大支出的抉擇,如果缺乏支出優先順序,容易讓每個花錢決策看起來都很合理,最後將陷入錢永遠不夠花的窘境。
我建議陳醫師將保險、生活費、交通、教育等支出分類,明確定義出每月比例,將這些支出以平均月收入設定底限,在有限「開銷」下就能避免各項開銷造成不必要浪費。
省下不必要的花費就有機會產生複利效應,這是高收入族群容易忽略的思維,所以會更容易在各個支出項目當中超支,即便收入高,最後也跟很多人一樣入不敷出。
給陳醫師的建議一:想清楚機會成本,每一塊錢都很重要!
不管收入有多少,有個理財共通觀念必須記住:每一塊錢都很重要!
陳醫師的財務現況,比起入不敷出這問題,我覺得更需要立即為他進行深入「保險健檢」!全家人一個月單醫療及意外險就高達4萬元保險支出,明顯高出該負擔成本,更不符合機會成本。
相當多人購買保險這類看似有「保障」的產品時,特別容易忽略機會成本問題,覺得應該多保一點,當有需求時就能多拿回一點。但是當我們只專注於保險,忘記或忽略其他開銷,就會造成過度投入。
無論收入有多少,保險支出絕不能超過每月收入十分之一。以陳醫師這個案例來看,假設把每月41,000元保險費降到合理比例24,000元,即使只將這省下的17,000元為小孩簡單投資ETF,以報酬率9%計算,30年就有2,400多萬元。
多出的17,000元保險費,能提供的保障是否超過將錢放入投資的報酬率?這就是他已經失去的機會成本。
給陳醫師的投資建議二:想實現財富自由夢想,先拋掉對金錢的焦慮
為何擁有高收入的陳醫師,也有相當多資產分配於投資中,感覺做了很多投資、卻無法看到獲利成果?理由很簡單:因為投資配置沒有辦法支撐夢想。
分析他的投資組合,保障型資產高達600萬佔23%,防守型資產包含房子共2,000萬佔75%,進攻型資產只投入60萬、佔2%,明顯無法帶來足以支付開銷的高獲利。
我的建議是如果本身個性無法承受太多風險,可以將進攻型資產提高到至少47%,防守調整至47%;至於現金、活存這些保障型資產,就算每個月支出高達30萬,預留半年180萬保障金也就足夠,可以降低至7%。
在房地產無法變現情況下,他現在也只需要將當初為小孩存的美金保單活用於投資中立即就增加200萬進攻型資產,在已經懂得如何選股的情況下,自然就離夢想更進一步!
針對高收入族群的財務焦慮,建議先清楚所有支出項目,列出每項支出的底限;檢視每一支出的流向、好好善用機會成本;最後重新調整資產配置,才能慢慢邁向想要的理想生活。

本文章內容由「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