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太陽很大≠The sun is big today,四個夏天容易犯錯的口語句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VoiceTube整理幾個有關夏天大家容易犯錯的英文句子,把這些學起來,下次使用起來更到位!
文:Reina Chen
今天太陽很大≠The sun is so big today. 我很怕熱也不是I’m afraid of hot.
VoiceTube整理幾個有關夏天大家容易犯錯的英文句子。把這些學起來,下次使用英文更到位!
太陽好大≠The sun is so big today.
夏日炎炎,太陽高掛,常常我們就會說「今天太陽好大喔!」此時說The sun is so big today. 外國人可能會聽不太懂。雖然字面上像是在說太陽的尺寸,其實我們是想要表示「今天天氣很好」,一般會說:
It’s very sunny today. 今天艷陽高照
The weather is nice today. 今天天氣很好
你皮膚好黑≠Your skin is black.
夏天太陽好大,過個暑假回來,看到你的朋友變黑了,不能跟他說You become black.通常外國人講到膚色時,用詞會比較敏感。我們中文口語比較常用黑跟白來形容一個人的膚色,但英文比較常用dark/pale(深/淺)。
注意:英文的white(白色)、 black(黑色)除了可以指顏色,也可以指白人、黑人。在國外,人們對膚色、種族這個議題特別敏感,所以使用這兩個字時,要特別小心。
形容膚色很深會用dark、tanned,tan當動詞就是「曬太陽」的意思。
A:Where have you been over the summer? You look so tanned.
A:你夏天跑去哪了啊?看起來好黑喔!B:I spent most of the time tanning at the beach.
B: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海邊曬太陽。
形容皮膚很白可以用pale/fair,但一般來說,fair比pale更正面一點,因為pale還有「蒼白」的意思。
用 fair 形容一個人皮膚很白:
You have fair skin.(比較少用 Your skin is fair.)用 pale 的話,可以說:
Your skin is/looks pale.
You have pale skin.
通常在歐美國家,大家都希望曬的黑黑的tanned而不是變白pale,所以他們也比較少稱讚別人的皮膚很白。
我很怕曬黑≠I’m afraid of being black.
承接上一個曬太陽的主題,許多台灣女生都不希望曬黑,常會說我很怕曬,這句話不能說成be afraid of being black,black的意思是「黑人」,不是「曬黑」,所以字面上聽起來是「很怕變成黑人」,曬黑的英文是get tanned而非be black,其實我們想要表達的是「我不想曬黑」或是「我討厭曬黑」,此時應該要說:
I don’t want to get tanned. 我不想曬黑。
- 補充:怕黑≠be afraid of black
怕黑千萬不能說be afraid of black,聽起來會是「害怕黑人」,這是非常忌諱的種族問題。所以怕黑是「害怕黑暗」,要用dark這個字,be afraid of the dark或fear of the dark這樣才是正確的用法。
我怕熱≠I’m afraid of hot
be afraid of後面會加上名詞「令人害怕的東西」,像是牛鬼蛇神之類的。如果說be afraid of hot就不對了,因為hot是形容詞,不能放在be afraid of後面,要用名詞 heat才對,再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熱」有恐懼,可能碰到熱的事物就會有不舒服、焦慮或是感到危險等感覺,但是我們中文說「很怕熱」指的是「不喜歡熱的天氣」或是「無法忍受熱天氣」,所以要說:
I can’t stand/take the hot weather. 我很受不了熱的天氣。
Hot weather bothers me./ The heat bothers me. 天氣熱很困擾我。
這邊的stand跟take是「承受」的意思。也可以直接說:
I don’t like hot weather. 我不喜歡天氣熱。
補充一句美國諺語:
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 怕熱就別待在廚房。
意思是說吃不了苦,就不要做這一行,再抱怨就別做了,而stand the heat也有承受批評、責難或壓力的意思。
如何說一口道地的英文?
在學習新語言時,我們多少都會用自己的母語思考,但是中文跟英文的語言架構不太一樣,用中文思考講出的英文句子用字、句型就比較不正確,VoiceTube希望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推出全新的HERO課程,精選全球熱門影片作為英文學習題材,帶你學習最生活化且實用的單字片語嗎在學習時能更深入了解單字的典故、來由,把相關字的片語、用法一網打盡,不久小編相信您的英文便能突飛猛進,口說寫作都能更正確、道地又順暢,也能跟中式英文說掰掰囉。
延伸閱讀
本文經VoiceTube看影片學英語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